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巷子里,有许多卖狗皮膏药的所谓医生,我们不要相信他们。
B. 有关专家指出,喝鲜榨果汁并不是多多益善。
C. 创业绝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要做好直面困难的准备。
D. 班主任挑拨离间,他批评了犯错误的吕航同学,表扬了敢讲真话的冯宇博同学。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往事如花,在无情的岁月中簌簌飘落,我们无可奈何;往事如燕,在深情的文字中翩翩归来,我们似曾相识。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我们看到了油光可鉴的清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打扮;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我们看到了前来拜访托尔斯泰的人在客厅里正襟危坐, 的模样;读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我们看到了 的比埃尔和玛丽对镭的 和钻研。
A.怪异 惊慌失措 和颜悦色 入迷
B.怪异 诚惶诚恐 和颜悦色 迷恋
C.奇特 诚惶诚恐 和蔼可亲 迷恋
D.奇特 惊慌失措 和蔼可亲 入迷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翌日(yì) 拾级(shí) 隧道(suì)
B. 俯瞰(kàn) 穹顶(qióng) 巍峨(é)
C. 缭绕(liáo) 妩媚(fǔ) 蔓延(màn)
D. 颠簸(bō) 沟壑(hè) 旷野(kuàng)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精品。
B.《唐诗五首》的五位诗人中,李白有“诗仙”之称,王维有“诗魔”之称。
C.《观沧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里的“烈士”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拟岘台①
陆游
层台缥缈压城堙②,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③。
萦回水抱中和气④,平远山如蕴藉人⑤。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注】①拟岘(xiàn)台: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城东抚河边。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正,陆游在抚州做地方官,登临此台。②城堙(yǐn):亦作“城闉”,指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③十年尘:十年间宦游四方所沾的尘土。尘,暗喻世俗官场的污浊。④中和气:指河流水势平缓,含蕴着雍容和平之气。⑤蕴籍(jiè)人:含蓄有修养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点出拟岘台的地形,也点明了登临的时间、目的。
B.“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澄明之境。
C.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颔联以工整的对仗句写诗人登台远眺所见浩荡春景。
D.本诗与《黄鹤楼》同为登高览景抒怀之作,但一“忧”一“喜”,感情截然不同。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海内存知己, 。
(3)浮光跃金, 。
(4)长风破浪会有时, 。
(5)《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动荡不安的痛苦的诗句 , 。
(6)对于不少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梦”就是安居梦,就是杜甫曾经追求过“ , ”的梦想。(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7、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材料一】
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材料二】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晓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1】结合材料一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的加点词语,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3】下列关于名著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B.《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英国著名记者斯诺,他在中国采访的主要地点是延安。
C.根据《长征》一书可知,遵义会议最重要意义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作者的陕北之行为线索,真实报道了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8、怯懦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阅读材料 | 主要事件 |
开端(北京) |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
发展(“话吧”) | ________ |
高潮(礼堂) | ________ |
【2】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②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4】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光流转,岁月推移,当正午的阳光不再炽热,冬天已悄然而至。面对飘舞雪花、银白大地,似乎有什么东西叩开尘封的回忆之门,挑动你的情思。
请以“又是一年冬来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