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吉林二模]吉林省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B.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C.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弛名于川、黔边地。

    D. 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 2、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在明德

    B.先其家

    C.有始终

    D.则道矣

  •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来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 4、姜夔是宋代著名词人,其号为(  

    A.白石道人

    B.青莲居士

    C.易安居士

    D.淮海居士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 “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撤出了越南。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内的960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扎的边界、财政收税的边界、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

    B. 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国的“内”与“外”。

    C. 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外”问题。

    D.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让人困扰的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的具体边界。

    C. 文章的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B. 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

    C.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D. “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不要被外物影响,哪怕全世界的赞扬和批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表示自己不愿放低身份去逢迎权贵,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有许多高洁之士也用此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3)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论语.里仁》中记载见到贤者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 9、根据上下文提示,补写下列空缺处的句子。

    (1)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农村极为平常的鸡犬之声,传神地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2)《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经常用于激励他人刻苦钻研、坚持不懈。

    (3)李清照《声声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7组叠词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以两组叠词对比,写出乐声沉重、清细的不同特点。

    (4)《念奴娇》和《永遇乐》两首怀古之作,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念奴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赞周郎雄姿,《永遇乐》“_________________”句赞刘裕奋勇杀敌之姿。

    (5)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意象传达韶光易逝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登高》中“__________”等。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裙,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

    (2)《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描写了山势的峻拔。

    (3)《锦瑟》“_____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的感受。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无丝竹之声,早晚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即使有一些山歌村笛,但也是“________________”。

    (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离骚》中,屈原写到小人嫉妒自己德行美好而造谣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满腹的寂寞思念,只好寄托在将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柳宗元

    君不见

    夸父逐日窥虞渊,跳浪北海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烽蚁争噬吞。

    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后。②虞渊:即“隅谷”,神话传说中的日入之处。昆仑:神话中的西方大山。③沆漭(hàng mǎng):浩渺,指自然元气,即水气茫茫的样子。④竫人:古代传说的小人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小人同名靖人。”按,“靖”同“竫”。《列子》:“东北极有人,名竫人,长九寸。”⑤睢盱:张目仰视,这儿指睁目悲愤激昂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带有寓言性质的古体诗,诗人巧妙地借用“夸父逐日”的传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不满和愤懑。

    B.“狐鼠蜂蚁”暗喻满足现状、不思变革的官僚势力,“北方竫人”是指保守落后、反对变革的愚民。

    C.前四句并以磅礴之势对“夸父”逐日的理想与胆识,以及夸父奔走的速度与形态进行了夸张性的概述。

    D.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对高不过九寸的北方矮人的生活大加赞赏,表现出诗人对夸父情感的矛盾心态。

    2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中,故称申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最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

    材料二: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伟大,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材料三: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围绕材料内容,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