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父亲一生最喜欢的是( )
A.树林 B.唱歌的鸟 C.树林和唱歌的鸟
2、下列词语,带点字读音与“子弹”的“弹”读音不同的是( )
A.弹跳
B.中弹
C.导弹
3、下列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宗色 穿带
B.已经 气笛
C.栽树 火焰
4、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1.牛顿通过观察落地的苹果,( )了地球有吸引力。
2.鲁班通过观察带齿的草叶,( )了锯子。
简单 简朴
3.他的穿着十分( )。
4.列文虎克做成了一架( )的显微镜。
5、根据课文《司马光》内容填空
________,一儿登瓮,________。________,光持石击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能用正楷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雅人四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四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写雨(四字词语)
春: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
(2)写树木的生长(四字词语)
春: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
(3)写风(二字词语)
春: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
8、读拼音写词语
tiào wǔ pū mǎn jiù mìng qiáng bì
shuì jiào yín pán bí zi huī què
9、课内阅读。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小小的声音”是________发出的。
【2】故事中“小猫刚刚离开,老母鸡又来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我猜到老屋应该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选文中可以体会到( )。
A.老屋对老母鸡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B.老屋勇于献身的精神
10、(二)课外阅读。
妈妈,我有书了
这一年,小聂耳该上三年级了。
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可是,家里的情况比往年更困难。妈妈靠帮人家做针线活挣来的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给孩子交学费、买书呢?为了送聂耳上学,妈妈悄悄地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总算有了着落。可是,书费又怎么办?妈妈为这件事非常难过。小聂耳见妈妈闷闷不乐,知道了妈妈的心事。
开学那天,小聂耳一把拉住妈妈的衣服,说:“妈妈,我有书了。”
“什么书?”
“上课的书哇。”小聂耳笑眯眯地回答。
“妈妈,你看。”小聂耳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两本用烟盒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惊住了:小聂耳用香烟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书,一本国语,一本算数。
妈妈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小聂耳一边帮妈妈擦眼泪,一边说:“妈妈,抄书的好处可多啦,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还可以练字呢……”
多好的孩子啊!妈妈激动地把小聂耳紧紧搂在怀里。
1、妈妈为什么闷闷不乐?她的心事又是什么呢?请选择正确的一项写在括号里。 ( )
A.因为她将聂耳爸爸生前最喜欢的八音盒卖了,心里难过。
B.因为没钱让小聂耳上学,她很难过。
C.因为小聂耳有了学费,但她却没有办法交书费而心里难过。
D.因为小聂耳的爸爸去世了,而感到难过。
2、小聂耳知道了妈妈的心事以后是怎样做的?请用“ ”划出来。
3、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短文内容。
4、你认为小聂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谈谈你的想法。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带刺的朋友(节选)
①我家北屋旁边,有个草棚子。平时,里边堆着杂草和一些不常用的东西,只有我家芦花母鸡,爱到那里的草窝上去下蛋,除了妈妈去拣蛋,是很少有人去的。从刺猬的脚印来看,我断定它就住在那里边。
②我在草棚里慢慢地搜寻着。墙角草堆里,传来“窸窸(xī xī)窣窣(sū sū)”的声音。仔细一瞧,两只大刺猬,团成大刺球﹐紧紧挤在一起哩。它们一动也不动,背上长长的硬刺,根根竖起来,时刻准备刺向来犯的敌人。在两只大刺猬的腹部,蠕(rú)动着四个白乎乎的小刺球。呀,这不是小刺猬吗?怪不得大刺猬那样匆忙地去寻食,原来为了这四个可爱的小宝宝……
③“嗡”地一下,我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好几圈,心里感到一阵内疚。刺猬妈妈夜里出去找吃的,我倒把它吓了回来。没有吃的,小家伙还不饿?再说,听爸爸讲,刺猬一旦发现有人来到了它的住处,它们就要搬家了。眼下,携儿带女的,搬到哪去呢?安个家多不容易呀。望着它们身边铺着的碧绿的树叶子、鲜嫩的青草,以及从房背阴处扯来的一撮撮绿茸茸的苔藓,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安家的艰辛。猛地,手指尖触到鼓囊囊的衣兜。对,带来的礼物还没拿出来呢。我忙把衣兜里的红枣儿——这是我从树上一个一个挑着摘的——大把大把地掏出来,轻轻地放在它们的身边。
④直到离开草棚,我的心还在怦怦地跳:刺猬呀,吃了我送的红枣儿,你们还会搬家吗?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蠕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个白乎乎的小刺球”指的是________,“我”给刺猬带去的礼物是________。
【3】选择题。
(1)从第②自然段看,大刺猬匆忙去寻食是为了(____)
A.守护自己的家园B.防止敌人来犯C.喂饱四个小宝宝D.躲避芦花母鸡
(2)文中“我”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小刺猬的家?(____)
A.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引诱它出来,然后跟踪小刺猬。
B.跟踪它们的脚印,从而发现刺猬的家。
C.请教经验丰富的爸爸,找到了刺猬的家。
D.丢小石子,把小刺猬吓跑,跟踪它。
(3)第③自然段中“我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好几圈”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因为我找太久,感觉头变大了。B.我不小心吓到刺猬感到自责。
C.找到了刺猬的家,我十分高兴。D.看到小刺猬后感觉心里很害怕。
【4】在第③自然段中,当我看到刺猬的家里有树叶子、青草和苔藓时,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事还没有结束,从最后一段看,“我”希望不希望小刺猬搬家?请你预测一下刺猬们有没有搬家呢?写写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语段: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很快,它又( )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 )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 )跑去了……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将“急火火、匆匆地、慢慢地”分别填入语段中的括号里。
【2】文中“我” 对刺猬的称呼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根据选文内容,给下列短语排排队。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驮枣快跑 B. 归拢红枣 C. 打滚扎枣 D. 爬树摇枣
【4】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再照样子写句子。
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快乐阅读。
香港,璀璨的明珠
香港位于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她面积不大,却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来这里做生意。因此,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来自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
在香港,人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内地的粤菜、川菜,德国、法国、意大利、东南亚各地的饮食,一应俱全,游客们可以大饱口福。所以,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小朋友们最爱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公园里的海豚和海狮表演不同凡响。在清澈的池水里,它们一会儿钻圈,一会儿顶球,有时出其不意地跃出水面,向你点头,有时还会喷你一身水呢。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
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请用“ ”划出本文中心句。
【2】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文2——5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请用“﹏﹏﹏”画出来。从位置上分析,段落的中心句可以在一段话的开头,也可以在一段话的 ,还可以在一段话的 。
【3】本文是按( )的结构来具体描写香港的。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照样子,把第2-5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为四字词语,写在横线上。
第2段:万国市场
第3段:___________ 第4段: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
【5】把词语补充完整。填完后读一读,体会香港的特点。
琳琅( ) 应( )尽( ) 物( )价( )
美( )佳( ) 举世( ) 光彩( )
从中我体会到了香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回答问题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她刚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小珍今天上午要来找他学叠花篮。
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
“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庆龄说。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改天在教小珍吧。”父亲说完,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篮,好吗?”
妈妈在一旁说。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准备(zhǔn zǔn) 解释(shì shī)
约好(yuē yāo) 早餐(cān chā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眼睛 ( )的嘴巴
【3】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下面。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上学一路歌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我们随着它跳过山石。随着它绕弯曲(qǔ qū)行,我们唱着(zhe zháo)歌,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湿鞋印。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chōng chòng),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一路嗒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到了!到了!”伙伴们互相提醒着,以免坐过“站”。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1】用“√”给短文中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圈出短文中两个表示声音的词,我还能再写两个 和 。
【3】短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小朋友在上学路上的情景的。他们春天采花,夏天(_______),秋天(_______),冬天滑冰,多快乐呀!
【4】我知道大伙“都怪学校太近太近”的原因( )。
A.大伙只想滑冰,不想去上学
B.大伙感觉在上学路上的快乐时光太短暂
【5】短文里的小学生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去上学,而且夏天要蹚水上学,冬天又特别冷,你觉得这些孩子愿意去上学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任选一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句子。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
17、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小猴子下山了。(机灵的)小猴子(蹦蹦跳跳地)下山了。
太阳升起来了。(______________)太阳(______________)升起来了。
2.漠阳江的水很清。(用比喻的手法把句子写得更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是学生,怎能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 春天,鸳鸯湖公园里五颜六色的红花竞相开放。(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单叙述身边的小事,并谈谈你的看法。
最近,我发现________(地方)________(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___________,后来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下面的病句。
妈妈去超市里买来饼干、瓜子、小果冻、速冻饺子等零食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下列病句。
(1)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明微生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一定找不到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和中秋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哪些让你高兴的事?选择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以《一件高兴的事》为题,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吧!
要求:1、语句通顺,事情有条理。
2、卷面整洁,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