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是( )
A. 淮河 B. 海河 C. 黄河 D. 长江
2、我们生活的南岭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高原气候
3、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较快。下列对发展海洋产业不利的是
A.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B.大陆架面积广,海洋资源丰富
C.地处西北太平洋中枢,交通便利
D.与周边国家争议海域较多
4、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为( )
A.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B.经济发展速度慢,底子薄
C.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D.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 ②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独特的“黄土风情”
③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峁、梁、川等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④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 ⑤山西与河北的分界线是太行山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6、关于长江各河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上游航运发达 B. 中游流域面积狭小 C. 下游江阔水深 D. 中下游水能丰富
7、2022年2月4日,冬奥圣火将再度点亮北京的夜空,北京将成为奥林匹克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举办奥运会主要体现的城市职能是( )
A.经济、文化中心
B.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C.经济、政治中心
D.政治、文化中心
8、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B.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油气资源贫乏
C.城镇和交通线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D.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9、我国共有少数民族
A.54个 B.55个 C.56个 D.57个
10、读下图京沪高铁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京沪高速铁路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依次是( )
A.京、津、冀、鲁、苏、皖、苏、沪
B.京、津、冀、鲁、苏、鄂、苏、沪
C.京、冀、豫、鲁、苏、皖、苏、沪
D.京、冀、鲁、皖、苏、赣、苏、沪
【2】京沪高速铁路没有跨过的河流是( )
A.淮河
B.黄河
C.珠江
D.长江
【3】京沪高速铁路跨越的两大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
11、小丽学了一个成语“得陇望蜀”,发现成语中蕴含着我国两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其中“蜀”“陇”分别指的是( )
A. 陕西、甘肃 B. 四川、陕西 C. 广东、广西 D. 四川、甘肃
1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
A.海陆位置的影响 B.地形复杂多样
C.南北纬度的差异 D.海拔的差异
13、根据图可得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
A.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B.地形复杂多样,盆地面积广大
C.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D.地形复杂多样,丘陵面积广大
14、在汕头市可以走进回族的兰州拉面店,壮族的蒙自源桂林米粉店,还可以看到来自维吾尔族的烤羊肉店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下列哪一个特点?
A.交错杂居
B.小聚居
C.大聚居
D.东多西少
15、下图所示的四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16、读漫画“飞来的山峰”,完成下列小题。
【1】漫画反映我国( )
A.城市建设占用耕地
B.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难利用土地占比高
【2】为缓解图示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基本农田
B.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C.禁止一切城市、交通建设用地
D.加大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3】“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依据是( )
A.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B.人口多,耕地少
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17、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主要措施是
A.海水淡化 B.兴修水库
C.跨流域调水 D.发展节水农业
18、如图甲示意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图乙示意亚洲大陆沿80°E地形剖面,据此推断下列示意图能够正确反映亚洲河流流向的是( )
A.
B.
C.
D.
19、泼水节又名“浴佛节”,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A. 傣族 B. 藏族 C. 高山族 D. 回族
20、2014年12月26日,兰州铁路局开通兰州至乌鲁木齐首趟动车,标志着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读图回答,图中兰新高速铁路跨越了我国三大地理区域,没有经过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21、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是 。
22、我国位于______ 大陆的东部,_______ 洋的西岸。
23、我国最大的盐场位于________海沿岸,我国最大的渔场位于________海海域,我国四个相邻海洋中的________海为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最大的海域。
24、我国冬天最冷的地方是_________,夏天最热的地方是_________。
25、我国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
26、读西北地区简图(图左)和青藏地区简图(图右),完成下面的表格。
27、夏季风强弱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会导致___,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会出现______________。
28、我国的内海是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____。
2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它们分别是__、__、__、__.
30、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此线东南部人口______,西北部人口______.
31、下图东北地区的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序号对应的河流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写出下列序号对应的山脉名称。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3)⑧是我国的邻国________,⑨是邻国________。
(4)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图中A表示________油田,该区域利用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形成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________工业基地。B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________,也是重要的铁陆枢纽。联通城市B和D,并延伸到大连的铁路线叫做________线。
(5)C是由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平原________平原,该平原的土壤是肥沃的________。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区域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2、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和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所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___,(填字母)该地区年降水量大都在____毫米以上。
(2)A、B两大区域界线大致经过的山脉中,呈东北--西南走向是____,此山也是我国地势第____级阶梯的分界线经过的山脉。
(3)A区夏季降水类型大多属____(选填“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
(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来自海洋的偏____(南或北)风,受此季风影响,南方雨季比北方雨季____(长、短)。此季风进退“失常”时往往会给我国造成____灾害。
(5)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季,降水地区分布不均,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台湾东北部的____。
(6)从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夏季风很难到达B地区的主要原因:
海陆位置:____;地形方面:____
33、“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小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将汉江水引入渭河。读以下“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及“西安和汉中的气候资料图”,回答问题。
(1)“引汉济渭”工程可以调节该区域水资源__________分布不均的问题。与渭河流域相比,汉江流域的年降水量较__________,支流较___________,水量较__________。
(2)“引汉济渭”工程穿越秦岭,它是我国长江水系和__________水系的分水岭。汉中与西安相比,__________的冬季更温暖,除了纬度差异,还有此山脉对__________的阻挡作用。
【资料1】秦岭地质构造复杂,穿越秦岭的隧洞埋深都在500米以上,修建隧道工程难度很大;秦岭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为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尽可能避开生物敏感区。
(3)据资料1说出“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时遇到的主要困难____________。
【资料2】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开发利用程度高;城市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水资源需求量大;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地面下陷和水污染、水浪费等现象。“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会使300-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
(4)据资料2,归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_______。
34、读“地球仪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表示 ,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最北端的叫 ,最南端的叫 .
(2)代号②表示的是 线,它指示 方向,最长的一条叫 .
35、“水是生命之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一中漫画A反映的主题 ;B反映的主题是 .这两种人为因素更加剧了我国缺水现状.
(2)我国缺水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应采取的方法是 .
A.节约用水 B.跨流域调水
C.兴修水库 D.人工降雨
(3)图二是我国 标志,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这样措施.
(4)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请你为2013年“世界水日”设计一条宣传语. .
(5)保护水资源重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合理作法任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