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杀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受到了广大人民拥护
B.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 )
A.东西方的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3、如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这一变化说明( )
A.军用企业使晚清政局稳定
B.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的困境
C.民用企业的生产面向市场
D.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的深化
4、下面是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反映英、荷、中三国贸易数额的表格。下列对这份表格的理解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国家 | 白银产量(吨) | 出口贸易额 | 进口贸易额 |
英国 | 8000 | 9070 | 7890 |
荷兰 | 2000 | 8500 | 5750 |
中国 | 56000 | 8500 | 2480 |
A.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
B.荷兰逐渐成为“海上马车夫”
C.中国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新航路开辟深刻地影响着西欧
5、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 )
A.三元里抗英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鸦片战争
6、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刺史
B.三司使、刺史
C.监御史、枢密使
D.御史大夫、节度使
7、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
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8、《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创世第六日时,并没有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世上之人,不论尊卑贵贱,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盛行,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却极为重视女性的地位。材料反映了基督教( )
A.一定程度上推动平等原则发展
B.消弭了地位身份的差别和壁垒
C.有效遏制了统治者权力的膨胀
D.努力维护信仰的纯洁性神圣性
9、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在推行援助、减贫等工作中加入了过多的“政治因素”,将受援国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状况与援助直接挂钩,世界银行的贷款形式从传统项目投资贷款转向以支持借款国的结构改革和政策调整为目标的调整贷款。这说明世界银行( )
A.注重消除南北国家间差距
B.助推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
C.援助伴随西方价值观输出
D.以发展会员国经济为目标
10、《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奉天门,拦住了准备入宫的一队女乐,领队的中使只能禀报皇帝,而后回复周观政“女乐已罢不用”。但周观政要求“必面奉诏”。最终朱元璋只能亲自出宫,向周观政解释“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这一事件说明( )
A.御史职能发生根本转变
B.台谏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
C.台谏合一趋势开始出现
D.相权的膨胀威胁专制皇权
11、下图是考古学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潘坤帕遗址发现的博局纹铜镜和神兽铜镜。从形制和纹饰看,铜镜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镜相符,材质分析也显示,它们都是从中国输入的。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古代中国( )
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
B.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往
C.官营手工业注重质量信誉
D.对东南沿海实施有效治理
12、公元603 年,摄政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公元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号召贵族百官“以和为贵,以礼为本”。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大化改新的政治意图
B.意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D.使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3、卢梭认为,英国人民“只是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他们就是奴隶”。马克思也认为,资产阶级普选权“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这表明,二者都( )
A.坚决反对代议制民主
B.赞扬了无产阶级专政
C.具有相同阶级的立场
D.揭露了西方民主弊端
14、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门第观念
15、“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则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语
B.改汉姓
C.穿汉服
D.改籍贯
16、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7、《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可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B.强调社会契约精神
C.重视物权归属界定
D.注重缓和阶级矛盾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19、从18 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出版业迅速发展,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此外,还有大量的小册子传单、文摘,这些印刷资料越来越廉价,面向普通城市民众成千上万地兜售。同时,城市生活中书信往来频繁,起草遗嘱、契约,经手汇票,阅读通知广告的场合也日益增多。这可用以说明( )
A.契约精神源于商业活动
B.出版业成为当时主导产业
C.技术变革助推知识普及
D.政治革命改变了媒介形式
20、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殖民者将非洲奴隶贩卖到美洲,并且对非洲的内陆地区进行了殖民探险,发现了很多金矿和银矿;而殖民者在亚洲殖民扩张的手段则以瓜分为主,他们或者建立一个殖民政府,或是控制殖民地的政府为其卖命。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方式具有多样性
B.过程具有曲折性
C.以瓜分土地为主
D.具有暴力血腥性
2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22、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23、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孟子建议梁惠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国的现实统治存在着差异性
B.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C.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D.各国变法重视人才储备
24、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
B.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
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
25、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__________的诞生。
26、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特点: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____的传播。
27、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国内______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和______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______,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8、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②煤气灯、____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____,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____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中国
①近代中国
特点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____ |
表现 |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____、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
问题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____ |
②现代中国
原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____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
表现 |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____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29、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袭:说出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袭概况。
宋朝基本沿用________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________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________》,其条目与《________》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________》,是以唐《________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________律;
明朝以________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________》,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________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________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理学教化:简述理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宋朝________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从________周敦颐开始,到南宋________集大成。以程颢、________、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逐步建立________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________、书院________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乡约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开始以什么教化乡里?乡约的创造者是谁?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什么?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________教化乡里。
②北宋________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③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乡约与法律的合流:乡约与法律是怎样合流的?
原本由________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________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①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________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②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________帝“圣谕十六条”和________帝《________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
30、出现国家:________。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 | 法律文件 | 政体 | 国家元首 |
英国 | ① | 君主立宪制 | 国王 |
② | 1787年宪法 | 民主共和制 | 总统 |
法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民主共和制 | ③ |
德国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④ | 皇帝 |
(1)西方近代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形成了近代民主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充表格。
① ② ③ ④ .
材料二
条约名称 | 条约内容(节选) |
A |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
B |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
C |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
(2)根据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32、全球劳动力市场
(1)形成背景:在经济____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流动表现
时间 | 流出地 | 流入地 |
二战后 |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 |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亚洲、非洲 | 中东产油国、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
20世纪90年代 | 东欧国家 | 西欧、北美 |
(3)趋势: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33、填空
34、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庄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____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5、北宋王安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变法的?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是怎样的?
36、2019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
(2)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主要依据是什么?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彻底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请指出1921年—1930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4)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子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
37、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是什么?
38、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39、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