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
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2、下图中的四位思想家追求的共同理想是( )
A.怀仁义以相接
B.清静,无作为
C.封建中央集权
D.重建社会秩序
3、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大量使用陶器、玉器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5、1992年,邓小平曾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此评论( )
A.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坚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统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D.维护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6、如表为新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简表(1949—1999年),据如表可知,旅游业( )
| 时期 | 阶段 | 概况 |
① | 1949年10月—1964年5月 | 拓荒阶段 | 1955年初到1957年10月,共接待各国自费游客3385人,其中80%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 |
② | 1964年6月—1978年12月 | 形成阶段 |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外国游客几乎断绝,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游客才有所增加。 |
③ | 1978年12月—1984年9月 | “双轨制”发展阶段 | 按计划完成国家旅游接待任务,外宾接待实行“定点”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率先成为旅游开放城市。 |
④ | 1984年10月—1999年底 | 市场化发展阶段 | 从1995年开始,“双休日”旅游消费不断增加,国内度假型旅游产品开始盛行。1999年入境旅游人数7279万人次,外汇收入141亿美元。 |
A.在①时期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B.在②时期的发展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C.在③时期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影响
D.在④时期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周边关系
7、下图反映了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的情况。据此可知( )
A.隋唐以前农业技术落后
B.宋元时期农业最为发达
C.明代民众生活水平较高
D.清代人地矛盾最为尖锐
8、有学者指出,因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就需要有一种社会机制,也就是社会组织,因此国家就一定会出现。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农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B.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国家出现的前提
C.必须有农业才能产生国家政权
D.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定居提供了条件
9、下表《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 基础研究年代 | 应用研究年代 | 生产推广年代 | B—A年差 | C—B年差 | C—A年差 |
蒸汽机 | 1687 | 1711 | 1776 | 24 | 65 | 89 |
发电机 | 1831 | 1888 | 1889 | 57 | 1 | 58 |
计算机 | 1936 | 1946 | 1946 | 10 | 0 | 10 |
激光 | 1958 | 1960 | 1961 | 2 | 1 | 3 |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10、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 )
A.推动了战略反攻的顺利实施
B.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明显
C.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以上说的是哪种工具
A.水车
B.筒车
C.翻车
D.水排
12、《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C.官府需求刺激运河修建
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繁荣
13、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14、《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从公元8世纪至9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地区流传,据统计在240多个大小故事中,至少有20多个故事呈现有中国元素。如《卡麦尔·扎曼与布杜尔公主》《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其中人物形象阳光和善,最后都过上了美好生活。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阿拉伯文明影响中国文化发展
B.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似
C.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普遍性
D.经济的交流带动了民间文化交往
15、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16、《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 )
A.保证了君臣间的权力制衡
B.有利于决策的公正与合法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门下给事中的权力
17、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
A.政局动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C.南北方对峙的状态日趋明显
D.政治中心呈现南移之势
18、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做证情况。另一份出土于吐鲁番的《石染典过所》中还记载了唐政府在瓜州、沙洲等地的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以上材料反映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B.政府积极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D.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19、明代政府在云贵地区的农业区域及形胜险要之处广设卫所,军士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籍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5。若遇战事,将领受命到指定卫所领兵,事毕军队散归原地。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促进了民族矛盾的缓和
2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借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21、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发动全村人立刻奔赴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购进铝锭等原材料。果然,三个月后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几倍。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改革
D.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22、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23、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消失
C.门第观念淡化
D.察举制度发展
24、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国有沈阳、青岛等12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这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B.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开放
C.凸显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25、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对内广开言路,改革________,对外通过开国,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________,实现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
26、明太祖的儿子________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官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________。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________的________机构形成,称“________”,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___”。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____”。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27、________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________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成了________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________正式形成
28、宋朝:实行________。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________,出现了冗官局面。
29、1917年4月列宁发表《________》,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和平的方式),但________标志着和平夺权幻想的破灭。
30、废除宰相后,________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31、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原因
(1)失去同盟基础:二战结束后,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________的基础不复存在。
(2)重要原因:美国和苏联是两个________完全不同的国家,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根本原因:两国的________存在严重冲突。
(4)美国的战略:战后美国________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________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5)苏联的意图: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________边界的安全。为确保________国家对苏友好,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6)双方的态度: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________转向了________。
(7)拉开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32、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3、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________,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4、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________,改南京为________,定都于此
35、亚太经合组织的这种合作方式与其他经济联合体有什么区别
36、水路建设:运河的开凿
(1)古代中国的水路建设是怎样发展的?
(2)近代西方国家的水路建设是如何发展的?
3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体系叫做什么?
38、 英国的崛起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英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英国》
叙述英国15世纪后从欧洲边缘小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历程。
39、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