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浙江衢州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ráo婷(pīng)  教学相zhǎng

    B.守()   潮xùn食壶浆(dān

    C.)   虚(xuán)  jiǎo)揉造作

    D.养(huàn)  桑)   间不容

  • 2、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

    B.《小石潭记》《核舟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出自“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沙地铁3 号线建设完成后,岳麓区和沙县两区域将会豁然贯通了。

    B. 共享单车鳞次栉比地停放在划定的区域内,成为了城区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C. 为了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D. 毕业晚会上,即将离别的同学们面面相觑,眼里满是不舍的泪水。

  • 4、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想象力是人类拥有的一项既关键又特殊的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正处在培养想象力的好时代,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精神,这对培养想象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①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想象力也就越丰富

    ②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十分复杂

    ③共同塑造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想象

    ④与大自然的接触、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

    ⑤就像一个圆,圆越大,圆内触及的知识世界越广阔,圆外的想象力世界就越丰富

    A.①⑤③②④

    B.②④③①⑤

    C.①②⑤④③

    D.②④①③⑤

  •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滞笨       烦燥       高梁       酣然入梦

    B.斑斓       慌恐       门槛       目不窥园

    C.调羹       污秽       疮疤       大庭广众

    D.霹雳       默契       攀谈       深恶痛决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7、下列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筝》——鲁迅——《朝花夕拾》

    B.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曲

    C. 《变色龙》——契诃夫——俄国

    D. 《童年》——高尔基——自传体小说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又何     间:参与。

    B.小大之          狱:监狱。

    C.            既:已经。

    D.彼我盈          竭:穷尽。

    【2】下列句子与“战于长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必以分人

    C.可以一战

    D.再而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资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B.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C.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D.文章语言十分精练,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倚仗数量上的优势急于取胜的心理。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

    1“千里黄云白日曛”中的“曛”字在诗中的意思_______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为了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围绕主题进行宣传,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内容。

    (4)请结合材料,劝说吸烟者戒烟。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默写

    (1)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艾青《我爱这土地》)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望月有感》中,白居易借月亮表达自己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被赞为创意出奇的诗句是::    

    (3)请任选两句填写完整。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似曾相似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名著阅读。

    (1)下图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出自________(国别)作家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一书,他大战白匪,救出________;在女友________的帮助下,参加红军,抗击波兰匪军,__________;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给人们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2)学校“名著论坛”拟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假如你想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写出你的推荐语。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目 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1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4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5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B]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16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1)从A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

    3《目送》一文发表后,在世界华人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受欢迎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特殊考察

    徐嘉青

    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着玩。

    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活,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要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顾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吱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问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摇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捐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肃地说:“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一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整理好,明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篮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中年男子说:“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中年男子猛然被拉了个趔趄,回过身来后十分不悦地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敲门砖’,也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吗?”听到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篮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这节上体育。”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传球练习。

    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刘校长,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结果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下面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1)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

    (2)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小作文

    2019年4月15日,一场无情的大火几乎将巴黎圣母院焚毁。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要向世界募集资金,重建圣母院。就是否援助这一问题,国内网友各执一词。有人表示支持,认为艺术属于全人类;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我们没有义务援助。针对是否援助这一问题,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