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生态修复探索中,门头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场地和资源,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农庄、民宿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小杂粮、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B.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应届生较关注电竞等5个新兴职业,各用人单位的平均薪资为5610元左右,较2018年同比提高7.5%。
C.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中央各主要媒体精心组织,全面发力,以宏阔的视野、鲜活的镜头、细腻的笔触为全国人民铺展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长卷。
D.我省各地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智能数字化阅读,用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构建“互联网+书屋”等智能模式,把百万电子图书送进千家万户。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木桶存在“短板”,怎么办?对木匠而言,有两种办法,要么换一块, ① 把短的那一块加长补齐。相对而言,“换”意味着前功尽弃, ② 成本高, ③ “补”工序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 ④ 就有了“补短板”一说。 ⑤ ,现实生活中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替换或抹去的, ⑥ 只有“补”这一种方法:补齐或补好。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或者 | 还 | 又 | 于是 | 况且 | 因此 |
B | 要么 | 且 | 而 | 因而 | 如果 | 那么 |
C | 要么 | 且 | 而 | 于是 | 况且 | 因此 |
D | 或者 | 还 | 又 | 因而 | 如果 | 那么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小官巨贪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冠冕堂皇之下隐藏着的一个肮脏灵魂,实在罪不容诛。
②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
③在埃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
④担任校长以来,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⑤王导演对助理热情洋溢的推荐将信将疑,最后看她要求很强烈,就答应她给这位新手一次试镜的机会,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⑥荀卿目睹社会变化,认为“礼治”已然失效,应以刑、法巩固君权,他的弟子韩非,更加变本加厉,惟刑名法术是尚。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新任国务卿就职后首次对民众公开演讲时,将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合并到一起,读成了“吉尔萨克斯坦”,令人贻笑大方。
B. 什么是幸福?这个在田园农耕时代似乎很易寻得的答案,在当代繁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却显得日益模糊和多元。
C. 嗜甜的饮食习惯会加速锌的流失,而锌就是怂恿味觉逃亡的主犯。这样一来,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中,重口味日渐加剧。
D. 与泰戈尔不同,鲁迅的散文诗中的哲理不是追求宗教式的光明、和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对自我的无情的严酷的解剖,对人心黑暗的正视和孤独的战斗的坚持。
5、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 )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
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
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必须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者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越俎代疱地“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来”。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 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三: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问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性。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材料四:
“让座”这一行为没有法律的强制,没有硬性的处罚,让不让完全是“靠自觉”。有一份关于“让座初衷”的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自内心,23.9%的受访者是受到“道德逼视”,8.9%的受访者是因站立者本人的逼视或其他行为。由此可见,只有65.4%的人是靠自觉的,而32.8% 的人正是受到通德约束才做出了让座行为。
(摘自《“让座”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约束?》,2017年7月19日长江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给老年人让座,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也是年轻人的义务。
B. 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动辄以曝光相威胁,这些行为与文明的修为背道而驰。
C. 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别人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身权益。
D. 材料四主要使用数据说话,文中列举了一系到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让座行为受到道德约束的状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 让座是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在当下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前提是让座者愿意“成人之美”。
C. 文明重在自律,从某种角度说,“让座指导员”利用舆情压力,想为自己“道德贴金”的行为比不让座的性质更为恶劣。
D. 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E.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七成的受访者让座时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还有近三成的人是受到道德约束才让座的。
【3】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直接点明宋荣子和列子分别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2)李白《蜀道难》中借助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凿之困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又冷又硬的被子以及小孩子蹬破被子表现了诗人生活条件的艰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 ,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尘满面,鬓如霜。(_____《江城子》)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避用字重复,直接点出登临之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久谪未归、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2)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慰吹洞箫者,认为无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1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杂诗十二首(其二)》中,诗人说明“不眠”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年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鳴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解:(1) 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2)要欲:好像。(3)方将:将要,正要。(4)了自:已经明了。(5)空复情:自作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起坐”一词非常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
B.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
C.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夜幕降临,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结不断滋长。
D.七八两句写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的帐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篲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④,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节选自唐·白居易《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筐篚:竹制器物。③篲帚:扫帚。④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竹溪记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缴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节选自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①徽(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B.长无寻焉 寻:寻找
C.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当作木柴烧
D.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其皆出于此乎
C.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贞元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C.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D.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竹记》开篇以“竹似贤”领起下文,用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来比喻君子的四种美德。君子种竹于庭,大抵因为竹似贤。
B.《养竹记》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成长历程: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后来作者铲除杂草,搬运粪土,忙了几天才让竹子重新焕发生机。
C.《竹溪记》第一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一贵一贱,对比鲜明。
D.《养竹记》写竹子特点与君子的关系,为结尾言志做铺垫;《竹溪记》写人们对竹子的不同态度,凸显光禄任君身处江南“遍植以竹”的高雅志趣。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2)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7】《养竹记》最后一段告诉我们写作此文目的,《竹溪记》第一段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表述。
写作目的:
道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