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湖南湘西中考一模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欧洲人对这场死亡(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     

    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B.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

    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 2、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明仁宗以后,这一职责转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俨然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 3、秦朝至明朝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发展过程,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有效避免了宰相专权

  • 4、关键词搜索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王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克伦威尔”。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 5、1843年,中英条约规定“各国既与英人无异,……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条约时,清廷代表李鸿章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而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指出,“本意在持平办理,务使中俄商人均沾利益,两不相妨”。这反映出(       

    A.中西间友好交往的不断加强

    B.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增强

    C.洋务运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D.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 6、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发现一处距今约1.32万年的古人类活动营地,营地中发现了3处火塘,出土了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以及中国目前最早的陶塑。这一发现(     

    A.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揭示了先民不再依赖渔猎采集

    C.拓宽了对东亚早期文明的认知

    D.印证了山东地区私有制率先出现

  • 7、这场战争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早熟的步伐,战争得到的巨额赔款成为1897年日本确立金本位制的准备金,统治者开始积极热衷于对外侵略,叫嚷所谓“国旗飘扬的地方,贸易随之”。这场战争(     

    A.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B.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促进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加速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步伐

  • 8、《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草案》等明确规定:“土地出租时,业、佃双方须订合同,除保证业户利益外,须保证佃户使用这一定年限及租额之不至过高。”“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土地为一切依法分得土地人所有;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人所有。”这(     

    A.解决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B.巩固了土地革命时期成果

    C.推进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9、下图漫画题为《学生偏要毁了树》。画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这说明

    A.近代中国开始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应当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坚持师夷长技以自强

    C.洋务运动不适合中国国情,应该变革政治制度

    D.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 10、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推动该成果取得的直接因素是(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国民政府推行改订新约

    C.国民革命对帝国主义的冲击

    D.帝国主义对中国政策的调整

  • 11、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彩绘龙纹陶盘,其内壁及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用红彩绘蟠龙纹。该文物(     

    A.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展现了这一时期彩绘陶器的制作技术

    C.证实了该遗址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 12、顾炎武评价当时的学风是“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思想家朱之瑜斥之“不曾做得一事”,“与今和尚一般”。这表明他们都主张(       

    A.回归儒学

    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

    D.反对专制

  • 13、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

    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14、如表所示为明朝不同时期折色(古代人民向政府纳税的形式之一、凡应纳税粮,不以本色,而以金、银、钞、钱、绢、丝、布、棉等替代者称“折色”)物品一览。据此可知,当时(     

    时期

    折色物品

    洪武

    金、银、钞、钱、绢、布、贝、漆、丹砂

    永乐

    绢、漆、苏木、翠羽、纸扇、安息诸香

    宣德

    棉布、黄豆

    正统一天顺

    金花银、马草折银、钞、布、青红纻丝

    成化

    绢、布、丝、银

    弘治

    绢、布、丝、钞、银

    嘉靖

    绢、丝、银

    万历一崇祯

    A.苛捐杂税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

    B.赋税改革与白银货币化密切相关

    C.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中国市场

    D.传统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有所松动

  • 1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这一理念理解错误的是(     

    A.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B.目的是建设福利型国家

    C.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

    D.以提高全民健康为宗旨

  • 16、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A.发展教育事业

    B.促进民族融合

    C.加强专制统治

    D.强化地方治理

  • 17、有学者将古罗马的法律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二阶段“吸收了希腊人和其他民族的法律传统,较之民法更加开明和公正,是现代国际私法的基础”。“第二阶段”的具体法律开始形成于古罗马(     

    A.城邦时期

    B.共和国时期

    C.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

    D.帝国时期

  • 18、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 19、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点。在这种制度下

    A.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B.西欧陷于长期分裂

    C.基督教的权威丧失

    D.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 2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下表会议内容出自中共(       

    内容1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内容2

    确定实行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内容3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A.八七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 21、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这一“动态机制”(     

    A.保证了监查部门的独立性

    B.有利于防止监察机构腐败

    C.完善了民意的舆论监督

    D.破除了官官相护的陋习

  • 22、十七世纪后期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装在银盒中作为礼物献给凯瑟琳王后。十八世纪末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到:“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这反映了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海外贸易有了巨大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失效

    D.接受了东方的生活方式

  • 23、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A.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B.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 24、明清时期,苏州盛泽镇居民多逐绫绸之利,有力者则开设机坊,雇人织挽,计日受值。所雇之人或身兼数事,或专习一业,老板为笼络工人,往往百般迁就: “每逢节候,肴馔必更丰焉”,工人“或食无兼味,辄去而他适”。由此可知,当时的苏州(       

    A.工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B.纺织业技术全国领先

    C.新的生产关系已出现

    D.家庭主副业逐渐倒置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各民族间长期的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民族交融  B.多民族政权并立与统一

    C.早期国家  D.明清  E.三国两罾南北朝

    (2)若就提纲(四)的主题展开研究,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填字母)

  • 26、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__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 27、__________________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 28、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________(填序号)。

    ①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②苏联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④欧洲列强失去主宰世界的实力

  • 29、1946年11月至12月,国民党包办的___在南京召开,通过___,此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 30、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

    (1)表现周公提出“____”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提出“____”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____;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____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31、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____________革命。

  • 32、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土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会议通过了《_______》和《_______》。

  • 33、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国际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简述其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原因:

    ________国家的出现和国家________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________至上,导致国家之间的________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________来处理国际关系,减少________冲突。

    形成与发展:

    ①国际法基础的奠定:荷兰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岀版的《________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________国家,奠定了________法的基础。

    ②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确立:1618年,________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为了争夺领土、王位和________。各国展开激烈的争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开创了用________和通过________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________法基本原则。

    ③国际法应用范围的扩大:1815年,以大国协调、________为特征的________体系建立。在这个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________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争端。但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________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2)外交制度的建立:近代外交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开始派常驻外交________和外交________,近代________制度逐渐建立。

    历史意义、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________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的途径。

  • 34、秦汉时期——文化主流形成

    (1)秦朝,秦始皇推崇____学说。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 36、开放与交流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世界潮流,这与当时政府推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16世纪以后中国人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产于美洲的马铃薯和玉米等新食材,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开放与交流。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根本动力和主要途径分别是什么?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变化。

    (3)近代英国曾掌握海上霸权。指出英国开始树立海上霸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英国在打败哪国后就自诩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在国际商品贸易中处于何种地位?

    (4)当今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推动全球开放与交流和文明进步。请你就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 37、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7世纪末,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什么理论?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关于物质运动的什么理论?它有何意义?

  • 38、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格局的演变。请回答:

    (1)奠定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国际关系新体系是什么?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有哪些?

    (3)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谈谈你对世界多极化的认识。

  • 39、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先后有哪两种主要的方式?其发展演变的表现和影响如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