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
B. 城市的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认真规划,切不可鲁莽行事。
C. 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D. 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不要蹉跎岁月。
2、下列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杏林”代指门生。
B.李明的父亲在2020年到了不惑之年,妈妈比爸爸小4岁。李明在妈妈生日那天亲手烘焙了一个猪形蛋糕。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D.《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 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 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 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突遭袭击,战士申亮亮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留异乡,他死得其所。向英雄致敬!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与海》中用狮子象征老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B. 《三国演义》中曹操听从谋士许攸的计策,烧掉了袁绍全部粮草辎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C. 《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D. 《草房子》温幼菊以自身经历给了桑桑无穷的力量,使他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往来而不绝者/绝多生怪柏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何陋之有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
【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3】语段(甲)中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的一生,本来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痛苦与快乐;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就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便览奇山秀水之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自身以外的经历。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 ,从《史记》中学得 ,从《过零丁洋》中学得 ;从鲁迅学得 ,从马克思学得战斗的激情,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追求的执着。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是一个幸运的人。
(1)请将最恰当的选项依次填入上面语段的空白处,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A、批判的精神
B、坚贞的气节
C、智慧的思考
D、严肃的历史精神
(2)联系上下文,在第一、二段文字之间补写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要求用上关联词语“不仅……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刘方平《月夜》中写出乡村春夜的清新活力,表达欣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旅夜书怀》中以壮阔之景反衬诗人孤寂、悲愤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9、某学校八年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阅读下面的文字,探究“咬文嚼字”这一活动的意义。
2016年,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曾开展了“2016年围观名家微博活动,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
据悉,这次“围观”活动历时一年,吸引数万网民参与,共对周国平、郭敬明、韩寒、黄健翔、郎咸平、李承鹏、李银河、马未都、钱文忠、徐静蕾、郑渊洁、方舟子等12位名家,提出了11万余条(含重复)差错质疑,最终语言文字专家组认定了其中538条差错。根据“围观”结果,12位名人中,周国平、郎咸平语言文字差错较少;而收藏名家马未都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则差错较多。
(2)某班准备模仿央视热播节目,举行“朗读者”主题活动。请仿照示例,再续写两句,形成一组排比。
示例:书籍如一位良医,它能抚平我们心中的忧烦愁苦;书籍如一把钥匙,它能启发我们打开智慧大门。
(3)将空缺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生活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① :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② ,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③ 。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悠闲自在,充满诗意;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④ 。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10、仰大师之风范
大师什么最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②陈寅恪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恪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1】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
【2】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
【3】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5】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默写陶渊明《饮酒》中表现美好的东西只能用心去感受,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诗句。
11、经典难读?只是缺少方法
韩少功
(1)现在很多青年觉得经典作品难读,不好读。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得避免自己被流行文化快餐败坏口味,可能还要注意一些方法。
(2)现场还原。经典大多是前人的作品,总是呈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当下读者有经验隔膜。要克服这种隔膜,需要我们发挥一点想象力,设身处地,知人论世,在阅读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现场,减少进入作品的障碍。比如,眼下活在都市的人,习惯于使用煤气和电磁炉,从没烧过秸秆和柴禾,对“人烟”这个词可能不会有多少感觉。他们从未经历过乡村生活和农业文明,一看到冒“烟”,那还不打电话119报警?当代人习惯于手机视频通话,大概也不容易对长相思、长相忆、长相恋这一类苦情找到感觉,不容易对渡口、远帆、归雁、家书这一类意象怦然心动。还有文学手法的差异也是这样。我曾说过,汉赋作家们为何那样喜欢白描铺陈?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为什么那样喜欢写静物,写个街道或修道院,一写就好几页?他们这样写是不是太啰嗦?要知道,那时候他们没有电视,汉代人更没有照相机,作家是让人们了解异域世界的主要责任人。他们不那样“啰嗦”,不那样详细报告,读者可能还不答应,还不满足。他们那样写的合理性,只有被放到当时的现场里,才能被我们同情地理解。
(3)心智对接。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必以为自己有了飞机和电脑,就在一切方面都远超前人。其实,财富、科技是可积累的,是直线进步的,而在道德、智慧等方面却未必。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聚焦于女性地位:一个不愿成为男人“玩偶”的新女性,如何打破自己的婚姻困境。鲁迅后来写过一篇《娜拉走后怎样》,继续讨论这一话题。现在时间过去了一两百年,那个时代早已翻篇,但易卜生、鲁迅所说的问题解决了吗?据近期公布的数据,全国一年之内有五百多万例离婚案,涉及一千多万人,如果以十年计,就是一亿多人。这里面自觉悲愤、深感茫然的“娜拉”何止千万!不难看出,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不论财赋和科技积累到什么程度,人的生老病死、恩怨情仇、穷达沉浮,都面临一些长久甚至永恒的难题。前人和我们差不多是同一张试卷面前的考生。那么,如果读经典是有意义的话,无非是这些作品提供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能给我们帮助。如果我们面对人生考题不得其解,能与前辈同学切磋一番,或向他们打一个“求助电话”,何乐而不为?在这个意义上,读经典就是读自己,读自己的难事和大事,这样才可能读出一种饥渴感和兴奋感。
(4)多元互补。经典并非绝对真理,并非万能和终极,而且各有局限与缺失。好药没有用好的话,就是毒药。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好而知其短”,不要相信一个药方可以包治百病,可以包打天下。事实上,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是多元互补的百味良药,但切切不可乱用——使用时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条件、因任务目标,组成不同的阅读配方,产生最好的组合效应,否则就无异于东施放颦,甚至是谋财害命。我经常被一些媒体要求提供推荐书目,总是感到很为难。因为我从不相信“万能药方”“通用药方”,不相信一纸书目可以适用需求各异的读者。
(5) 。读经典不是复制知识。饱读诗书如果只是读成个书呆子,读成一部留声机,就不如不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知识都需要用实践来激活,来检验,来消化,来发展创新。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说:“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根据这种知行观,读书、上课、拿文凭充其量只是一种“半教育”,只有读懂了人生与社会这本“大书”,在生活中尝过酸甜苦辣,才有一个教育过程的相对完整,才能使知识进入我们的血肉,成为真正可靠、可用的滋养与财富。
(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给第(5)段开头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2】请分析第(2)段的论证思路。
【3】请说说第(3)段最后一句中的“在这个意义上”具体指什么?
【4】第(4)段与第(5)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12、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将体育与语数英并列为100分某地中考改革引发争议
近日,某地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于新的改革方案,关注度最高的是体育分值上升,与语文、数学、英语均为100分。有网友认为,“这对于不爱运动和天生体质差的孩子来说就是噩梦”;更多的网友认为,“将体育列为主科是必要的,没有体质一切都为零”,“孩子的健康比数理化成绩更重要”;还有网友认为,“中考改革就是要发挥正确的指挥棒作用,扭转现代教学中一些不合理的偏科现象”,甚至认为此举也是对体育教育的“倒逼”: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完善体育考核机制……
对于此改革方案,你有什么看法呢?请联系实际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13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