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必读书目。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 )写的一部日记儿童小说,讲述一个叫作( )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其中,老师讲的故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篇。
2、观察下面的图画,完成练习。(选做题)
1.看到这两幅图,我能想到的四字词语:________、 _________
2.我还能想到描写草原的诗句: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含糊 模糊
1.那天,我问父亲的问题,父亲( )的回答了我。
2.最近,我的眼睛不太舒服,看书有点( )。
深邃 深奥
3.维吾尔族姑娘那密密的眼帘,( )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4.今天考试有一道应用题太( )了,我没有解答出来,唉!
4、我是课文百晓生。
1.《夏天里的成长》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展开描写的。
2.“___________,看谷秀”“_________________,割谷喂老牛”。我还知道的农家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盼》这篇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其中,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写得更具体更详细,作者选取了“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这几个小事件,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得细致入微,向我们展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姑娘形象。写作时围绕__________,把重点部分写_____________,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补充完整下面的名言警句。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李白)
②________________,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③有所期诺,纤毫必偿;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千山”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
【4】翻译下列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领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①怨遥夜②,竟夕③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④,披衣觉露滋⑤。不堪盈手⑥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②遥夜:长夜。③竟夕:一整夜。④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⑤滋:湿润。⑥盈手:双手捧满。
【1】解释诗句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写月亮不用“升”,而用“生”,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题李凝幽居
(唐)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 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 。
2.第一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李凝居处的 ,暗示出了他隐者的身份。
3.第二句诗中“僧敲月下门”是 以 衬。
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 ,“不负言”表示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于诗句: 。
9、阅读理解。
①1973年,我6岁。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块冰凉甘甜的冰糕。
②在我6岁那年的夏天,我梦想成真,吃上了冰糕。
③回想起吃冰糕的经历,我心中就会掠过无边无际的疼痛——眼前仿佛闪现出在炎炎烈日下不停奔跑的母亲的身影。
④1973年夏季的一天,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母亲拉着600多斤重的公粮,和其他社员一道去公社粮店交公粮。交了公粮后,队长看社员们热得浑身是汗,就让会计买了10多块冰糕。队里的人都躲在树荫下有说有笑地吃着3分钱一块的冰糕。母亲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拿着冰糕,步履匆匆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⑤母亲刚走出粮店,冰糕就化了,看到滴在地上的冰糕水,母亲心急如焚,就奔跑起来。
⑥太阳在头顶上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炎炎烈日下,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⑦汗水早将母亲的衣服浸得像是水洗过一样,她像是负重的老牛一样不停地喘着粗气。跑过了一村又一村,母亲将公社粮店甩在了身后。
⑧母亲不停地奔跑着,她知道自己要跑10里路才能跑到家里。
⑨近了,更近了,终于望见了绿树环抱的村庄,终于看见了破败低矮的茅草屋,终于撞开了虚掩的大门,终于瘫在了自家庭院里,终于气喘吁吁地喊了声孩子。
⑩母亲的头发湿漉漉的,嗓子眼干渴得冒烟。她把我拉到面前,伸开了右手。我看到在母亲右手手心里有根小棍,一张巴掌大的纸,一小口水。
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喝!快喝!”一块冰糕化得只剩下一小口水了。
母亲温柔地梳理着我的头发,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她舔了了舔干裂的嘴唇,让我到厨房里给她舀水喝。母亲一口气喝了4碗凉水才吃力地站了起来。
这就是我这一生中吃的第一块冰糕——确切地说,只是吮吸了一点冰糕水而已。就是这点冰糕水,却甜到了我的五脏六腑,甜了我的大半生。
为了这点微乎其微的冰糕水,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奔跑了5000米。11年后,当我在淮阳师范上学参加长跑比赛时,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5000米究竟有多远了。5000米,跑得我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5000米,跑得我眼前金星直晃;5000米,我刚跑到终点就感到头疼欲裂,被同学架上了救护车。
如今,我的83岁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就坐在我的身旁择菜,她在忙着为我准备午饭。当我心潮起伏地写到这里,哽咽着和她谈起我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母亲淡淡一笑,说,只要能让你吃上冰糕,别说是10里地,就是20里地,我也会一直跑下去。
我眼里闪出了点点泪花。
【1】用简练的语言梳理短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6岁时,“我”渴望吃到冰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跑5000米的艰难——__________
【2】小明读第⑥⑦⑧段的时候感动不已,泪水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请你推测他当时的阅读感受,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为什么要写11年后“我”跑步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如,第⑨段连用了“撞”“瘫”“喊”三个动词,将母亲急切而兴奋的心情、疲惫不堪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我”在回忆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哽咽了,母亲却“淡淡一笑”,认为“我”过于感性,小题大做。(_______)
10、阅读《詹天佑》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东和西北的交通要(yāo yào )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夺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yāo yào)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音节,画上“_______”
【2】用“~~~~”画出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句子。
【3】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要“要挟”清政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这个“笑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詹天佑_______之情。
【6】假如你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你听到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外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黎明时分
寇建斌
①夜,黑如墨,沉如铁,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②交通员老高送来最后一份情报,催促她赶紧撤离,说这里已经暴露了。
③她撕开床单绑成绳,推老高从窗户送走;立刻打开电台,把键发报,这是一封极为重要的情报。
④远处已经传来杂沓的脚步声。
⑤她仿佛没听到,有节奏地敲击摁键。夜像面鼓,被清脆的键音敲击得砰砰直响。
⑥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促。
⑦地端坐如故。
⑧门外传来野兽般的吼叫,屋门被踹得地动山摇。
⑨她依然凝神静气,有节奏地敲击。
⑩那张小纸条化为灰烬,随着键音飞远。窗外那条床单做的绳子已解下,丢到一个隐蔽的角落。地冲着老高走的方向轻舒一口气,用手指理了理头发,又坐下来摁键。
⑪这次她想得很轻松,嘴唇翕动,脸上甚至还带着笑容。门轰然洞开时,她刚好敲完最后一个字符。
⑫一群野兽闯入,窗户被砸开,清亮亮的光刷地透进来。她知道,已是黎明了。
⑬面对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她坦然地笑了,说:你们来晚啦。
⑭域外攻城指挥部,译电员译完城防兵力部署分布图,并按首长指示电告给各攻城部队后,再译后边的电文,被发报的这位熟悉的老地下党难住了,那是几组怪异的数码——556655611231222232156721
⑮首长要来看过,一脸肃穆,说:我来译吧。
⑯在大家诧异的日光注视下,首长放开喉咙唱起一首歌;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1】这篇小小说虽短。情节却丰富且富于变化。小说中的“她”是一位______________,在已经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她做了以下事情:
①帮助交通员老高逃走;②_________________;③烧毁有情报的小纸条;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
【2】透过以上情节,我们看到了“她”镇定、心思细密,坚毅等品格。文中最能表现“她”镇定的关键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从“她”两次__________的细节描写中,更看到了“她”对于即将到来的_________________充满了喜悦。
【3】小说开篇用七个字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能在下文中找到和此处环境形成对比的另一处环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发了两份电报,分别是什么呢?寻找文中信息,作出判断。
第一份电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份电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迷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山峰顶端,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刚刚到任的将军率领部属将去这个防区内海拔最高的哨卡访问,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②屋外,风嘶吼着,发出阵阵令人发怵的尖啸,还夹杂着雪珠和小冰块击打门扉的啪啪声。将军起身,好几个人围了过来,劝他下次再去,将军没有答应。团长用几近请求的语气说:“首长,您上去,太危险了……”团长是一个从军二十一年的老兵了,常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呈暗紫红色。“战士们成年累月在山上,他们更危险!”将军拍拍团长的肩“走!”
③四名战士驻守的哨卡在海拔五千余米的最高峰上,四周无一遮拦。狂风肆虐的时候,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④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上了哨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将军逐一与他们握手,又到宿舍、伙房,查看了战士们的被装和伙食。一名战士正在哨位上执勤。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哨兵,发现他又黑又瘦,显得有些憔悴甚至苍老。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哨卡?”“不,前年调来的。”“这么说快三年了?”“还差三个月。”
⑤将军的脸色变了,他转过身,严厉地盯着团长:“不是有规定吗?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欲言又止,盯了一眼哨兵,没吱声。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你就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执勤?嗯?!”团长没有正面回答将军的问话,而是轻声说:“这儿条件最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如是你的亲人,你会这样?”团长还是没吱声。哨兵持枪立正站着,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哨兵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
⑥此时,一名随行人员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就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望了望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他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团长和他的弟弟敬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众人都举起了手……
⑦风雪中,一群军人仁立在高高的山峰上,就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山峰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发怵:_________
欲言又止:_______
【2】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将军心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
( )
( )
【3】请用“﹏﹏﹏”画出文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5】团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13、朗读下面两首童诗,说说你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树 风
春天的树 风最讨厌了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每次都偷偷地掀起我的裙子
夏天的树 然后在旁边大叫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羞!羞!羞!
秋天的树 真是气死我了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是
1.《树》这首儿童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风》主要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2.仿照上面的诗句,在《树》后面的横线上补充完整。
14、阅读《滚铁环—致童年》,完成习题。
滚铁环——致童年(节选)
王小明
制作铁环,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把它制作成一个标准的圆环并不容易。也许是年龄小的缘故,我往往倒腾了老半天还是一个畸形的圆环。拿着它试着在地上滚,铁环左摇右摆、忽高忽低,样子很别扭,很难操纵。这个时候,我就蹲在地上,小声抽泣着。难受于自己的铁环不如人家的圆滑。大人看见了,就伸出援助之手,三两下就把铁环弄圆滑了。我便欢欢天喜地地找伙伴们玩去了。
由于做铁环的铁丝不够粗,玩着玩着,磕磕碰碰以后,铁环又成了畸形的圆圈。铁环滚起来又左右摇摆,忽高忽低,就像一个醉汉,你拉他往左边走,他偏往右闪去。这个铁环成了我的心病。
我多想跟耍赖聪一样,拥有一个黑而发亮,又十分厚重的铁环。耍赖聪有这样的铁环缘于他二伯是个电焊工。拥有这样的铁环是我当时的最大愿望,当一名电焊工成了我当时最大的理想。这样的铁环滚起来很有气势,一路“嗖嗖”的,像坦克一样威猛开去。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飞机中的战斗机。最终,我还是把自己的愿望埋藏在心底了,前后用过的几个铁环都是用锈迹斑斑的废铁丝做成的。
有一次,几个伙件拿着铁锤敲一根废弃的电线杆,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裹在钢筋上的水泥敲掉。中午饭大家轮着回家吃,每个人都是扒拉几下饭,就匆匆赶回“工地”。战利品就是每人分得一两根细长的钢丝。分到的钢丝大概可以做两套铁环吧。应该不会再多了,因为那根电线杆本身就很瘦小。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那么瘦小的电线杆了。
学会滚铁环以后,我们更多的是组织比賽。比赛办法非常简单,从平地的这头滚到平地的那一头,看谁最先到达。人多的时候,我们就进行接力赛。当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滚铁环,无论男女。接力赛前先要进行“黑白配”。“黑白配”往往要花掉一些时间,八人十人的要达到同样的“黑和白”并不容易。现在想想,当时不采取更简单的方法组织比賽。也许“黑白配”本身就是一项好玩的游戏吧。接力比赛开始了,场地上响起加油声、呐喊声,既紧张又刺激。我们像球类比賽一样,采用五局三胜制或七局四胜制。比赛往往比得欢烟袅袅,日落西沉,大人们各自喊着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才善罢甘休。
【1】第1自然段中,“我”“小声抽泣着”的原因是什么?( )
A.自己的铁环不如人家的圆滑。
B.自己制作铁环的技术不好
C.看到别人的铁环好而妒忌。
D.看到铁环又成了崎形的圆圈
【2】大人为什么“三两下就把铁环弄圆滑了”,下列说法合适的是哪一项?( )
A.大人在敷衍“我们”小孩子。
B.铁环本来就比较圆,很容易把它弄得更圆滑,
C.大人的力气大,很容易弄圆滑。
D.大人学过电焊,不费什么力气就弄圆滑了。
【3】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战利品”具体是指什么?( )
A.废弃的电线杆
B.两套钢丝做的铁环
C.自制的畸形圆环
D.一两根细长的钢丝
【4】根据阅读任务,说说你的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的阅读方法:先_______________再找到相关内容,把_______词语找出来:难受→( )→( )→( )
【5】有人认为,文中画“ ”的句子两次细致地写了畸形的圆环左右摇摆难以操纵,这样写很啰嗦,你同意吗?请联系文本信息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扩句
①鸟儿唱歌。
②松鼠是动物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民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的财产被消防队员抢救出来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它们的不同。
【1】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尔纳的科幻故事能预见未来科学的发展。
凡尔纳的科幻故事情节曲折,妙趣横生。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根据例句的提示,补写句子,写出对身边事物的感受。
例:我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此时,路旁的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
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上半场0:2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顽强拼搏,以3:2逆转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夺亚洲冠军!_______________
(4)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的关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来到杭州西湖乘船赏景,天空突然像打翻的墨水一样黑云密布,白亮亮的雨点在水面溅起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里。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诗句)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喜欢这个小家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写句子。
1.战士保卫边疆。
2.洪水淹没了村庄。
3.海鸥飞过海面。
4.兄妹俩陶醉了。
5.小马驹瞪着眼睛。
21、习作
上小学以来,你上过无数堂课,哪一堂课因有趣、特别或者别的原因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请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课堂场景写清楚,也可以抓住课堂上某些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请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