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项是
①过去的中国制造和今天的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比如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六七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己经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工程了。
②毛主席小时候生活在韶山的农村,他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后来虽然生活在城市,可是情随事迁,他依然对家乡魂牵梦萦。
③虽然父母给他请了—对—的家教老师,但是家中总是“麻友”成群,吵吵闹闹,一傅众咻,能有什么效果?
④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些公司提出了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来应聘的女士敬谢不敏,损害了女性的权益。
⑤中国轨道交通近年来异军突起,打破了历来为欧美跨国公司所垄断的全球高端市场,连续在多国获得大额订单。
⑥尝鼎一脔,以淘宝的运营状况来观察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未来3-5年还会是一个电商们的黄金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作者龚自珍与下列诗人不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
A.文天祥
B.郑燮
C.姚鼐
D.袁枚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近日中国海军组织的航母编队武器演习的效果来看,我国海军实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这意味着那个国力羸弱时代的海军已经是明日黄花了。
②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是党子啊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新型城镇化理念,会议中还表示,做好了这一点就是在践行创新、开放、共享的全面发展理念中秉要执本了。
③国家领导人访问他国是希望与被访问的国家友好交往抑或维持秦晋之好的明确信号,这种做法对维持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④在深冬的一片肃杀中,我怀念着春天才没过马蹄的青草、嫩黄的柳梢、粉嘟嘟的桃花、明媚却不刺眼的阳光,恍惚间身体也渐渐暖和起来了,如沐春风。
⑤自小说《繁花》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金宇澄成了海内外闻名遐迩的作家,近日他表示,自己将会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转变写作题材,尝试更多的风格。
⑥防霾口罩是雾霾天人们出行时防护口鼻、抵挡PM2.5侵害的首选工具,然而根据科学测试,它的阻隔力并不比一般医用口罩好,那些神乎其神的防霾功效多是商家的营销噱头。
A. 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方志敏的忠诚担当和精神信仰,永远激励着后人。
B.我们渴望能施展自身的意志和才华,做真正的自己。
C.“绿色之都”华沙人均绿地面积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D.福厦高铁的开通,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济格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豆瓣9.2分,Bilibili 网站单集点击量超过224 万,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从节目效果看,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是节目一定程度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而长久以来博物馆甚至对媒体也刻意保持着距离。
《国家宝藏》同样赶上了国家政策的助力。2017 年1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则《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则指令也反映到从去年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综艺热,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见字如面》,无一不是此背景下的产物。而《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就像最终节目呈现的效果一样,节目主持人张国立的开场白强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这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
材料二:
“基于史实合理虚构”。“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剧本创作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顾问专家团的选择同样精妙,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节目组选择的是在网上很有影响力的知乎历史类“大V”张茺和周睿杰,另一成员奚牧凉则经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挖啥呢”, 这些人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节目对博物馆观念、伦理的冲击不可忽视。博物馆与综艺的交集,是相互支持和交流,综艺节目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博物馆学习。比如《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 后”,以前“鉴宝”类电视节目的观众是现实或潜在的收藏家。博物馆的影响力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公共分享及对公众学习活动的支持,而不是靠某件藏品的“珍稀”,也不是靠对藏品前世的“揭秘”。但在博物馆领域,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
材料三:
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以精雕细刻的国宝精神,打开汗青、打开传统,让缄默沉静的国宝“说话”,给孤傲的匠人点赞。堪称一曲古今交响,一次远古穿越。
其实,《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曾经,我们为凭票购买的粮、油、蔬菜排队,我们为紧俏的冰箱、彩电排队,眼下,我们还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再到眼下的老少争看《国家宝藏》,都在向我们的文化人提出挑战,国人正嗷嗷待哺呢,还有什么“宝藏”,请一一捧出……
材料四:
其实这里面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作为启蒙时代观念集大成的博物馆,要用作为自然人的身份和眼睛看世界,人遂成为合理性的标杆。
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精神是民主科学,是用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不仅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也应该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所以你看西方博物馆不怎么走通俗化、大众化路线,它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它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习知识,也是在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就是教观众怎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认识世界,去追求真理,这很重要。
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物非常珍贵,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博物馆不能够为了取悦全体的人,来弱化自己的特点,或者是消解自己的特点。
【1】下列对上述四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
B. 《国家宝藏》的剧本创作是由负责撰写剧本的编剧团和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的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
C. 博物馆最基本的底线是“真实”,影响观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不宜出现在博物馆类节目中。
D. 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
【2】下列对上述四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 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还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B. 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现在既能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能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
C. 《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节目组的创新精神。
D. 《国家宝藏》剧本创作的顾问专家,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E. 西方博物馆不怎么走通俗化、大众化路线,它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及中国博物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
7、(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四时之景”中春夏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戛然而止。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把秦朝聚敛之细与浪费之大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阐明了亡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
(2)《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秦人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成就“一家之言”。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的景象,也表现出诗人广阔的人生视野。
(3)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3)杜甫《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心情。
(2)庄子《逍遥游》中在指出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而无所凭借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总结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①;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4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 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 《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 《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坚强,拼搏,奋斗,勤劳,勇敢,奉献……这些词汇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坐标。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一生需要什么精神?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64名青年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勇敢和奋斗是他们最希望具备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你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特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体验和思考、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