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内蒙古阿盟初三下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fēi)             洞(suì)             绳(qiàn)

    B.行(wō)            (biē)             (wō)

    C.迷(wǎng)          船(bó)             滩(yū)

    D.肉(xuè)            (bó)             伤痕累累(lěi)

  • 2、语言运用——下列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周星期日,我们几个同学一起愉快地游览了久负盛名的小西湖。  

    A. 虽然天气溽热,大家却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每一个景点

    B. 碰巧,遇上阴雨天,给大家增添了一番在雨中游览的情趣

    C. 尽管雨未停过,大家还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个大概

    D. 碰巧,下了一场雨,虽是别有一番情味,但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B.《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美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C.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D.我国古代从纪年方式有很多,如“崇祯五年”是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的“丙辰” 是干支纪年法。

  •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登上黄鹤楼,便可目空一切,只见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B.“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锱铢必较

    C.为了迎接体育中考,同学们每天坚持跑操锻炼,整齐有序,鳞次栉比,挥洒青春与汗水。

    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这句诗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上自劳军。已而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_____

    ②小信未_____

    细柳军_____

    ④天子______

    2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细柳军

    B. 潭西南

    C. 呼尔与之

    D. 吾恂恂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结合语段,用自己的话说说(甲)(乙)两文作战能够取胜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

    〖材料一〗 某校针对学生是否在课外经常阅读诗词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选项

    经常读

    从没读

    很少读

    时不时抽空读

    人数

    21

    28

    52

    49

    百分比

    13.58%

    18.18%

    33.76%

    31.8%

     

    〖材料二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强调把学诗当成中国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因短小精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征,成为中国传统蒙学的三大经典读物。《唐诗三百首》这样的诗歌精选,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经典的启蒙读本。

    〖材料三〗

      屈原、范仲淹、岳飞、陆游、文天祥、于谦、秋瑾、谭嗣同等古代先贤的诗词,显示出作者在家国危难、民族危亡之时,驱逐鞑虏、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感情,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材料四 〗

    学生不爱学古诗词,首先就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较远,且诗歌内容多是根据诗人自身经历有感而发,学生年龄尚轻,人生阅历尚浅,所以难以理解诗歌内涵,看似诗中花草树木,实则都是诗人的情深一片,而学生不能领悟,也不能苛责学生领悟更深。再就是应试教育逼迫我们必须掌握各种相关知识,老师一着急就容易满堂灌,学生就更加反感。家长,社会等大环境也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教育,所以促使学生更在乎背英语单词数学概念之类。

    (1)观察材料一的图表,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学生阅读经典诗词的必要性。

    请结合材料四,为如何在校园推广经典诗词提两条建议。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比写出先汉兴隆后汉衰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獅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在陡峭的石崖上,突兀生长着的那棵枣树,如此健壮和蓬勃,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

    3】【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写出了不同人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今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也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岩摘枣等内容做了铺垫。

    B. 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枣树遭到破坏后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气急败坏的小伙子的批评和不满。

    C. 文章第⑤段中写了“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这既可能是因为看见枣树时的兴奋和激动,也可能是因为枣子的映照,还可能是因为赶山路的疲惫。

    D. 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描写了石崖上枣树从发芽到枝繁叶茂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 第⑧段中的加点词“战栗”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时突然醒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感情的顿悟和反省。

    4】【4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简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10、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袁省梅

    ①小迪从妈妈手里挣脱时,是到了妈妈公司的楼里。

    ②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闷、滞重。机器前的人都低着头,手上扯一只蓝色的衣袖,或者是,一片宽大的衣襟。右边是布料,红红蓝蓝的堆了很多。布料边是缝好的衣服,胡乱地堆在地上。小迪妈妈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裁剪师,工作台就在布料和衣服中间。妈妈把小迪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让他在这里玩,直到她下班回出租屋。

    ③小迪三岁时,妈妈把小迪从老家接到小城,让小迪上城里幼园。妈妈说:“咋说城里幼儿园也要比农村的强。”小迪却不乐意。妈妈不知道,从幼儿园到这里,从这里再到出租屋,对小迪来说,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小迪能高兴吗?

    ④没人理会小迪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很忙。

    ⑤小迪就自己玩。小迪真是聪明啊,能找到好多好玩的

    ⑥小迪爬到布料的最上面,把布料当滑滑梯从上面蹦跳着往下滑。滑累了,他就坐在一大堆的碎布头里,把碎布头当树叶当彩纸抛撒在自己头上;或者在碎布头里挖个坑,把自己藏在里面喊妈妈找。妈妈顾不上,听他叫的烦了,就抬眼看他一下。有时,妈妈手头的活儿刚好能放一下,就过来陪他玩一会儿。这时,小迪最开心。他扑在妈妈的怀里,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枪喷水枪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了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前几天,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却说厂子的活儿催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楼前,把他抱下来,他就蹲在地上不起来,眼里一颗一颗砸在地上。妈妈扯着他的手,叫他快上楼。小迪拧着身子,被妈妈硬是拖着上来了。一上来,妈妈手里就抓了电剪刀,嗖嗖地裁剪,不理小迪了。

    ⑨小迪看妈妈不理他,悻悻地丢下枪,嘟着嘴,踢一脚气球,踢一脚皮球。看着气球皮球被他踢得嘣嘣嘣乱跳乱滚,他又开心了,咯咯咯咯地笑。玩了一会儿,他跑到妈妈身边,向妈妈要饼干吃。妈妈手上抓着电剪刀,盯着台子上的布,叫他自己去包里拿。妈妈提醒他洗手。小迪看着妈妈,他想妈妈要是看他一下,他就会去洗手,科妈妈一下也没看他。小迪就没有去洗手。他从包里摸出一把饼干,嗵地躺在一堆衣服上,掰着饼干往嘴里扔。

    ⑩“咦,小迪放学了?”

    ⑪是老板。小迪倏地站了起来,抓着饼干的手藏到了身后,叫了声“叔叔”。

    ⑫老板在小迪头上摸了摸,说:“可不能淘气,这么多机器。”

    ⑬小迪点点头,悄悄把饼干塞在衣兜里,从妈妈工作台上抓起小剪刀,对老板说:“叔叔我不淘气,我帮妈妈剪线头。”说着,就蹲在衣服边,拎起一件衣服,找寻线头,找到了,就噌地剪掉,是又小心又认真的样子。老板笑笑,走了。

    ⑭小迪剪着线头,听见楼下小孩子玩游戏的声音。小迪说:“他们在玩捉迷藏。”小迪说:“我也玩过捉迷藏。”小迪说:“我们老师带我们玩的呢。”小迪说着,就扔下剪刀,跑到阳台上,趴在窗户上看。楼下的草地里,果然有几个小孩在玩耍。楼房太高了,小迪看不清楚。窗户前的桐树上飞来的喜鹊,小迪倒看得分明。小迪看着喜鹊,伸出手“一、二、三”地数。还没等他数完,树上所有的喜鹊就呼啦啦全飞走了。小迪看着越飞越远的喜鹊,看着自己的胳膊,说:“我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⑮小迪哇地哭了起来。

    ⑯小迪的哭声响亮。

    ⑰小迪响亮的哭声在工作间里一点也听不到。或许也能听见,可谁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在哭还是笑呢?

    ⑱突然,小迪伸开双臂,咯咯笑着喊:“妈妈,你看我长翅膀了……”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1请分析第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2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3请给第段中画线句做批注。

    4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以我为什么没有翅膀为题的用意。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一遍钟声中,太阳露出了云层,天空、起伏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流水都明亮起来。第一遍钟声叫预备铃。预备铃响起时,桑吉仿佛看见,女生们早就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了,男生们则从宿舍、从操场、从厕所、从校门外开始向着楼上的教室奔跑。衣衫振动,合脚的不合脚的鞋子噗噗作响。男生们喜欢这样子奔跑,喜欢在楼梯间和走廊上推搡、碰撞,拥挤成一团跑进教室,这些正在启蒙中的孩子喜欢大喘着气,落座在教室里。小野兽一样,在寒气清冽的早晨,从嘴里喷吐出阵阵白烟。

    ④等到第二遍钟声响起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男孩们剧烈奔跑后的喘息声。

    ⑤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多布杰老师或是娜姆老师开始点名。从第一排中间那桌开始。然后是左边,然后右边。然后第二排,然后第三排。桑吉的座位在第三排正中间,和羞怯的女生金花在一起。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桑吉。”没有回答。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桑吉!”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桑吉!”

    ⑥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⑧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⑨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⑩“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⑪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⑫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⑬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⑭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2请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思考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桑吉逃学了”和“一只虫草”这两个短语哪一个更适合做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人生中总会遇到有形或无形的山。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