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运多舛。
②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梦想休戚相关。中国人民将在自己圆梦的过程中,推动亚洲各国人民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③留学是高考不理想的学生的另一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高考生最好能够在妥善安排好自己在国内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准备留学申请,切不可孤注一掷。
④“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让高雅艺术不再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贴近百姓,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
⑤随着许多人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到生产一线当工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有些企业的一线车间里,冲在一线作业的大学生俯拾皆是。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⑤ D. 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关于金砖会议“成色下降”等言论不绝如缕。
②眼下的都市剧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细细梳理不难看出,数量虽多,精品却凤毛麟角。
③马马卡拉茶加盟专注于打造特色饮品,从而开拓了客源,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当前炙手可热的创业项目。
④近期,合肥庐江县罗河镇两名女子因对夏天雷阵雨不以为意,在树下避雨,被雷击中,不幸身亡。
⑤工厂各车间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杜绝粗心大意和经验主义,要做到警钟长鸣,未雨绸缪。
⑥《人民文学》主编在“人民文学奖”初评中发现了青年文学创作的诸多弊端,30岁以下作家的长篇小说几乎不忍卒读。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③④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择师而教之 吾从而师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吾辈无生理 ③将成家而致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⑧又可冀其成立邪 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⑩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A. ①②⑨ B. ③④⑩ C. ①⑤⑦ D. ④⑤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
C.人而不仁,如礼何 登高而招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足以事父母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审视
连亭
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逃离,那时我所知道的方式有外出打工、远嫁、读书。
我仔细地比较过各种逃离的方式。首先考虑的是打工,因为每逢过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总是光鲜亮丽的,说起话来神气十足,羡煞我们这些土里吧唧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村里娶妻生子的,即他们并不能彻底离开村庄。于是,我想到远嫁。我热切地参加一个又一个姑娘的婚礼,最后失望地发现,她们只不过是嫁到别的村庄罢了。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罢了。我跑回瓦屋问外婆,怎样才能不待在村里呢?外婆说,只要上大学,就可以远走高飞了。
我走上了读书进城的路,走得艰难而决绝。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村庄的匮乏,一次又一次地剖析我的不足,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我成功了,以磨损村庄的属性作为代价。
当我在城市蒙受委屈时,我对村庄的感情却发生了改变。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逐渐缠绕我。
它第一次俘获我是在高中时期,是因为赤裸裸的贫穷。那时我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区高中念书。我的城市同学,多是衣食无忧,日子飞扬而快乐。而我,总是因为缺钱小心翼翼地躲避宿舍的集体活动。我的内心是孤独和羞耻的。我多么渴望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开始思念村庄,渴求它的庇护。在复杂的怀念中,我对村庄重新找到了认同感。
人大约非得走出了自身的境遇之后才知道缺失了什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无论保留或者抛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命运。由此,我也对村庄有了更多的理解。
如今,贫穷已经难不倒我,我依然被乡愁缠绕。它如河流般在我血脉里流淌。然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不愿意回到村庄,这是我不得不诚实面对的一点。
我依然在努力远离它,即使漂泊不定,风餐露宿,我也不停下脚步。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村庄是村庄,所以我才离开吗?显然,不全是,这里面有梦想的推动,有远方的诱惑。然而,反过来想,不也正是因为村庄无法承载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野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吗?
起先只是一些人,后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而去,进入新的世界,那些人背后的世界,就冷寂下去,隐没在背影里。然而,又因为背后的世界承载他们过去的生息,他们在新的世界呼吸时,总能隐微感到一种来自往日的终痛。
在过去的世界,村庄的先辈和草木杂居,与河流相伴,只要愿意,先辈们随时可以同鸟儿一起唱歌,同鱼儿一道游玩,在太阳下劳作,在黄昏后饮酒,在日与月的间隙里大笑、悲伤。他们唱歌,是因为阳光如此美好。他们劳作,是因为庄稼如此勃发。他们悲伤,是因为总有人免不了告别这世间的冷暖。
后辈们进入新世界,经历动荡与迷惘,忍不住频频回望早已远去的昨日。这时候,他们所生发的思念是单纯的吗?他们对村庄所燃起的强烈感情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世界。即使只能在新的世界强撑面子,纵然面庞已积累太多尘垢,他们宁可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回头。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
当我们在城市定居后,村庄的老房子已不能承载“家”的全部含义。那么,村庄这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的地理位置?是心灵的慰藉?是童年的芬芳?是亲友的音容笑貌?
任凭祖先不断呼唤,偶尔回乡我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对于我的背弃,村庄以一抔黄土,几缕花香原谅了我。外婆用含糊不清的唠叨给予我祝福,她的嘱咐携带着风霜的粗粝。风霜在外婆的皱纹中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皱纹又在我心中织就一张命运之网,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
如今我已年近三十,依然忍不住回望,只是目光多了几分凝重,几分释然。我更多时候想着去理解它,而不是向它索取,面对它,我也已不是逃离的姿态,因为它已经栓不住我了,它连迫使我逃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单纯。
这时候,不是我在审视村庄,而是变成村庄在审视我。
每逢我回乡,村庄就盯着我的面庞,衣着,审视一番,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才会放心地接纳我。随后,我发现村庄在嘀嘀咕咕,话语夹杂着往日的嫉妒、今日的释然。
起初,村庄的眼神在说,我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如同我们都是相似的父母所生。直到有一天,村庄看见我也穿上粗布衣裳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庄终于在认同中接纳我,“你们读书人没啥不一样的,”村庄说,“我们是一样的人了。”
这时候,村庄不再对我的离开和归来特别看待了,仿佛我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开和归来,就如同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样。
这时候,村庄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地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一种气息,一种心理意义的念想。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部分写自己对两种逃离村庄方式的否定,但外婆和外婆所指明的逃离方式赋予村庄特有的感情和意义。
B.在与同学们的对比当中,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开始重新寻找对村庄的庇护和认同感。
C.作为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表,作者和更多的人一样经历过动荡和困惑,甚至忍受虚荣心的折磨。
D.文中对乡村美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田园情趣,是作者在多次摆脱之后认可村庄生活的真实原因。
E.作者在审视村庄的时候感觉村庄也在审视,其实是用村庄生活的特殊视角审视自己的思想与变化。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作者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得到哪些认识?
【5】文中多次强调自己的“逃离”,又多次审视“与村庄的关系”,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
(2)鸟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和杜甫《登高》中“ __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于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
(3)电影《燕归来》主题曲“似梦似真又相见,悄然燕归来”的歌词,巧妙化用了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李氏子蟠……学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璧赋》)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开妆镜也;__________________,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5)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善于借助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李白的《行路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姜太公和商朝开国重臣伊尹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前途的自信之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晋人向秀和王质的典故表达自己因人事全非、世事变迁而生的无限感慨。
(2)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那么,“十驾斋”则取意于荀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镜庐”则取意于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金石为喻,论证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典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①
苏轼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注)①元素:杨元素,是苏轼同乡和故友。
【1】请根据上阕,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下阕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⑤而言,蠕⑥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⑦,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⑧。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⑨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⑩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有删改)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通“著”,显明。⑤端:通“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囋: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
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观点,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人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