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反映的是某朝代的等级制度示意图。该朝代是( )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2、今天我们强调要以“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 高祖时期
B. 文景时期
C. 武帝时期
D. 光武帝时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A.朴素的辩证法 B.无为而治 C.道法自然 D.消极厌世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西汉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也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开元盛世”
6、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7、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括为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8、下列政治制度与下图有关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9、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三赴琉球
10、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见下图),反映了他们无视中央的史实。针对这—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11、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当时的景德镇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据此可知,景德镇的制瓷业( )
A.工艺水平高
B.只生产白瓷
C.兴起于南宋
D.已享誉世界
12、元代人为的划分行政区划边界,使得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如将汉中地区一分为二,使陕西、四川边界彼此交错、互相牵制。元代此举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1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此战役(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4、学习历史首先要明晰历史线索,小南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找出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序是( )
①秦朝建立 ②平王东迁 ③长平之战 ④陈胜、吴广起义
A.④③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15、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人物是( )
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
16、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及儒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
B.礼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17、“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反映卫鞅的主张是
A.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
B.遵循先代旧制保持稳定
C.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D.强化专制统治维护集权
18、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而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材料反映了北宋( )
A.科举制的完善
B.商品经济繁荣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分解相权
19、唐朝的丝织品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的是( )
A.湘绣
B.蜀锦
C.云锦
D.唐三彩
20、老师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列几幅图片,据此判断,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1、________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开始增强。_______时期,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2、会制造粗糙的打制石器,会从自然界中取回火种保存下来的远古居民是________。
23、秦长城西起________,东到________,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24、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其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运。
25、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______,其建立者为______。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战役名称。
(1)炎黄联合打败了蚩尤的战役______。
(2)项羽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的战役:_____。
(3)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_____。
(4)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______。
(5)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战役:______。
27、地位:(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__________、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28、请你写出相关信息。
(1)南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大运河的哪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周统治后期,____________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4)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____________中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29、言论集: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______》一书。
30、按要求填空
(1)请你把下列史料按类别填到对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汉书》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③秦圆形方孔钱
④大禹治水⑤《论语》⑥炎黄战蚩尤
属于口述史料的是:________;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只填字母)
A.国人暴动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八王之乱
正确顺序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启迪智慧。请将以下人物的序号,填入与之相应的括号中。
①董仲舒 ②王羲之 ③越王勾践 ④孔子 ⑤秦始皇 ⑥诸葛亮
A.卧薪尝胆(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秦王扫六合(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E.三顾茅庐( ) F.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词人。
(1)词风豪迈而飘逸——
(2)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3)词风豪放而富有报国情怀——
3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人民的智慧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懈探索和不断创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类别一:生产工具 事例:翻车 简介: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其,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 ||
类别二:医学名著 事例:《伤寒杂病论》 简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类别四:A 事例:B 简介:C |
类别三:工程建筑 事例:都江堰 简介: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绝无仅有。 |
【探究二】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召令徒属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后汉书•皇甫盖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探究三】人民的精神
材料三
图1是孔子像。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然闪耀智慧的光芒。 | 图2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壁画。张骞, ① | 图3是《史记》的书影。《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②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主题的思维导图。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中的格式,在A、B.C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所填内容不得与已列出的内容重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史记•陈涉世家》所述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后汉书•坐雨嵩传》的记载,分析黄巾起义爆发后,“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简要说明这两次农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
(3)材料三的表格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杰出人物的代表。请按照图1的格式,在图2的①处或图3的②处,任选一处填写相应内容(要求:写出人物主要事迹,突出人物的精神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