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②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③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④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⑤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⑥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⑦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A. ④③②⑤⑥⑦① B. ②③④⑤⑦⑥① C. ④⑦⑥②③⑤① D. ②④①⑦⑥⑤③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哀转久绝 绝:消失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3、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B. 妻子:古代指老婆。
C. 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D. 19世纪的俄国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巨著,如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和《羊脂球》等。
5、(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家。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尝趋百里外_________ (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______________
【3】请把“俯身倾耳以请。”译成现代汉语。
【4】“走送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有何区别。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6】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6、(甲)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B.乙诗首联即运用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情”、“白”相间,色彩鲜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C.甲诗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情感和表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具有绘画美,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交替出现,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B.乙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其中,又充满了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C.甲诗艺术上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D.乙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7、综合性学习。
本报讯(记者 戴海波)“欢迎平安凯旋,欢迎回到家乡,大家辛苦了!”3月20日下午,我市援鄂医疗队队员光荣凯旋。市委书记陈卫红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百万人民向队员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称赞他们是“最美逆行者、真正英雄”。(《东台日报》)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则标题。
(2)下图中这些被疫情改变的成语,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请简要述说理由。
(3)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严峻,各地中小学决定延期开学。居家隔离,网络学习成了学生的常态。可是张小杰经却经常挂着网玩游戏。如果你是他的同学,该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呢?
8、用诗文原句填空。
(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7)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诗人常讲究意象的着色,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就有“ , ”的诗句, 黑与金的对比色,产生了明丽鲜艳的效果。
9、现代文阅读。
黑衣女和红衣女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所有寓居蜀中的人的心境。林风眠抛弃了所有行李,只带几十公斤未托被的画回到杭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何止是朱颜——旧居花园别墅已经变成日本人的兵营,院子中的花园变成日本人的马底;他那曾经震动世界的几幅巨幅油画,被日本人用来做养马的帐篷,此时只能看到一些碎布屑,其他都荡然无存了。
②他把妻子阿丽丝、女儿林蒂娜从上海接到杭州,无处栖身,只好住在岳王庙里。林风眠去上海接妻子和女儿回杭州时,有一位中文名字叫马国维的男子住在他的家中。马国维是犹太人,当时遭纳粹分子迫害,就逃到上海,以牙科医生的职业谋生,和阿丽丝有亲成关系。几年之后,马国维和林蒂娜结婚了。但是,林风眠很不喜欢马国维,并不赞成女儿和他结婚。待房子修好之后,他们全家搬入花园别墅旧居。花园别墅又恢复了昔日的幽雅,但别墅的主人已不是昔日风华正茂的最高美术学府的校长,而是一位孤独寂寞的画家。他仍超然尘外,埋头在他的创作中。
③林风眠的绘画道路,正是但丁的道路。他的个人画史,就是一部《神曲》。1929年,他画了一幅轰动世界的油画——《痛苦》。那时他不只画痛苦,也画地狱,画十字架上的耶稣。画家必须尝遍黑夜与创伤,才能把黑夜和痛苦搬到画面上。20年后,痛苦没有了,地狱、十字架没有了,成千上万个黑夜变成一片光明洁净。
④经过初期的邻毛、走兽、虫鱼,中期的山水风景,1944年开始进入人物画的林风眠,东归杭州后,更是勤奋不已。经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第一张带有希腊风格的女像出现了。但是,他并不满意。希腊味有了,但不够浓厚,于是他继续画。他白天画,黑夜画,10张,100张,1000张……在画了几千张以后,他的“蓝衣女”“黑衣女”“绿衣女”以及“红衣女”相继出现了。这是一个现代奇迹,让我们又看到一个希腊,一个盛唐。这时,作家无名氏从重庆东归杭州,和林风眠做了邻居,经常出入林风眠的画室。他曾描述自己走进林风眠画室一—花园别墅时的心情:
⑤我几乎不相信我的眼睛。当这个乖督世界笼平着如此普遍的黑暗与骚乱时,这个画室却洋溢着巨大的光彩、宁静。一种极度灿烂的美拥抱我的视觉,我发现了一个我从未认识的世界。但我错了。这个世界应该是我认识的一—这正是明天的世界。这并不是画,而是生命本体的象征,明日信仰感觉的源泉。画家先知先觉地预言了另一个世界,下一个世纪——人类不再像今天这样自相残杀的世纪。
⑥后来,又有几次,作家默默走进画室,奇迹同样出现了。作家发现两个黑衣女从画里走出来。她们再忍不住画纸的关闭,要向他飞过来,扑过来。另一张睡着的黑衣女,也在挣扎、张臂,要坐起来,跋到画外。那幅杰作《红衣女》,简直以雷霆万钧的巨响包围着观者,一蓬红形形的大火,又热烈,又空灵。火是西方的,空灵是东方的。这是东西方美术最伟大的结合。画者第一次真正摆脱了水墨的束缚和压力,绝对自由地把心头最高灵感投射在画面上。
⑦林风眠的风格形成了,他艺术中的鲜明个性,使他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分水岭——中国画从此分为林风眠前的中国画和林风眠后的中国画。林风眼的水墨与色彩相融合的绘画形式,虽然不能说是中国画,它对中国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一时还难断定,但它使中国画再也不会回到文人画的老路上去,可以说今后的中国不可能再有传统的文人画了。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自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用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第③段划线句的含义?
【3】文中为何插入一位无名氏作家的叙述内容?
【4】你从林风眠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请举例分析。
10、阅读某学生习作片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你我走过的日子
①奶奶已经离开我三年了,但她慈爱的陪伴与呵护、温暖的启发与教育,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②秋风起时,你种在野外的那些庄稼都已成熟了。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会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追寻着自己的一方乐土。每次看到那些长得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啊,长这么奇怪又难看?”你就会笑呵呵地跟我说:“虽然它长得比较丑,但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原处,知道了原来外表丑陋的东西并不全都是坏的,不能以貌取物。每次看你都细致的捡起落在田里的大豆、麦穗等粮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一点点的粮食你竟要如此费力的去拾捡?本已佝偻的身躯在夕阳下更加的贴近土地。现在想起来,我才恍然醒悟,原来这是你对粮食的一种珍惜,对土地的敬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膜拜。
③夏天,特别闷热的夜晚,奶奶总是坐在门前的大香樟树下,将我抱在怀里,用蒲扇不停的帮我扇着风,于是我原来全身闷热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我总喜欢看着奶奶那满头银发,撒娇的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就会拖着长长的音节其声细语的告诉我: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呀!
【1】第②段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在人称的使用上,该习作存在怎样的不足?
【3】请说说该习作在段落的顺序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去触摸乡村
李丹崖
⑴周末回老家去看父母,坐城乡专线列车从公路上下来,我就没有乘车,我想在乡野里走一走,感受一下深冬田野的广袤和空旷。
⑵刚一下车,鼻孔里旋即飘满一种泥土的香,这是最踏实的香味,也是最安稳的香味,这些浮游在空气中的小颗粒,我每次闻到它,总会想起“脚踏实地”这个词,宛如一棵大树扎稳了根,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依然扎在乡村。
⑶在城市里呆久了,人人都想到乡村去转一转,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在时光的河道里漂泊久了都需要适时的回归。生在农村的孩子去乡村是为了了却自己的还乡梦,是一种亲情的维系在佐使,他们是乡间田野上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还拴在故乡门前的桑梓上。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去乡村是为了踏青,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是去农家乐,看起来形式上是为了图个新鲜,其实,也是为了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⑷冬日里,乡间的田野有一些薄雾,但是可见度还是非常高的,薄雾像围巾一样围在村庄的上端,村庄静默如同老人,摇曳生姿的树木像一些扎堆顽皮的孩子,不同地在向着村庄的方向招手。乌鸦在田野上空盘旋,累了就落在树杈上歇脚,黑压压的一片,总让人想起梵高的名画。在老家农村,乌鸦是有些迷信色彩的,它和灰喜鹊形成了一对强烈的反义词,灰喜鹊象征着喜庆,乌鸦则有着不祥之兆,主要体现在乌鸦的叫声,乌鸦在谁家门口叫了,谁家都要遭殃,所以,乡村的孩子从来不敢用弹弓打乌鸦。迷信毕竟是讹传,我们不妨把此讹传看成是农人对鸟雀的一种敬畏。
⑸乌鸦在天空连翩滑翔,时而俯身飞下,落在田野里,它们在觅食。土地是隐忍的,任由乌鸦细爪的翻挠,依然敞开怀抱迎接万物的皈依和支取,土地是乡村的银行,冬天是储蓄的季节。清晨走在田间地头,田野里会冒出一层热气,如同酒池发酵一般,昭示着自己的富足。
⑹麦苗是冬日田野里少有的青绿,这些脆嫩的小东西在冬季的怀抱里内敛而害羞,一丛丛地挤在一起,一副合抱取暖的意思,静待苍茫大雪的到来。这时候,乡野里的树是最性感的,性感在它们的裸露,性感在它们的坦白,像极了姜文的电影,坦荡而达观,从不给自己的观众玩阴的,一层层,一枝枝,敞开自己的脉络给这个世界看。
⑺路是乡村的动脉,大路供给着乡村,也支付着乡村,冬日里的乡村如同一个能量站,买卖交易是最常见的事情,马达声轰鸣,机动三轮车来回穿梭在大路上,换回的是农人们丰收的笑靥。阡陌如网,织在田野的肌肤上,干草纷乱在阡陌的周围,像极了海明威的胡须。
⑻沿村多沟溪,有水,也是澄澈冰凉的,小草鱼也不敢翻花,枯白的水草浸泡在溪水里,任由小鱼的吞噬。每每走在村落的外沿,看到这些沟沟水水,我总想起夏天里,在宽沟里扎猛子的玩伴,此刻,他们的孩子也已长大,他们不屑于在这里扎猛子,而是活跃在都市的温泉游泳池,他们不像我们当初那样穿粗布短裤,而是穿比基尼,花花绿绿的,像极了这个时代孩子们斑斓的思想。
⑼村庄一直是质朴的,每每走进村口,听着几声遥远的犬吠,看着烟囱里的袅袅炊烟,闻到冬日里谁家锅灶里大白菜粉丝的清香,走在村子里如掌纹一样的小路上,我的思维开始退化,脑子也变得简单,喝一口土锅灶里稍带有草木灰的开水哟,甜在舌尖丝绸一般穿过,这种压水井里抽出来的水,经由母亲烧开,喝一口,全身都有了温暖祥和的味道……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在冬日回乡,“触摸”到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试找出三处。
【2】阅读⑵⑶两段,概括作者要去触摸乡村的原因。
【3】阅读第⑷⑸两段,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描绘冬日田野中的乌鸦。
【4】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赏析。
(1)刚一下车,鼻孔里旋即飘满一种泥土的香,这是最踏实的香味,也是最安稳的香味。(如何理解“安稳”一词?)
(2)麦苗是冬日田野里少有的青绿,这些脆嫩的小东西在冬季的怀抱里内敛而害羞,一丛丛地挤在一起,一副合抱取暖的意思,静待苍茫大雪的到来。(从修辞角度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5】下面两个片段都写到了“故乡”的景色, 请比较两个片段中写景的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甲】村庄一直是质朴的,每每走进村口,听着几声遥远的犬吠,看着烟囱里的袅袅炊烟,闻到冬日里谁家锅灶里大白菜粉丝的清香,走在村子里如掌纹一样的小路上,我的思维开始退化,脑子也变得简单……
【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12、请你也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某个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孔乙己这个形象,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