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镇江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余两部都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B. 《水浒传》中晁盖等人想入梁山,遭王伦刁难。宋江与晁盖等人火并王伦,最后众人推举晁盖为大头领。

    C. 《骆驼祥子》塑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虎妞。

    D.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写的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做的菜吃起来味同嚼蜡

    B.写作文时,要有真情实感,只是寻章摘句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C.在见到她前,我很难想象这位着装淡雅、谈吐不俗的美国女士说起遥远的敦煌,会高谈阔论、如数家珍。

    D.他是学雷锋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

  • 3、下列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和谐号”动车驶入泰州站,对我市融入沪宁都市圈,融入长江经济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B. 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对习书记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受启发,不禁鼓起掌来。

    C. 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兴》,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兴的众多美食。

    D. 通过市教育局的现场作文比赛,济川初级中学有5名学生不孚众望地进入了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的决赛。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 《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C.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另一篇反映他被贬后内心苦闷的课文《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驴的外形、声音是虎一开始感到害怕的原因。

    B. 驴“蹄之”的行为才让老虎察觉了它的无能。

    C. 文中加点的“近”字,体现出虎的小心谨慎。

    D. 文末“乃”字生动地表现出了虎的志得意满。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①的确是这样,当你打开绚丽多彩的图书,你就走进了知识的大门,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妙的诗歌,感人的重话,精美的散文……都会让你难忘怀,给你无穷的欢乐,让你置身于知识的世界。③书   是知识的宝库,   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教我们怎样作文,怎样做人。④在我们孤单时,它像大朋友一样安慰你。一位中国古时候的文学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 位高尚的人谈话。"⑤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时候到困难时,它会帮助我们,给我们力量。

    (1)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1分)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出师表》中     一句表明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8)在《论语十则》里与唐太宗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

    史 峰

    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

    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撞碎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

    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

    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比普通物质硬100倍。

    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

    ⑦其实,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

    (有删改)

    1文章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

    2试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3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介绍水滴”,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夸克”?

  • 10、打开阅读世界的多重通道

    ①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好的读书效果,但如何避免“独学”的窘境呢?读书会是很好的方式。

    ②参加读书会,能给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读书会的读书范围较广,能让人从更多侧面感受到知识的广博,打开通向世界的更多通道。读书会的直接性让人能迅速掌握一本书。譬如参加某作家的读书会,作者直截了当的介绍直奔主题,让人知晓该书背后的创作故事。倘若参加有关茶道的读书会,一边喝茶,一边赏读茶道文章,那份情景交融的读书会感觉非亲历者不能尽享。

    ③参加读书会,能加深对书本的认识。读书者未必苛求千篇一律,但读书的深浅、理解的透彻与否,读书会上一碰撞,高低就分出来了。而古今著作的对比阅读,更能使人感受到古今之间的多重景观。比如,我在组织《浮生六记》读书会时,鼓励大家阅读这本书的众多版本,找到各自的感悟点,相互启迪拓展对书的理解。阅读完清代书生的曼妙小品,再对现代学者的著作《思维的力量》进行解读。通过思维方法的学习,引导与会者再反观《浮生六记》,由今论古,其中韵味,犹如穿梭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中,与会者对类似读书法兴趣极高,阅读体验令人耳目一新。和一个人默然读书效果不同的是,读书会上的辩论,能让人对一本书的认识加深。

    ④参加读书会还能结识更多读友。无论是别具一格的想法,还是深邃的阐释,带来的都会是更多的启迪。读友是你遨游书海的同伴,互相间的荐书与交流,会令阅读体验更丰富。在古代,许多读书人也喜欢五成群日琢夜磨、争辩不休,把读书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有时也要善读民间之书,热衷于躬身向下,在实践中求真知。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会让不少人陷入各种误区。读书会的系统性和辨性既能让人的阅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也能让人倍享读书妙趣。与读友的交流,让人获得更多的现实考量和思想之果。好多读友不仅能成为读书路上的对话者,也可成为生活中的同行者。

    ⑤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目前各地都有很多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书、深读书成了读书会追求的目标。标准的读书会自然让人受益良多,但不拘形式的读书探讨也是读书会的另类体现,甚至地铁上、单位餐厅乃至同学聚会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听听别人的读书妙爱书人之间的交流,会让每一本读过的书真正鲜活起来,藏在脑海深处,让人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参加读书会能给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

    B. 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我们要成立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广阔的空间。

    C. 参加读书会是避免“独学”的窘境、得到良好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D. 我们要打开阅读世界的多重通道。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可以用来证明读友的重要性。

    B. “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读书会上争辩的意义。

    C. “悬梁刺股”的事例可以作为论据,从反面论证加入读书会的必要性。

    D. 第①段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指出独学的不足,引出作者的观点

    3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的召唤

    宗璞

    ⑴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⑵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⑶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⑷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⑸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⑹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⑺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⑻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⑼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⑽“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⑾“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⑿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⒀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树旁乱草中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⒁“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⒂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⒃“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⒄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⒅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⒆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⑴段写了作者在冬日下午凭吊废墟,文中“无力的斜阳”、“干皱的田地”、“凄冷的荷塘”给人一种荒凉感。

    B.文章第⑵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把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废墟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如临其境。

    C.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再写由聆听风声想到废墟的召唤,最后是作者面对废墟的深沉思考。

    D.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写圆明园废墟的历史,情景交融,场面宏大。

    【2】品味下面的语句,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

    (1)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3】文中为什么写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4】本文和《土地的誓言》都提到了“召唤”,情感真挚强烈。请将两文抒发的情感分别写出来。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遗憾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