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趣意旨。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不少学者认为,《襄阳好风日》地方教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C.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D.我国多位外交官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B. 书信,在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C.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D.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5、阅读两段选文,按要求答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比至陈:(________) ②或说陈王曰:(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4】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________
②启示:________
6、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 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 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 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词,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
B. “隔牖风惊竹”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风吹竹林的声音写大雪纷飞的声音。
C. 颈联中“洒空”、“积素”动静结合,描写了雪花的动态和静态,细腻而有层次。
D. 本诗描绘了一幅清寒、寂静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雪夜图。
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2020春节期间,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请你也参与以“疫情在前,共克时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5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读新闻•晓疫情)阅读材料一,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
(共实践•抗疫情)你参加所在社区举办的抗击疫情志愿者活动时,遇到一位阿姨要强行出小区,她既拒绝戴口罩,又不配合做登记,你该怎么劝说她?
(材料二)
1月23日,一封特殊的请战书在网络上传开。24个医务人员签上姓名、盖上红手印,在这份请战书上写道:“我们是2003年奉命赴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队员,当年为全国抗击“非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17年后的今天,当全国人民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作为一支有丰富经验、战胜过‘非典’的英雄集体,特此向院党委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除此之外,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地的一批又一批医疗队伍纷纷驰援湖北,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看漫画•扬真情)
如图是网上流传的一幅漫画,请你结合材料二,说说画面内容及寓意。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钱塘湖春行》中,表现黄莺充满活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优越,与自己“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花令”:酒文化绽放的奇葩
①近年来,央视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做得风生水起。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人们重温了名垂千古的经典诗词,还火了紧张刺激的小游戏“飞花令”。这个游戏,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肯定都很清楚。那么,这个游戏的起源到底从何而来?就不能不谈一谈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了。
②饮酒古已有之,共饮则需助兴。“飞花令”里有个“令”字,就和命令有关。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后世的“飞花令”就是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这“飞花令”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的最爱,就连名字也源于诗词之中:“飞花”一词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③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古代的“飞花令”要求极高,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受罚。“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其要求已经比古人的规则简单了许多,只要出现约定的字且不重复即可。
④由此观之,“飞花令”这样的酒令实在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堪称酒席间的现场“笔会”。《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描写了当时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生活场景。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是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
⑤若要论正宗的玩法,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是必须含有“花”字的,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则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依此,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罚酒。
⑥当然,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对应到自身,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刚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如巴金的小说《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⑦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都能感觉到,“飞花令”确实是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在各种“脑残”网络用语泛滥的当下,这种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的节目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选自《厦门日报》2018年1月21日)
【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飞花令进行了具体说明?
【2】文章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 (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 (4)读书动笔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的历程
方陵生
机器能思考吗?能够模仿人类智慧的计算机曾经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人工智能研究几经跌宕起伏,最终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如今,人工智能已神奇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却是以与当年预言者所想象不到的方式……
1956年的夏天,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聚集一堂,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信息理论家克劳德·香农及后来的两位诺贝尔得主赫伯特·西蒙和约翰·纳什。他们聚在一起的任务是创建一个被称为“人工智能(AI)”的新的科学领域。
这群科学家不乏雄心壮志,但他们花了远远不止一个夏天的时间。
在当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各种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人工智能”这一领域的未来目标是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文本理解、语音识别、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学习。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并没有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1956年那群科学家预言的人工智能研究才开始有了转机,人工智能的种种神奇才纷纷开始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今天,虽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当年的预期目标,但创造人工智能的方法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早期的工程师设计人工智能的办法是从头到尾为机器全程编程,他们创建的人工智能行为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首先创建一个如何处理语音、文本或图像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个模型中预想的功能。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合理的设想,但结果证明是错的。他们还预测,人工智能的任何突破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自身的智慧,但结果也错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机器通过相似的“自下而上”的捷径来模仿其他形式的人类智能行为呢?
到了2005年左右,人工智能已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在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经验教训:数据比理论模型更强大。人工智能的语言不再是通过逻辑表达,而是通过数据比对算法。人工智能领域在经历了一次思考模式的转变后,进入了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核心技术是机器学习,其语言不再是逻辑语言,而是统计数据语言。
那么,机器会学习吗?我们通常所说的机器人学习指的是机器建立在其经验分析基础上的改变其行为的学习能力。这听起来有如变魔术般神奇,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的过程。
虽然具体到个别的每一种机械行为都相对简单,但当我们在复杂的软件中同时部署了许多这样的杌械行为,并为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实例后,其产生的效果就是,这种高度自动适配的行为,使得机器看起来就像真正拥有人类一样的“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计算结果,机器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只是“知其然”,而并“不知其所以然”。
如今,研究者的注意力正集中于点燃人工智能机器“发动机的燃料”——数据。人工智能从哪里获取数据,并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呢?
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免费在“自然环境中”找到。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生成的副产品,如在博客上共享的一个推特,或用户添加的一个笑脸符号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网络行为都是人工智能的数据来源。
工程师和企业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和收集各种额外的数据,如记录用户上网行为的cookie,标记朋友圈,评价某件商品,等等。这些数据都会成为新的庞大数据流中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找对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已开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数据网,每当你上网看新闻、搜索信息资料、网购、玩游戏、查看你的电子邮件或银行存款余额时,你都在与这个庞大的数据网展开交互活动。这个数据网的基础设施不只是实体形式的计算机和电线网络,还包括社交网和微博网站等在内的由诸多软件构成的一个大网络。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10日,题目系编者所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由____到____的转变。
(2)目前,人工智能的语言是____语言。
(3)大量的人工智能能在一些领域付诸实际应用,主要取决于____和____两点。
【2】人工智能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请概括。
【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认为终极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
【4】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栏目中,有“少女诗人”之称的“小冰”(一款智能机器人)师从自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的中国519位现代诗人,包括胡适、李金发、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它经过了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在“小冰”学习到第10次时,它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读的;当学习到500次时,诗句的通顺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当学习次数达到1万次,你就看到了这本诗集。
读了这一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伸出你的手,可以谅解犯错的伙伴,与朋友摒弃前嫌,可以让自己的风度更优雅;伸出你的手,挽起同伴的臂膀,唤起合作的热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伸出自己的手。
请以“伸出你的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