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吉林二模]吉林省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天晚上月朗风清,四下一片寂静。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坐在小院里喝着茶,天南海北,谈笑自若,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受。

    B. 《婚姻登记工作规范》针对大操大办、闪婚闪离等与民族传统美德南辕北辙的现象,将结婚登记颁证和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纳入其中。

    C. 忧心忡忡地说,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国家资源匮乏,因而具有非常强的忧患意识,而我国的不少孩子连基本的国防意识都没有。

    D. 沧海横流、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子商务时代,传统企业只有甩掉各种包袱,与时俱进,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重现往昔风采。

     

  •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不论鲁迅、周作人,还是胡适、陈寅恪、钱钟书、林语堂,无一不经过西式教育的严格____________,他们都不是传统文人,而都是现代学者,所谓学术规范,对他们来说,都是____________的东西,他们写文章并不____________规范,毋宁说已将这些规范化有为无,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A.磨练 驾轻就熟 违反 B.训练 驾轻就熟 违犯

    C.磨练 滚瓜烂熟 违犯 D.训练 滚瓜烂熟   违反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   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   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但   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  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      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④    ⑥

    A. 虽然    也   固然   不管   都   甚至

    B. 虽然    固然   尽管   还   甚至

    C. 即使     其实   不管      反而

    D. 即使  却   其实   尽管   还   反而

     

  • 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B.岁月如歌,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C.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挖掘侗族特色文化,增设旅游景点,使三江县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D.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外婆的葬礼

    李娟

    在外婆的葬礼上,主持仪式的人端着一张纸面无表情地念悼词:……李秦氏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为,四个现代化,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站在人群中,听得浑身怒气鼓胀,恨不能冲上去把他的稿子夺过来撕得粉碎,再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都2008年了,还四个现代化!

    还有,李秦氏是谁?我外婆有名字,我外婆叫秦玉珍!

    外婆静静躺在旁边的棺材里。再也无法为自己辩护。然而就算活着,也无法辩护。她倔强而微弱。她全部的力量只够用来活着。此时,她全部的力量用完了。她躺在那里,全盘接受这敷衍了事的悼词的污辱。

    那人继续念:……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建设祖国,维护稳定,以慰,李秦氏同志,在天之灵。仿佛我外婆白白活了一场,又白白死了一次,临到头被那个投身边疆建设的李秦氏顶了包。

    我外婆叫秦玉珍。

    小时候,外婆带我去学校报名,填家长姓名时,她骄傲地报上自己的名字:秦玉珍!

    我弄丢了钢笔,外婆认为我是故意的,破口大骂:欺到我秦妹仔头上了!哪个不晓得我秦妹仔?哪个豁(骗)得倒我秦妹仔?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她是永远的秦妹仔。永不老去,永不会被打倒。

    可终究还是死了。

    她一死,她的痕迹立刻被抹杀得一干二净。她的一生和那个司仪的总结毫无关系。

    棺材合盖之前,我最后一次抚摸躺在棺材里的那个人,悲伤而疑惑。这个瘦脱了形的人,一动不动的人,任凭棺盖扣在头顶,既不反抗,也不挣扎的人,怎么可能是我外婆?

    当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已经很老很老了。那时她就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当时我们在四川,她张罗了好几年,修好坟山,打好墓碑。又攒钱订下棺材,停放在乡下老屋。做完这些事,她心满意足,开始等死。

    每当她生了大病,感觉不妙的时候,就会告诉我她的存折藏在了哪里。藏存折的地方往往绝妙无比。任我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而每次她病一好,就悄悄把存折挪个地方重新藏起来。警惕性不是一般的高。

    后来我又大了一些。她开始教我怎么处理她的后事。

    她教我怎么给她穿寿衣。并反复嘱咐,快死的时候一定要把她挪到地上或拆卸的门板上,千万不能死在软床上,否则尸体会变形。又教我到时候要记得把某物放在她脚下,再把某物垫在她身下……

    我从七八岁便做好了准备,学习如何面对她的死亡,品尝失去她的痛苦,并且接受终将独自活在世上这个事实。

    再后来,她跟随我们来到了新疆。出发之前,我们哄她,说过两年就回来。然而她知道,以自己眼下的岁数来看,过两年的说法实在没个准儿。不只是我们,也不止她,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次她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到了新疆,天遥地远,没有了坟山,没了棺材,她惶恐不安,感到无着无落。

    但有时又显得非常洒脱。她对我说:我哪天要是死了,就把我一把火干净烧了。

    然而过了几天又反悔:还是莫要烧的好,我怕痛。还是埋了吧……

    她的寿衣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无论走哪儿都随身带着。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无比熟悉它的存在了。可不知为什么,到头来终究没能穿走。

    整理旧物时,发现它们叠得整整齐齐,如最乖巧的猫咪一样卧在外婆乱七八糟的遗物中。

    这更是令外婆的死亡失去了一粒最重要的核心。

    在她的葬礼上,人人都说这是喜丧,活到九十六岁算是寿终正寝了。

    可是我知道不是的。这是非正常死亡,是恶意的死亡。

    把外婆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往下还要折磨我。

    种种孤独,种种惊惧,挟持了外婆,也挟持了我。

    都说人死如灯灭。可外婆死了以后,她的灯才慢慢亮起,慢慢照亮我们最真实的内心,和我们往后的道路。

    我也为外婆写了一份悼词:

    秦玉珍,流浪儿,仆佣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十个孩子的母亲。大半生寡居。先后经历八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七十多岁时被政府召回故乡,照顾百岁高龄的烈属养母。拾垃圾为生,并独自抚养外孙女。养母过世后,政府提供的六平米的廉租房被收回,她于八十五岁高龄独自回到乡间耕种谋生。八十八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再次回到新疆。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有删改)

    文本二:

    近些年,非虚构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义。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但它所追求的并不是语言的重述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土地,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面的存在和真实。其次,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非虚构文学在当下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李娟的出现,也正顺应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节选谢悦)

    【1】下列选项对本文一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司仪“面无表情地念悼词”与“我”的“浑身怒气鼓胀”形成对照,说明外婆的一生于他人无关紧要,只有至亲的人才会在意。

    B.文章“我”认为挟持外婆、折磨外婆,一点点攫取她生命的种种痛苦有远离故土、在陌生之地的孤独与惊惧,这种种孤独、惊惧也挟持了我。

    C.文章用大量笔墨铺排外婆为死而做了诸多准备,这些内容为下文外婆的非正常死亡做了充分的铺垫,体现了作者对文本游刃有余的把控能力。

    D.文章在外婆的葬礼中站立着一个“我”,这个“我”不同于小说作品中的虚构或半虚构的第一叙事人称,它体现了作者“非虚构散文”的特色。

    【2】文本一结尾附上作者为外婆写的悼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安排的作用。

    【3】《外婆的葬礼》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特点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 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9)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0)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1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1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青,__________________;冰,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所弹乐曲虽终,但其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怀念故国的愁思。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潭水的声音,“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指不可在潭上久居的原因。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________,善刀而藏之。(《庄子·庖丁解牛》) 

    (2)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司马迁《项羽本纪》)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 村

    {南宋}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耿:微明的样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表现了西村山林中的热闹景象。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声色兼备。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谨流隶,饥寒道路,思有植褐之衰,傍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于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养,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又况幺幺,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是故驽䞿之乘气不骋千里之途;燕雀之,不奋六翮之用 ;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杰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今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婴从其言,而陈氏以宁。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是时陵为汉将,而母获于楚。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遂对汉使伏剑而死,固勉陵。其后果定于汉,陵为宰相封侯。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四者,帝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哪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帝王之世运 ,考五者之所谓。取舍不厌斯位 ,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 ,遇折足之凶,伏鈇钺之诛。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凯觑,距逐鹿之替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选自班彪《王命论》,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智力求也 智力:智谋力量

    B.燕雀之不奋六翮之用 畴:同类

    C.时如响赴 趣:急促

    D.帝王之世运 稽:考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达故 其皆出于此乎

    B.固勉陵 作《师说》以贻之

    C.帝王分决矣 项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二母之所笑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兴起不光得益于秦末的时势,更得益于他的五个特点和雄才大略。而世俗之人大多归功前者,这都是不谙天道和不睹人事的结果。

    B.作者以韩信、英布、项梁、项羽、王莽为例,并以《易经》卜辞加以佐证,推出以上数人失败的缘由是才不胜位,贪图天位。

    C.作者认为在秦末乱世中陈婴之母和王陵之母作出的选择值得肯定。她们知晓兴废,使两家子孙由凶转吉,是明于事理之人。

    D.作者认为在汉代刘氏世运仍在之时,英雄豪杰应该学习陈、王二人,安于本分,不要有所觊觎,如此方可福延子孙,流露出强烈的正统观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秦  之  末  豪  桀  共  推  陈  婴  而  王  之  婴  母  止  之  曰  自  吾  为  子  家 妇  而  世  贫  贱  卒  富  贵  不  祥  不  如  以  兵  属  人  事  成  少  受  其  利  不  成  祸  有  所  归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2)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本课的四首外国诗歌,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从下面几个意象中任选一个,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杨柳       梅花       大海       夕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