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河南洛阳中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收官,两届亚军彭敏圆了冠军梦。

    B.我们要敢于正视问题,不要总找借口,把失败原因都归咎于别人。

    C.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的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面对试卷上可怜巴巴的分数,我从父亲低眉顺眼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对我的失望。

  • 2、某同学根据中国古代杰出诗人李白几首离别诗的相关信息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

    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

    约724年

    (玄宗开元

    十二年)

    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送友人》

    738年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是李白一首送友人之作,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约753年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53年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742年(天宝元年)李白怀着远大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离开朝廷,又开始了漫游生活。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脁楼,设宴饯别。

    A.梳理信息可知,由于古代交通和通信极不发达,以及中华民族重团聚、怨别离的传统心理,“离别”便成了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B.通过梳理作品名称和创作背景可以推断,李白的送别诗常常通过意象表情达意,如《渡荆门送别》中的“故乡水”,既是故乡水不舍诗人,更是诗人不舍故乡的诉说。

    C.通过梳理可以推断,李白在表达别离愁绪的时候,心境一般是哀伤而消极的,读来让人不觉灰心失落;同时,他的离愁别绪中也饱含忧国忧民之情。

    D.通过阅读作品名称可以推断,李白的别离诗表意丰富,既有与亲友别离的愁绪,也有对亲友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甚至还借写别离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感受。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骚       天骄       制裁       心无旁骛

    B.濡养       鲜研       惊骇       相得益章

    C.汹涌       飘逸       赃物       断章取意

    D.赞誉       遵循       消毁       金戈铁马

  • 4、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 李明兴冲冲跑回教室向同学们报告:这次物理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是凤毛麟角。”

    C. 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D. 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草木葱茏,进退维谷

     

  • 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B. 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C.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

    D.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 6、判断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 明喻 夸张 设问

    B. 夸张 暗喻 反问

    C. 明喻 夸张 反问

    D. 夸张 暗喻 设问

  •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

    C. 小说《红岩》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梁生宝、余新江、刘思洋等。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是为了歌颂了帼国英雄花木兰的英勇善战。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濯,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运用表格中所提示的方法,解决选文中的文言疑难词。

    加点字词

    方法

    示例

    加点字词的意思

    送之

    探寻字源

    (1)____

    疑质理

    成语印证

    笔立就

    (2)____

    游泳

    回顾旧知

    竞跃

    (3)____

    白玉之环

    词语用法迁移

    勋十二转

    (4)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求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难、生活之难。

    B.文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俯身倾耳”等,颇为传神。

    C.作者将“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自己“缊袍敝衣”对比,突出对同舍生的“慕艳意”。

    D.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的艰难,是为了勉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

    【4】文段中的宋濂与链接材料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请你来评价一下他们这种师生关系。

    【链接材料】

    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而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与游酢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

    【注释】①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②绝学:失传了的学说。③熙、丰之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④翕然:一致。⑤时:即杨时,人名。⑥道:思想、学说。⑦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⑧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

    唐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繚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逃往陕地,此诗是卢纶在京所作。②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玄宗天宝末年刚中进士,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③卢纶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所以说“东风吹雨”。④千门:泛指京城。⑤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⑥宫阙:长安的宫殿。

    (1)下列对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开篇两句中的雨、青山、千门、草都是所望之景。

    B.颔联侧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道尽了诗人不能回家,只能梦中归家之哀;“春生江上几人还”则有恨自己难返家乡,羡慕他人能够归家之意。

    C.颈联写景,景中含情,深藏乱后之感。由近及远,刻画了浮云缭绕难以企及的家乡以及夕阳笼罩下的长安宫阙,与尾联的“世难”相呼应。

    D.尾联中“独将衰鬓客秦关”中字字含情:“独将”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愁苦;“衰鬓”暗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则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E.此诗既融情于景,又能直抒胸臆,笔法老辣,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形象跃然纸上。

    (2)《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说“一‘闲’字,妙得其神”,请试赏析“闲”字的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综合性学习

    小说,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近日,我校1701班将组织一次以“走进小说天地,感受人物魅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1)(活动设计)请你围绕主题,再设计两个活动。

    示例:故事比赛试高低。

    活动一:  

    活动二:  

    (2)(开场白)

    请你为此次班会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同学们的活动兴趣。

    开场白:

    (3)(人物形象与动物)

    在小说中,作者往往选用动物或动物名字来暗示小说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者命运,例如《西游记》八戒这一形象,选用猪这种动物,很好的体现他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这一特点。《骆驼祥子》中,老舍笔下的祥子与骆驼又有何关系呢?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按课文原文填空。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水弯弯曲曲的特点的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牛二紧揪住扬志说道:“我偏要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心大怒,把牛二推了一跤。……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本一,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它是_______(朝代)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___写的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2】根据上面文段,完成下面任务。

    概括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字)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结果:径投开封府出首

    画线句表现了杨志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   大声喊着你的名字

    白小良

    ①走到高坡上,华老师见东边的云彩愈加红了,就停下脚,用沙哑的嗓子喊身后的学生,要大家加油。

    ②这支穿行于高山峡谷间的队伍,是从地震中心的小学校突围过来的。

    ③天空正用一片绚烂的颜色昭示着生活的美丽。经历了梦魇般下午和夜晚的学子们,此刻全都疲惫不堪、衣衫不整,他们伫望于五月的晴空下,眼睛湿润了。多少年后他们依然记得这样一个时刻。

    ④余震又开始了。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魔儿,又鼓捣出魔法来了,阳光没有照到的深谷里腾出了团团烟雾,才一会,在早晨第一缕阳光里面,高坡地方又有沙石流下去了。学生们互相照顾着,站在那,不敢坐下,一坐下马上全都会瘫在地上起不来的样子。

    ⑤余震稍息,华老师领了孩子沿着山脊行军了。走了一天一夜,顶少还得有一天的路程。而他们的全部给养只是两袋夹心饼干和三瓶矿泉水,面对的却是无数的魔:山体裂缝、泥石流、暴风雨、高山反应、浓雾、阴冷、饥饿和恐惧,甚至还有一些奇异的事情。

    ⑥华老师说奇异的事情不止一次。先是在翻越第三座大山时发生的,本来熟悉的山和路和以往不一样了——山形变了。原本记准了往上走的路,现在变成往下走了,要是按原来的方向走,准会掉到悬崖下边去。

    ⑦华老师走走停停,鼓励快挺不住了的学生,不断地叫他们的名字,要大家挺住,加油。老师说前边不远的地方,正有好多好多糖、冰激凌、面包、可乐……还有,警察叔叔就要来了。

    ⑧正午阳光下面,这支队伍缓慢穿行于原始森林中,在古树、巨石之间不断消失、出现。到了一块披满苔藓的巨石旁边,华老师猛然觉到了一阵怪异的风袭了过来,阴冷的要命,直沁到骨子里了,伴了一种刺鼻的气味。华老师知道要出事了。抬一抬头,看见天空渐渐暗下来了……恍惚间,见一大团浓雾从前边满是树桂的古树下边涌了过来,腾腾黑色一人多高,发出来类乎硝酸一样的气味。同时,不知哪来的树枝、石块从天上直往下掉。

    ⑨做乱以来,魔对于自己的对手始终困惑不解:要说那些军绿色、橘红色、天使白色倒也罢了,他们毕竟训练有素,不容易打败。可谁知身穿杂装的老百姓都没有屈服的,这就奇怪了。现如今,连小娃娃都快要“打败”自己了。魔禁不住直摇脑袋,它想不明白是咋回事儿。

    ⑩表面上,面前的娃娃们衣衫不整,好像够狼狈的了。但内心里,他们想必都保持着自己的尊严,这几乎是明摆着的事儿,没有谁吓得瘫倒的样子。并且,这些人还一起猛劲儿喊着什么。

    开始听去喊声还有点凌乱,但一会儿就整齐划一了。

    学生们原本是互相喊着对方名字的,缀上“挺住,加油”的话。后来,不知是谁先起的头,由相互喊名字渐渐变成喊一个熟悉的字眼了——极具份量的字眼,起初是几个人喊,接下来就是全体一起喊了,喊那两个字加油。

    第一个字的口形像吹口哨似的,好像是中国的“中”字,第二个字自不必说了。后面的话是加油、挺住。魔雾卷了卷,知难而进退了。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地震后的异象终竟渐渐消去,暗淡的天空一点一点亮起来了。

    要说,一开始面对如此意料之外的情况,华老师和孩子们不是没有恐惧和慌乱。华老师后来说他不是英雄。公平说,对于华老师而言,恐惧和慌乱其实瞬间即逝了,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们挺在黑雾阴风里,互相鼓励着度过了难关。

    太阳出来了。可以看清,蜿蜒在山谷里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他们大都10岁左右。衣襟不整,面容憔悴,拉拉扯扯,只知道边走边喊,一直没有歇过。生怕一停住,马上就会累得瘫倒下来吧。童音沙哑仍不失金属般的穿透力,在大山里传了很远。

    空降兵是最先发现这支队伍的。一下子,伞兵们都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茂林之中,竟然荡漾着如此荡气回肠的声音。

    总算到了营地,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看见了更多的军绿色,还有很多很多的橘红色和天使白色在废墟上奋战。说起来,魔的失败难道不是早就注定了嘛。

    天空湛蓝,云彩绚丽。

    华老师和他这支衣衫褴褛的杂色队伍,同灾区处处那威武的绿,英勇的(橘)红和天使的白一道,仿佛一直在(用行动、声音)大声地喊了同一个名字“中国,加油。”“中国,加油。”

    (网络微型小说节选  有改动)

    1初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心理

    学生们从地震中突围

    恐惧

    坚定信心

    到达营地

     

     

    2再读全文,试分析“太阳”、“阳光”、“云彩”等字眼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内容上既交代了华老师等人行走在高山峡谷时天气的晴好,也暗示了华老师在地震过后带领孩子走出困境的坚定信心。在结构上也与结尾段相照应。

    B.华老师带领学生一路行进时,告诉学生说前面不远的地方有“好多好多糖、冰激凌、面包、可乐”,意在说明华老师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去激励孩子走出险境。

    C.本文语言细腻生动,主要运用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等,其中又以描写为主。

    D.最终孩子们能在华老师的带领下走出高山峡谷,安全到达营地,主要得益于华老师的激励和鼓励。

    E.本文从华老师的视角构思,叙述了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己心中的“魔”的小故事,表达了对善于激励学生的华老师的赞美之情。

    4本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并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大声叫喊名字”、“大声呼喊口号”这些做法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著名的衡水中学的健身跑很有自己的特色。学生不仅队列整齐、步伐统一、队形严密,同时宏亮的口号响彻云霄、气贯长虹,彰显了衡水中学学子的豪气、底气、大气和霸气。男生、女生呼喊时的口号响度近乎“歇斯底里”、“声嘶力竭”、“振耳欲聋”。其中“左脚清华,右脚北大;清华北大,通通拿下”,充分展现了“衡中人”的精、气、神的高度合一。看得出学生的热情是涌动的、激情是奔放的、活力是四射的,由此也大大丰富了衡水中学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 14、大香奶奶

    张丽钧

    ①一直想写写大香奶奶,又一直担心这支拙笔写不好她。

    ②大香奶奶家跟我家隔着三户人家。她名叫大香,却生得又瘦又小,还有点佝偻;因为有头疼的毛病,一年四季都戴着帽子。他男人靠一样家传的手艺吃饭——炒花生。

    ③有一回,母亲去大香奶奶家借筛子,心眼贼多的妹妹假装去找妈妈,也去了大香奶奶家,结果,赚回来两口袋热乎的炒花生。那年她大概五六岁吧,穿着我穿剩下的一件旧花褂子,捂着两个鼓鼓的口袋在屋子中间转磨磨,我和弟弟互递一个眼色,扑上去就开抢她的花生,她夸张地尖着嗓子大哭,引来了母亲。母亲骂了我和弟弟一通,责令我俩把花生还给了妹妹。但妹妹不干,硬说少了,尖着嗓子大哭不止。母亲没办法,只好给了妹妹两毛钱,让她自己去大香奶奶家再买些花生。

    ④第二天一早,父亲打扫院子,竟在东墙根捡到了一样东西——紫花手绢包着的炒花生!甭问,是大香奶奶扔过来的。

    ⑤母亲给我们分了花生,洗干净了手绢,又摘了一些半青半红的大枣,亲自送到大香奶奶家。

    ⑥想不到,自那以后,扔“花生包”的节目竟频繁在我家上演,搞得我都戒掉了早起赖床的毛病,天天巴望着第一个冲到院子里,捡回一包热乎的炒花生——你不知道,在下了一层薄雪的院子里,欢天喜地捡起熟悉的紫花手绢妥妥地包着的热乎花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⑦大香奶奶多么敬重我那做小学教师的母亲啊!作为长辈的她,从来不直呼母亲的名字,只叫她“张老师”。大香奶奶的一个孙子、两个孙女,都是让母亲给起的名字。母亲跟大香奶奶说:“别总给孩子们送花生了,惯坏了他们!”大香奶奶说:“你家日子过得紧巴,少不了亏欠孩子的嘴,我拿不出山珍海味,几粒花生让孩子们解解馋吧。”

    ⑧我大二寒假回家,妹妹红着眼圈地告诉我说:“姐,大香奶奶没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她也就七十多岁吧?”妹妹说:“才69岁……姐,再也不会有人给咱们扔花生包了!大香奶奶到死都惦记着咱家呢……”妹妹说着流下泪来。

    ⑨母亲和妹妹争着跟我说起了大香奶奶的事。

    ⑩大香奶奶病倒后,母亲去看她,听她儿媳妇说她想吃苦瓜,但已经是深秋了,苦瓜不好找。母亲问自己班的学生,谁家种过苦瓜?谁家还储着苦瓜?自己班的学生家没有,就又去别的班问,一连问了好几个年级,终于有个三年级的小女孩从她奶奶家里找来了两条苦瓜。

    大香奶奶是在吃到苦瓜的当天夜里闭上眼睛的。

    大香奶奶后事办完后的第二天,她的儿子、儿媳一起扛着面袋子来到我家,一见到我父母就双双跪下了。我父母惊到了,赶忙扶两个人起来。大香奶奶的儿子对我父母说:“哥,嫂子,我娘咽气前,我问她还有啥要嘱咐我的,她说,儿啊,我跟张老师家借过30斤小米、30斤白面,你记着替我还了……哥,嫂子,啥也别说了,你们就成全了我的孝心吧。”

    我母亲哭着说:“我的老婶子呀,你叫我怎么咽得下这30斤小米、白面呀!你心里装的都是别人的苦,临走想吃样东西,还是苦瓜,你把苦都替别人吃了……”

    我也哭了。妹妹哽咽着说:“大香奶奶的儿子又不傻,他肯定知道,他家日子那么好过,不可能向咱家借粮食啊!他知道他娘是想接济咱家,所以,他反复说‘你们就成全了我的孝心吧’!他心里明镜似的。姐,我现在出门,总绕着大香奶奶家走,只要一过她家大门,我的眼泪就止不住……”

    多少年后,我和妹妹都工作了、赚钱了,每次回家,我俩都不约而同去大香奶奶家买花生。她儿子问我们:“买这么多,怎么吃啊?”

    我俩笑笑说:“放心吧,一粒也剩不下!”

    每当把花生分给同事、朋友,我都会忆起那一方紫花手绢,它那么小,却能包天裹地、布霓散霞。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有关“花生”的情节。

    妹妹带回花生(1)_______妹妹买花生(2)______(3)______姐妹分享花生

    【2】根据提示,品味语言。

    (1)文中画线句子对表现大香奶奶有何作用?

    大香奶奶后事办完后的第二天,她的儿子、儿媳一起扛着面袋子来到我家,一见到我父母就双双跪下了。

    (2)文章末段句子耐人咀嚼,理解其内涵。

    每当把花生分给同事、朋友,我都会忆起那一方紫花手绢,它那么小,却能包天裹地、布霓散霞。

    【3】如果在末段横线处添一个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你会选择哪一句?说说理由。

    ①我想念大香奶奶的炒花生。我想念大香奶奶。

    ②作为一个曾经受惠于它的人,我问自己,我该怎样行走人间,方不负它慨然的恩宠………

    【4】有人说:“爱是双向奔赴,而不是单向付出。”结合本文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请以“成长路上_________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