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哈密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深秀,气象万千

    B. 《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C. 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D. 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主人公祥子拉着一辆黄包车在风雨中哆嗦,在烈日下喘息,在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B. 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C.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都是不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春望》《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商(jiǎ)            头(xíng)       白(shà)

    B.子(huǎng)       板(zhān)       (jiě)

    C.拉(dā)            (jì)            腿(quán)

    D.半(shǎng)       笑(xī)          懦(què)

  • 4、下列关于名著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最初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到小说结尾却变成了麻木、狡猾、好占便宜的行尸走肉。祥子的这一变化正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鲁肃过寻阳 _______ (2)恐已_______ (3)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蒙辞军中多务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三峡》)

    B. 不炳烛乎 或异二者之为,哉 (《岳阳楼记》)

    C. 大兄何见事晚乎 辍耕垄上 (《陈涉世家》)

    D. 晋平公问师旷曰 所欲有甚生者 (《鱼我所欲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文都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和“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两句都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C. 甲文中,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这最后一笔,进一步从正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D. 乙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呈现的画面。

    2仔细阅读下阙,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了一次“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请你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部,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来说说其性格特征并列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

    作品:《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三国演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假如中年闰土、于勒、孔乙己这些小说人物站在你面前,从中任选一人。从关心他的角度,你将会对他说些什么?(5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年春节档,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谈《流浪地球》所改编的电影,一跃成为影坛黑马,截止到3月7日,票房已经突破45亿。该电影的热映,再次引发大家对科幻小说的关注和阅读热情。可有些家长认为阅读科幻小说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请就家长的这一看法说说你的观点并罗列出至少两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不亦君子乎

    马作的卢飞快

      何似在人间

    箫鼓追随春社近

    《陋室铭》中渲染陋室的恬静气氛且反映主人淡泊心态的两个写景的句子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趣友

    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饰品。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

    来重庆,他多半是住在白象街的作家书屋。有的说也罢,没的说也罢,他总要谈到夜里两三点钟。假若不是别人都困得不出一声了,他还想不起上床去。有人陪着他谈,他能一直坐到第二天夜里两点钟。表、月亮、太阳,都不能引起他注意到时间。

    比如说吧,下午三点他须到观音岩去开会,到两点半他还毫无动静。“宗融兄,不是三点,有会吗?该走了吧?”有人这样提醒他,他马上去戴上帽子,提起那有茶碗口粗的木棒,向外走。“七点吃饭。早回来呀!”大家告诉他。他回答声“一定回来。”便匆匆地走出去。

    到三点的时候,你若出去,你会看见马宗融先生在门口与一位老太婆,或是两个小学生谈话儿!!即使不是这样,他在五点以前也不会走到观音岩。路上每遇到一位熟人,便要谈至少有十分钟的话。若遇上打架吵嘴的,他得过去解劝,或许把别人劝开,而他与另一位劝架的打起来!遇上某处起火,他得帮着去救。有人追赶扒手,他必然得加入,非捉到不可。看见某种新东西,他得过去问问价钱,不管买与不买。看到戏报子,马上他去借电话,问还有票没有……这样,他从白象街到观音岩,可以走一天,幸而他记得开会那件事,所以只走两三个钟头,到了开会的地方,即使大家已经散了会,他也得坐两点钟,他跟谁都谈得来,都谈得有趣,很亲切,很细腻。有人刚买一条绳子,他马上拿过来练习跳绳——五十岁了啊!

    七点,他想起来回白象街吃饭,归路上,又照样的劝架,救人,追贼,问物价,打电话……至早,他在八点半左右走到目的地。满头大汗,三步当作两步走的。他走了进来,饭早已开过了。所以,我们与友人定约会的时候,若说随便什么时间,早晨也好,晚上也好,反正我一天不出门,你哪时来也可以,我们便说“马宗融的时间”吧!

    姚蓬子先生的砚台

    作家书屋是个神秘的地方,不信你交到那里一份文稿,而三五日后再亲自去索回,你就必定不说我扯谎了。进到书屋,十之八九你找不到书屋的主人——姚蓬子先生。他不定在哪里藏着呢。他的被褥是稿子,他的枕头是稿子,他的桌上、椅上、窗台上……全是稿子。简单的说吧,他被稿子埋起来了。当你要稿子的时候,你可以看见一个奇迹。假如说尊稿是十张纸写的吧,书屋主人会由枕头底下翻出两张,由裤袋里掏出三张,书架里找出两张,窗子上揭下一张,还欠两张。你别忙,他会由老鼠洞里拉出那两张,一点也不少。

    单说蓬子先生的那块砚台,也足够惊人了!那是块无法形容的石砚。不圆不方,有许多角儿,有任何角度。有一点沿儿,豁口甚多,底子最奇,四周翘起,中间的一点凸出,如元宝之背,它会像陀螺似的在桌子乱转,还会一头高一头低地倾斜,如浪中之船。我老以为孙悟空就是由这块石头跳出去!到磨墨的时候,它会由桌子这一端滚到那一端,而且响如快跑的马车。我每晚十时必就寝,而对门儿书屋的主人要办事办到天亮。从十时到天亮,他至少有十次,一次比一次响——到夜最静的时候,大概连南岸都感到一点震动。从我到白象街起,我没做过一个好梦,刚一入梦,砚台来了一阵雷雨,梦为之断。在夏天,砚一响,我就起来拿臭虫。冬天可就不好办,只好咳嗽几声,使之闻之。

    现在,我已交给作家书屋一本书,等到出版,我必定破费几十元,送给书屋主人一块平底的,不出声的砚台!

    何容先生的戒烟

    首先要声明:这里所说的烟是香烟,不是鸦片。从武汉到重庆,我老同何容先生在一间屋子里,一直到前年八月间。日子艰难时刻,何容先生决心戒烟了!

    在他戒烟之前,我已声明过:“先上吊,后戒烟!”本来吗,“弃妇抛雏”的流亡在外,吃不敢进大三元,喝么也不过是清一色(老白干),住是二人一室,睡是臭虫满床,再不吸两枝香烟,还活着干嘛?可是,一看何容先生戒烟,我到底受了感动,既觉自己无勇,又钦佩他的伟大;所以,他在屋里,我几乎不敢动手取烟,以免动摇他的坚决!

    何容先生那天睡了十六个钟头,一枝烟没吸!醒来,已是黄昏,他便独自走出去。我没敢陪他出去,怕不留神递给他一枝烟,破了戒!掌灯之后,他回来了,满面红光,含着笑,从口袋中掏出一包土产卷烟来。“你尝尝这个,”他客气地让我,“才一个铜板一枝!有这个,似乎就不必戒烟了!没有必要!”把烟接过来,我没敢说什么,怕伤了他的尊严。面对面的,把烟燃上,我俩细细地欣赏。头一口就惊人,冒的是黄烟,我以为他误把爆竹买来了!听了一会儿,还好,并没有爆炸,就放胆继续地吸。吸了不到四五口,我看见蚊子都争着向外边飞,我很高兴。既吸烟,又驱蚊,太可贵了!再吸几口之后,墙上又发现了臭虫,大概也要搬家,我更高兴了!吸到了半支,何容先生与我也跑出去了,他低声地说:“看样子,还得戒烟!”

    何容先生二次戒烟,有半天之久。当天的下午,他买来了烟斗与烟叶。“几毛钱的烟叶,够吃三四天的,何必一定戒烟呢!”他说。吸了几天的烟斗,他发现了:(一)不便携带;(二)不用力,抽不到。用力,烟油射在舌头上;(三)费洋火;(四)须天天收拾,麻烦!有此四弊,他就戒烟斗,而又吸上香烟了。“始作卷烟者,其无后乎!”他说。

    最近二年,何容先生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指头上始终是黄的。

    (作者:老舍,节选自《四位先生》,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标题的妙处。

    2本文语言诙谐幽默,请任选一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角度加以赏析。

    3请结合文章第三片段的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有何作用?

    4作者对三位好友的刻画看似贬实则褒,仿照示例,完成表格。

    人物

    表现

    性格

    马宗融

    没有时间观念。

    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激情。

    姚蓬子

    何容

     

    5作者的三位朋友有何共同点?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天瀑布记

    赵丽宏

    ①无风,无雨,无雾.蓝天下群山叠翠,几片白云凝固在若有若无的峰峦间,路边的兰草和头顶的桉树叶纹丝不动。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在我的视野中缓缓滑动。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

    ②然而静寂中却有奇异的声响传来,使人忍不住屏息谛听。这声音来自极遥远的地方,虽然不大,却浑厚深沉,如无数幽囚在深山中的男子,不停地呐喊吟唱,歌声翻越崇山峻岭,一阵高,一阵低,隐隐而来,越往前走,声音便越大,如山谷中林涛喧腾,夹着风雨哗然而至。随着这奇异的声音不断增强,心中的疑惑也如云雾旋绕.被树荫隔断的远山中,分明正奔腾着千军万马,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和金戈的撞击,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

    ③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一挂瀑布自天而降,如一道巨屏,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高山流水的声音,是瀑布的喧哗.这就是德天瀑布,是我追寻的目标.瀑布还在远方,然而那浩大的气势已经逼人。瀑布看上去洋洋洒洒,层层叠叠,宽阔的流水从绿树丛生的山顶跌落,在山腰间受阻,又分成几叠飞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形成的过程似乎优美徐缓,流水以柔婉的姿态舒展在天地间,仿佛是一列宽银幕,正放映着一幕浪漫的流水交响曲。然而听它们的轰鸣,便可想见,那流水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气势.

    ④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步走近大瀑布,呈现在我眼帘中的德天瀑布,奔腾的瀑布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了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一亿年?一万年?还是千百年?当地的友人告知,这瀑布,古已有之,归春河流淌了多少年,这瀑布就奔泻了多少年。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⑤随友人坐上竹筏,筏子逆流而上,渐渐靠近瀑布。在阔大的瀑布面前,我们的筏子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只小甲虫,游动得小心翼翼,唯恐被急流颠覆。我的周围,轰鸣的水声和飞扬的水雾笼罩了整个世界。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泽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飞泻的瀑布劈头盖脸打来,溅起漫天飞雪,而那异兽犟头倔脑,毫不退缩,任凭浪花击打。瀑布和异兽,就这样对峙着,异兽,永远也无法登临山巅,而瀑布,大概也无法将它赶走。

    ⑥“看,彩虹!”

    ⑦筏子上有人惊呼.无须指点,坐在筏子上的人都看见了出现在阳光和水雾中的奇观。一座七彩虹桥,在朦胧的水雾中凌空而起,一端在水花飞溅的瀑布底部,一端升入飘忽迷漾的空间,任凭波流翻涌,水声如雷,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步入仙境。在瀑布前,只要有阳光和雾气,这彩虹就不会消失。

    ⑧瀑布下的水流汹涌激荡,筏子再也无法向前,只能原路折返,回到岸上。从瀑布北侧的小路拾级而上,来到瀑布背后的山顶,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旋,眼前的景象却已经迥然不同,但见一片明澈如镜的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衬托着起伏逶迤的远山,湖中小岛丛生,花木葳蕤,彩色的鸟雀从平静的水面上掠过,清可见底的水中,鱼群来往穿梭。谁能想到,那惊天动地的大瀑布,距离这世外桃源的静水,只有几十米。

    ⑨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

    1阅读全文,完成以下表格。

    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点

    河畔小路

    远眺

    瀑布:(1)______

    (2)____

    瀑布:滔滔滚滚,麦然而下

    (3)____

    平视

    岩石:色泽斑驳,形状怪诞

    仰望

    虹桥:(4)______

    瀑背山顶

    俯瞰

    平湖:明澈如镜,恍若桃源

     

     

     

    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第①段描写“幽静”有何作用?)

    (2)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请从用词角度赏析本句)

    3作者欣赏德天瀑布的过程中,时时在传达情感与思考。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4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德天瀑布,完全可以替代《德天瀑布记》这类游记作品的阅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文内容及链接材料,简述理由。

    (链接)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壶口瀑布》)

  •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2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4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写作

    学业上的努力,阅读里的收获,生活中的担当,理想上的追求……凡此种种,皆成美丽。

    请以“      让我如此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