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再次广泛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将“广泛”调到“关注”前面)
B.通过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将“使”改为“让”)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删掉“超过”或“以上”)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在“持之以恒”前面加上“能否”)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表示赞同。
C.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他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曾救过他的医生。
D.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闲瑕(xiá) 茏罩(lǒng) 诘问(jí) 微不足道(wēi)
B.炽热(zhì) 契约(qì) 烦燥(zào) 快快不乐(yàng)
C.赤裸(luǒ) 钦佩(qīng) 进溅(bèng) 不期面致(zhì)
D.忏悔(chàn) 露宿(sù) 妥帖(tiē) 诲人不倦(huì)
4、这段文字出自艾青的( )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地崎岖是如此地泥泞呀。
A.《鱼化石》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大堰河——我的保姆》 D.《湛江,夹竹桃》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里的小桃树,花瓣一片片落了,树瘦了许多,一副可怜的弱者模样,我目不忍视的同时,蓦然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看清自己不过是个不敢面对弱者的软弱无能之辈。
B.爷爷喜欢服侍花,每天为他的花事忙忙碌碌,却从来不顾我的小桃树,与奶奶对桃树的照顾形成鲜明对照。爷爷的不好,反衬出奶奶的好来,成为我怀念奶奶的原因。
C.开花的小桃树,“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优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作者的流泪,固然与对小桃树的情感很特殊有关,同时,睹物生情,多愁善感,也算是文人情怀的一种体现吧。
D.桃花遇上春雨,不想它却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片片付给风雨,我于是“心里喊着我的奶奶”。我在可怜我的奶奶,命运如同这桃花,在日子愈来愈幸福的时候,却命薄而过早离开人世。
6、下面句子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句中的“只”为副词。
B.“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句中的“对于”为介词。
C.“雄伟壮丽、报纸杂志、你与他”,这三个短语都为并列短语。
D.“放松下来、神秘声音、吃饱了”,这三个短语都为补充短语。
7、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解说: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表示反问语气。
B. 我和母亲漫步瘦西湖,满眼繁花,嗅着花香,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累累硕果。解说:上句中的“和”是连词,“仿佛”“满”是副词。
C. 人们如果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解说: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正确。
D.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以为/在有所益 B. 肃/遂拜/蒙母
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_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________”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9、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
窗外有只啄木鸟
邓迎雪
①失明后,他的记忆反倒越来越清晰鲜明。
②他常想起生病前的那个春天,他正坐在桌前看书,忽然窗前飞来一只灰褐色的小鸟,站在窗台上,机敏地四处张望,它的嘴巴又尖又长,像一支坚硬的铁构,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是黑白相间的条状花纹,非常漂亮。
③好可爱的鸟,他赞叹不已,眼睛一眨不眨,完全被吸引住了,直到鸟儿飞到不远处的果园里。母亲笑说:“啄木鸟来咱家果园当医生呢,看来今年要大丰收啊。”
④如今,往事还历历在心,现实却早已物是人非。他的世界坍塌了,他喜爱的啄木鸟也不知飞向了哪里?
⑤想到这里,他又悄悄落泪。母亲在他身边坐下,也不说话,只是帮他擦去泪水,用粗糙的手温柔地捋顺他的头发。
⑥一天,他正躺在床上发呆,母亲忽然喜滋滋地告诉他:“啄木鸟飞来了,正在咱家的窗台上。”他“腾”地一下坐起来,这真是一个意外惊喜,好像是故友重逢。他悄悄地问母亲:“和从前的那只一样吗?”母亲压低声音说:“一样,说不定就是以前的那只。”
⑦他脸扭向窗子,努力地倾听,可什么声音也没有。母亲解释:“今天它心情不好,不想唱歌呢。”
⑧自从他生病,母亲变得越来越坚强、幽默,他被母亲的话逗乐了。
⑨第二天,他果真听到了啄木鸟的叫声。那清脆的叫声,在他耳边萦绕。其实,啄木鸟的叫声一点也不悦耳,但在他听来宛若天籁。
⑩啄木鸟好像知道他的心事,隔三岔五就停落在他窗前唱歌,好像是和他进行着简短的对话。每次鸟儿来,他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他想象着鸟儿站在窗前四处张望的模样;阳光洒在它身上,给它披上一件金色的纱衣,它犀利的嘴巴随着它的小脑袋,来回变动着方向,像是随时准备出诊的医生……想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轻轻的微笑。
⑪母亲也喜欢这只啄木鸟。每次小鸟飞来,母亲就静静地坐在他的对面,一句话也不说,他想,母亲肯定是看呆了。
⑫当人生天地变得越来越狭小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除了亲情,还有一只像老朋友一样的啄木鸟,这让他非常欣慰。
⑬后来,母亲又带着他四处求医,他终于复明了!
⑭眼前的母亲苍老了许多,秋风吹来,一缕白发飘在她瘦削的脸上,似乎想掩住她饱含热泪的眼睛。但那眼泪最终没有藏住,顺着她溢满幸福的脸颊滑落下来。
⑮他牵起母亲枯瘦的手,哽咽难言。
⑯回到家,他走到窗前,想看看窗外有没有那只啄木鸟。
⑰然而,外面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以前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简易的铁板房。
⑱“你生病那年我就把果园卖了。”母亲充满歉意地说。
⑲那一定是给他看病用了,母亲一直对他说,看病都是家里以前攒的钱,原来是瞒着他。想到这里,他又纳闷,啄木鸟又是从哪来的?
⑳母亲笑:“没有啄木鸟……那是为让你开心,俺自个搞的发明,放的录音哩。”
㉑他的眼泪缓缓地流了下来,母亲已经60多岁,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放录音”也许是她这辈子最厉害的发明吧。
㉒他没有再见过那只啄木鸟,但他心里一直有只美丽的小鸟——只用母爱绘成的鸟儿,永远飞翔在他的生命里。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展开叙事。
【2】他失明后,感觉整个世界坍塌了,母亲做了哪些事情安抚他?
【3】文章第⑤㉑段画线句都写到了他流泪,请简析他流泪的原因。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⑭段画线的句子。
【5】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__________)→高声吆喝送红薯→(__________)
【2】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4】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12、作文
请以“那个让我尊敬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