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关系到我们顺利成长。
B.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淡淡的月光照在梨树林中,恍如梦境。
C. 小桃树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大约二尺左右来高。
D. 一个人尽管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公司的发展,他狠心裁去一部分力不暇供的人员,同时也在不断地招募新人。
B.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艺人明星不可能再对自己的社会评价和舆论形象漠不关心了。
C.改革开放以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终于让家人过上了箪食瓢饮的奢华生活。
D.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保尔·柯察金的作品。
B.《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情节都与鲁智深有关。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中范进、周进是腐儒的典型。
D.简·爱是一个自尊、自爱、追求平等与人格独立、敢爱敢恨、坦率真诚的女性形象。
4、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虽写于诗人被流放的日子里,但诗中却传达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昨夜春风才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是一副对联,上下联顺序正确。
C.《望岳》的作者是杜甫,字子美。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D.“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道理,如《爱莲说》。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每个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B. 桂林市“两江四湖”水系已全线融会贯通,城市河道生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C. 南京大屠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幕。
D. 日本冷战思维纯属痴人说梦、不自量力,既无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也不能阻挡中国军队正常的发展。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阳关雪》选自《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近代作家,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B.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号陶庵,元末明初文学家,山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C. “更定”指初更以后。古时一夜分为五更,初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7点至9点。
D.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7、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诓(kuāng)骗 中(zhòng)伤 鸠占雀巢 心无旁骛
B.带挈(qiè) 憎(zèng)恶 形销骨立 根深蒂固
C.冠(guān)冕 褴褛(lǚ) 自惭形秽 走投无路
D.绸锻(duàn) 聒(guā)噪 一代天骄 辨伪去妄
8、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②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②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③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瞉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④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便宜: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②飨:犒劳。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忍让)
B.数不利飞夜(屡次,多次)
C.王许之(赞许)
D.李牧多为奇陈(陈列)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便 宜 置 吏 市 租 皆 输 入 幕 府 为 士 卒 费。
【3】翻译下列句子。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2)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4】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李牧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抑”和“扬”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二字的妙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寺北亭西”的观景胜地,写出了春水初涨时“水平云低”的景象。
B.颔联中诗人创造出“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美好意境,表现了西湖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C.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开、草木繁茂的景象。
D.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诗人漫步在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满眼蓬勃的西湖美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10、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要举办一次纪念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1)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性默写
(1)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则》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 , 。
(2)《泊秦淮》中批评统治者国难当头,醉生梦死的句子是: , 。
(3)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战斗激烈和顺利的句子是: , 。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 。
12、下面是小语同学为他最喜欢的名著《红岩》制作的阅读卡片,请你帮他完善。
我最喜欢的人物
(1)姓名:许云峰
主要情节:在黑暗的牢里,他用自己的双手凿穿了狱墙,为共产党员们的越狱准备了条件,自己却从容就义。
人物形象:信仰坚定、勇敢无畏、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梨花风起正清明
①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②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③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④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⑤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⑥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⑦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⑧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⑨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⑩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1】文章写了两棵梨树,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4】文中的梨树寄托了人物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1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苦趣
丁立梅
我称他黄师傅。
黄师傅是个挑夫,每天要上下黄山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一趟承重二三百斤,挑着山上的所需,食物、水、蔬菜、瓜果……山上的垃圾,也是靠他们一担一担挑下山的。
年轻时,我一担能挑上三四百斤呢,现在年纪大了,挑少了,黄师傅呵呵地笑着,露出两排不算洁白齐整的牙。他站着,人半倚着担子。担子却不曾歇下,而是用一根木棍子撑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每个挑夫的手里,都有这样的一根木棍子。走路时,可当拐杖使。歇息时,可作靠依和支撑。
云雾一团一团袭过来,刚刚还是大晴天,转眼间飘起小雨。山峦隐约。碧树和红花,像在云雾中穿行,它们急急的,要奔到哪里去呢?瑶台仙境,不过这般吧?我和那人看得呆过去了。
黄师傅看着我们发笑,他说,在这山上,什么时候看都是好看的,有太阳时看云,没太阳时看雾。四五月的天,看花。九十月的天,看叶。到冬天了,看雪。他的声音,沾着云雾的味道,和着草木的气息,令我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他约摸五十来岁,个子不高,瘦。眼睛不大,却有神得很,亮亮的,似夜露。
那会儿,我和那人正停在半山腰。下山路走得我们腿脚发软,实在走不动了,后悔没坐缆车下山,却意外遇见一蓬一蓬的黄山杜鹃,下山之辛苦便变得无足轻重了。我盯着石凳后边的一棵黄山杜鹃看,花朵儿累累地缀着,一枝花梗上,总有八九朵不等,呈欲放未放的姿态,好颜色呼之欲出。恰似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娇羞之美。
黄师傅担着担子,路过我们身边。我们起初并未留意他,继续赏我们的花。他突然停下,递过来一句,这杜鹃花,这个时候最好看了。听了这句话,我很惊喜,扭头看他,问道,为什么呢?
你看呀,红颜色还都裹着嘛,饱饱的嘛,全开开来,颜色就淡了。
他的话让我听着高兴。花半开为最美,是我一直偏爱着的。
我和他很热乎地聊起来。他从事挑夫这行当,已有二十八年之久。
扁担初次压到肩上,挑着才走了一小段路,肩上那火辣辣的滋味呀,就像用烙铁在烙呐。
后来习惯了,也就好了。现在,我肩上的皮揭下来,都能直接做盔甲了。呵呵。
他说得很轻松,我听得却不轻松。我问,我们单身人走着都吃力,你还要担着这么重的担子,每天爬上爬下,又苦又累,就没想过改行做其他的事吗?
想啊,想过,黄师傅的眼光落到他的担子上,久久地,没有挪开。那目光,有点类似于农民抚向他的庄稼,牧人抚向他的羊。
中途他的确改过行。他走家串户地收过荒货。也做过一段日子的泥瓦匠。后来,他还开过一家门市店,卖些日常所用,生意不错。但每当看到倚在墙角的扁担,他的心,便不安了,他听到大山在呼唤。
他就又进了山。每日里,在这大山里上上下下,他熟悉路边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种花。山里的小松鼠,和他也成了老熟人。他有时坐在石凳上吃干粮,有小松鼠就跳出来,在他身旁嬉戏。做挑夫虽苦,却自有它的妙趣,他割舍不了。
这大山多好啊,他这么感叹。挑起他的担子,跟我们招呼一声,下山去了。他的身影,很快没进一团云雾里,和大山融为一体。
【1】文中写到了黄山挑夫黄师傅跟“我们”的多次交谈,黄师傅跟“我们”说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回答。
【2】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现在,我肩上的皮揭下来,都能直接做盔甲了。
【3】文章题目是“苦趣”,请说说这里的“苦趣”指的是什么。
【4】黄师傅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特点?
15、根据要求写作。
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一震;阿长那个虽然不识字却拿着《山海经》给鲁迅的身影,令人一震;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一震;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人一震……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震动的身影,请选择一个跟大家分享吧。
请以“那一刻,那身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