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B.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C.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D.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2、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几组词语要大家齐声朗读,请问下列哪个词语会让不会发翘舌音的思源感到困难?( )
A. 颧骨 B. 收敛 C. 疙瘩 D. 胸膛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4、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 )困难再大,我( )要克服。
(2)( )你知道学习的重要,( )应该认真对待。
(3)这股寒流( )从内蒙古来的,( )从西伯利亚来的。
(4)( )你去亲眼看一看,( )会知道那里的夜市多热闹。
(5)爸爸( )不抽烟,( )不喝酒。
5、先将下列名言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
②________,仁之端也。
③多行不义,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小人长戚。
⑤人有耻,则能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人们真正高尚的人重视的是道义,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而卑贱的人仅仅狭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2.“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君子通晓事理,故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神定气安;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3.上面的名言中与“行己有耻”体现的道理相同的是“_________”。它们都指的是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说明人要知耻。
4.表示“不义的事情干的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的意思的名句是“______”这句话出自《_____》。
6、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古诗《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之情,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__________诗,是______________写的。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友人情谊深厚、依依不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下列汉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者( )_________ 直( )_________
易( )_________ 勾( )_________
8、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__________)
2.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__________)
3.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__________)
4.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__________)
5.用尽目力向远处看。(__________)
9、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虽然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不适当拒绝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本文的作者主张要多读什么样的书?( )
A.明白晓畅,使人轻松
B.经过沉淀,使人聪慧
C.一览无奈,一看就懂
D.艰深晦涩,让人费解
【2】短文第三自然段中“用进废退”是什么意思?( )
A.采用先进的方法,废止落后的方法。
B.引进先进的经验改变颓废的状态。
C.采用进攻的方式,废除别人的退路。
D.经常用会更发达,不经常用会逐渐退化。
【3】“磨脑子”的书有什么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读起来驾轻就熟
②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③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
④不静下心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阅读时要经常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B.“燕雀安于暖巢”在文中指经常阅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C.“现成的肉”指静心思考才能理解的书,“啃骨头”指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
D.以“鲜桃”“烂杏”做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磨脑子”的书能使人心灵宁静。
【5】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多读“磨脑子”的书呢?请依据文本信息归纳作答,至少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要学会适当拒绝。除了像李敖那样拒绝看电视,我们还要适当拒绝什么?请列举一件你最需要拒绝的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水乡威尼斯
威尼斯这地方,不像是属于人间的。
来以前,便知道它美。但是,我不曾期盼,它竟美得令人魂飞魄失。
最妙的是,白天的威尼斯和夜晚的威尼斯,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和魅力。
其一:白的威尼斯
热闹,热闹,热闹。
纵横交错的运河上,船只往来不绝。快艇、汽艇、玻璃罩船、无盖舢板,都有。每一艘船,都满满地载着游客。远远望去,窄河如沟、船如落叶,沟水长流而落叶纷纷,一片繁忙景象。
岸上,样式古老的建筑,一幢接一幢排列着。尽管屋子色漆剥落而砖瓦破损,然而,这不但无碍于观瞻,反而平添古雅之气。建筑物间的巷子,当然是窄窄的;路呢,当然是石板铺的。屋子里的人,一站到阳台上,便可以和对户人家亲昵地交谈:而两家的饭香与花香,也趁机窜来窜去,亲热交缠。
广场里,鸽子和游人一样多。卖鲜花与水果的摊子也不算少。
买一公斤桃子,翘起脚来,坐在运河旁边的石级上,把热闹收进眼里,把桃子收进肚里。
这时,耳边飘来了嘹亮的歌声。结实黧黑的船夫,头戴竹笠,双手撑桨;脸呢,笑得连阳光也晃动。歌声来自站在船首的歌手,他中气充沛,歌词由口中流出来时,并没有含糊地涣散在清冷的空气里,依然是一句一句完完整整的,有若浑圆的珍珠,顺顺当当地滑进了别人的耳朵里。听着、看着、啃着,夜就这样不经意地来了。
其二:黑的威尼斯
夜初来时,威尼斯依然像煮沸了的开水,喧喧嚷嚷的,处处是人,处处是声音。夜渐深、人渐少、声渐稀。
子夜过后,天与地,都寂寂无声了。
河,一条一条的河,薄薄地镀着一层一层银色的月光。河上,是拱桥。拱桥之后依然是拱桥、拱桥、拱桥。无穷无尽的拱桥、数不胜数的拱桥。
夜极深,然而,色不沉,它半明不暗。河上的拱桥,便趁机借着暧昧的天色,把它美丽的影子,牢牢地印在河里了。结果呢,河上的拱桥与河下的拱桥,虚实不分地相连在一起,好像是一颗一颗汪着水光的杏形眼珠,含情脉脉地对你凝望。
河水是静止不动的,可是,此刻,你却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水流潺潺的声音。原来呵,河里的水正缓缓地流进了你的内心深处,在那儿铸成了一幅永生不灭的图画!
【1】作者眼中的“水乡威尼斯”是怎样的?在“黑的威尼斯”的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拱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景物都别有一番情趣,如“两家的饭香与花香,也趁机窜来窜去,亲热交缠”。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
【3】“白的威尼斯”第六段中歌手的歌声有什么特点?本段中加点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捉青虫
放学后,我们种植一组的同学,为了保护青菜的生长,一起到菜园捉虫。
走进菜园,我们一个个蹲下身子,把菜叶一片片翻过来,找了好一会儿,连一条小虫也没找到。老师看到后说:“光翻菜叶子不行,把菜心扒开看看。”听了老师的话,我轻轻地扒开菜叶,仔细查看菜心,终于找到了一条青虫。“我找到虫子了!在菜心里!”我大叫着向同学们说,接着,我马上伸手去捉,手刚刚碰着它,小青虫就蜷缩起来,把我吓了一跳。它会咬人吗?我转念一想:就是这些坏家伙,专门偷吃我们的青菜,多可恶啊!我一定要消灭它们!于是我就壮着胆子,一下把它捉住了!我把它狠狠地往地上一碾,立即结束了它的性命。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我们把菜园里的青虫消灭了。
①写出这篇短文所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用“//”把第二部分分成三层,并写出层意。
③在写出心理活动的句子下面画横线,并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表现了小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④这篇短文是按( )的顺序记叙的,重点部分是( )。
12、阅读理解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虚—________ 黑暗—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炫耀________ 贡献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台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蜡烛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找出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儿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长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有改动)
【1】“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
A.战士们的心情十分沉重。
B.战士们没有听清军长的话。
C.军长发怒,战士们害怕。
D.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句中的“贴”字说明( )
A.军需处长只穿了一件衣服。
B.军需处长的衣服十分单薄。
C.军需处长的衣服很合身。
D.军需处长的身材很高大。
【3】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关系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前后照应
【4】军长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原因是( )
A.军需处长是他的好战友。
B.军需处长的衣服很单薄。
C.军长十分敬重军需处长。
D.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丰碑。
【5】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七自然段抓住了军需处长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文章内容说说题目“丰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顾茅庐(节选)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已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到诸葛亮。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1)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塞顿开: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面的比喻句。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____。
(2)“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
【3】读文章完成练习。
(1)这篇文章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
(2)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自然段写_________。第三自然段具体地写出了_________的经过。我们从文中“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快步走进”等词语可以体会出刘备重视人才。第四自然段写表现出诸葛亮是________,表现出诸葛亮是_______的一个人。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写的,选段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概括:船靠近曹军水寨→_________→擂鼓呐喊→曹军放箭→__________。
【2】“箭好像下雨一样”是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___________。
【3】面对鲁肃的疑问,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派兵出战的根本原因是( )
A.雾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战。
B.诸葛亮带的士兵多。
C.诸葛亮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D.曹军的水军战斗力弱。
【4】诸葛亮为什么下令让船队“一字摆开”,还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通告,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根据北京疫情的最新消息,凡是从北京来莲都的人员一律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______)
【2】小刚的爸爸要去养老福利院看望小刚奶奶,他只要配合做好“亮码+测温”就可以通行了。(______)
【3】广大市民朋友做到少吃、不吃生食,食物尽量煮熟煮透,养成良好的烹饪饮食卫生习惯。(______)
【4】北京师范大学陈教授近期要来莲讲学,这事早在两个月前就确定,不能更改。(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按要求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每一次开完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重点段落品析。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1】田忌赛马三场比赛如何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谁想出来的?他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以下材料,按文后要求答题。
三国演义(节选)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1】回顾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写出词语的意思。
少顷:____________ 待至:____________
【2】从人物言行可以见出其个性特点。试分析文中画“ ”的句子,从中可以见出曹操__________的个性特点。
【3】智慧之人总有着常人不可及的思维。试在表格中写出孔明行动背后的内心想法。
行动 | 想法 |
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 ________ |
待至日高雾散,令收船急回。 | ________ |
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 | ________ |
20、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俺家的酒是村酒。 俺家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式变换。
(1)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2)我不怕什么。(改为反问句)
(3)战士们没有离开阵地,我不能离开指挥台。
改为反问句:
(4)花儿开了,微风吹过,花儿摇摆着。(改为拟人句)
(5)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改为转述句)
(6)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上他!” (改为转述句)
(7)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改为转述句)
(8)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改为第一人称的句子)
(9)赵王告诉蔺相如,要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去。(改为直接叙述)
(10)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缩句)
(11)这歌声清澈圣洁。(改为比喻句)
23、假设你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一定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发生。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篇想象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情感真实,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③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