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竹节人》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我要选择的材料是______
任务二: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我要选择的材料是______
A.制作竹节人 B.玩竹节人
C.上课玩竹节人,被老师抓住,竹节人被没收
D.找竹节人,发现老师在玩被没收的竹节人
E.见老师玩得那么投入,我们笑着溜走了
2、按原文填空
1.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3.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到牵牛织女家。
5.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小路 (______)的眼睛 (______)地回答
(______)的树林 (______)的上衣 (______)地微笑
(______)的花园 (______)的歌声 (______)地站着
4、按要求写词语
(1)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2)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3)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4)描写声音的成语:
5、写出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填入句中的( ) 里。
(1)暑假里,我和爸爸_____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2)上课时,同学们都_____着黑板,认真听老师讲课。
(3)星期天,老师带领我们去____工厂。
(4)爸爸早上匆匆忙忙地____一下当天的报纸摘要,就上班去了。
6、灭 胡 曲
唐 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1】对“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的“净”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 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 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 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的意思是:______
【3】全诗通过_______和 ______,表现了______。
【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墨梅①
元·王冕
吾家②洗砚池③头④树,
朵朵花开淡墨⑤痕⑥。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⑦满乾坤⑧。
【注释】①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②吾家:我家,我们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③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④头:边上。⑤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如:清墨、淡墨、浓墨、重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⑥痕:痕迹。⑦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这里也指清高的气节。⑧满乾坤:(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之间。
1.这是一首( )
A.题画诗 B.写景诗
2.诗中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梅花的(),三、四两句写梅花的( )
A.高风亮节 B.形态
3.诗中()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视世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A.一、二 B.三、四
8、课外美文欣赏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
【2】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的“斜”字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稻草人(节选)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下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
【1】《稻草人》这个故事的作者是 ( )
A.陶行知
B.杨红樱
C.叶圣陶
【2】《稻草人》中的稻草人是( )生命的。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3】短文的开头,稻草人心里很高兴,是因为( )
A.他看到了满天星斗。
B.他看到了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
C.他看到了他的主人来了。
【4】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闹水”的“闹”的意思是( )
A.喧哗;不安静
B.吵;扰乱
C.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稻草人看来,主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
B.稻草人心里高兴,是觉得今年的稻子长得好,主人会表扬他。
C.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位可怜的老太太,他希望看到老太太的笑容,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对老太太的同情。
10、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苦瓜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⑤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⑥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⑦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⑧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⑨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⑩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苦瓜味苦 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 焖肉 炖肉 其肉丝毫不沾苦味 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给短文第⑩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怂恿: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最初,“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的原因是______;后来,“再见不到苦瓜瓢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的原因是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
【5】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这一神态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
(2)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你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
(3)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
【6】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母亲种的花草和蔬菜,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
【7】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胡杨树
七月中旬,我去新疆穿越了戈壁。我看见──湛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多姿多彩的西域风情,连绵起伏的沙丘错落有致,胡杨树铁干虬枝,龙盘虎踞,顶着戈壁滩上的烈日迎着大漠的雄风,吮吸着脚下土地中贫瘠的养料傲视众生。戈壁滩上大片的胡杨树林将我深深地迷住了,让我惊叹的是──胡杨铁骨铮铮的树干,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像骏马扬蹄,还有的如纤纤少女,简直就是一座天然艺术宫殿,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更使我感到大自然的壮美。我看见──蓝色的天空下荒凉的土地上,活着的绿色胡杨与死去的灰色胡杨交织地站在一起,千姿百态,神情傲然,地上稀疏地躺着死去多时的树干树枝。胡杨树不高,特别是树干短,树叶小而茂盛,它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活着。我感受到──胡杨从不因自己生活的贫瘠而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胡杨,是戈壁滩与沙漠的骄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尤其以强大生命力闻名,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胡杨树有着对生命的执著和渴望: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这就是胡杨树的品性!沙漠中的脊梁,就是禀性高贵而倔强的胡杨树!我觉得──矗立在戈壁滩上的胡杨,就像颠沛一生但决不向命运妥协的强者,双手伸向天空无声地呐喊,向苍天诉说着不屈的灵魂!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忍的树。胡杨能在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我感受到──胡杨在逆境奋起,一息尚存,决不放弃的精神。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我爱胡杨树,更爱那些具有胡杨树的品性的人们!
【1】根据下列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下来。
(1)像老虎蹲坐,像龙船盘曲;形容地势雄壮险要。_________
(2)好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技艺非常精巧。 _________
(3)比喻一切普通的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顺境_________ 反抗________ 酷暑_______ 肥沃________ 低贱________
【3】用“ ”画出体现胡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
【4】用“ ”画出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再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5】请你用两个成语夸夸胡杨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举例说说你身边的什么人具有胡杨树一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完成答题。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刘国信
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人们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オ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峰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作物増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为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1】这篇短文的主要观点是( )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B.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C.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
D.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2】下列语句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B.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
C.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
D.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
【3】“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这句话在短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篇末点题
【4】下列说法中,与短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
B.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二是昆虫传粉。
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5%以上。
D.蜜蜂的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蜜蜂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5】下列是对短文内容的分析,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蜂儿诗》,意在说明蜜蜂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
B.第4自然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是经过准确计算得出的。
C.文章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思是说蜜蜂如果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D.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
【6】结合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7】默读短文,结合关键句,说说短文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入响。起初是全场( ),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从下面各组中各选-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 寂静 安静 (2)宣告 宣布 宣读 (3)热情 热烈 热心
【2】“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 上升。”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
【3】这四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场面。
【4】选文第1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________的心情。
【5】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
B.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了。
C.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不需要弯腰走路了。
D.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翻身做主人了。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玉米的馨香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拖拉机强制摘。”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还未成熟,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老汉。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老汉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村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篷勃。乡长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接到任务——( )——( )——( )——三儿辞职
【2】“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三儿在望着那片玉米时会想些什么?请试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多次写到那片玉米葱郁、馨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小说,你认为三儿是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加工
①在战士们的一片欢笑声中,我慢慢地了解到这个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巨浪扑上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把想法毫不保留地全部讲了出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2)改成第三者转述:
例:老师说:“我们明天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老师说,他们明天去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分别改写成反问句、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利的回击。
反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17、会场上响起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一幅“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石灰吟》诗中表达了诗人以身报国、清白正直的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竹石》诗中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明,你想用《长歌行》中的诗句劝他:______,______!
(5)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紧急关头,董存瑞只得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悦耳的歌声被王强的思路打断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沙舟故意锯出一个跟老师规定的图形相反的木块。(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藏在你家中的宝藏,当然该由你自己最先发掘。(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们观看演出。(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训练营。
1.我和小精灵聊天。(扩句)
2.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小精灵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两句合成一句)
21、书面表达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结尾。
当桑娜把帐子拉开后,渔夫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会说些什么?以后的日子会怎样?请你展开想象,为这个故事续写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