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光临,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B. 老师,您在教育行业已经虚度几十个春秋,欣闻您将退休,真诚地祝愿您在未来的日子里幸福安康。
C. 久仰先生大名,无由会面,今日一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还请先生留步。
D. 您的画作山水一体,大气磅礴,很有古韵,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有了一种盎然古趣。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狡黠(xiá) 诘难(jiè) 傅彩(fù) 阐证(chǎn)
B.要诀(jué) 怡情(yí) 藻饰(zǎo) 咀嚼(jiáo)
C.滞碍(zhì) 矫饰(jiáo) 羡慕(xiàn) 涉猎(shè)
D.伦理(lún) 蒸馏(liú) 疵品(cī) 聪颖(yǐng)
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康肃笑而遣之 B.具答之/百废具兴
C.太守自谓也/谓其妻曰 D.军士更被甲/同舍生皆被绮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沙的三月,乍暖还寒。一天天瞅着窗外摇曳的柳丝,由枯干开始泛出绿晕(yùn);小燕子们在林间自由地飞窜着,嬉戏着,内心便莫名地升腾起一种渴望。
B.人生的大海上,让我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导航指向,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不要妄自匪薄。这样,即使风雨如磐,命运多舛,有一天蓦(mòu)然回首,原来“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C.陈寅恪先生课堂的分析鞭辟入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意。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林荫(yìn)小道上,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
D.歌声响起,灯光聚焦,飞沙落下,胡沈员在落沙中翩(piān)然起舞,如同大鱼化而为鹏的褪变,美得令人落泪!他凭借一支美到心折,达成了极致美学的《遇见》,最终成为首季《舞蹈风暴》的冠军舞者。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度无所得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 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生许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一老河兵闻之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5】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途中。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依据是什么?
【2】下阕表达的情感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适当阐述。
7、“戏曲小天地,人生大舞台”,班级拟计划在端午节开展“走进戏剧天地”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来感受戏剧的魅力。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活动一:同学们开展话剧《屈原》表演,拟编写四个篇章的剧本内容,请你参照第一、四篇章完成另两个篇章的题目。
①第一篇章:借橘明志;_____
②第二篇章:______;
③第三篇章:______;
④第四篇章:湘江之畔。
(2)活动二:同学们打算在戏剧表演的尾声,设计一句画外音,请你补写完整。
画外音:物换星移几度秋,诗人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________。
8、默写。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不以物喜,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7)工欲善其事, 。(《论语》)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陪母亲过年
①前些年,母亲身体还棒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也都正值意气风发。为了生意,为了理想,为了工作,为了这为了那,我们全国各地四处跑,总是很难凑到一起。而今年,只在一个月前,我们几个已经约定,过年时一定回家。
②母亲年轻时守寡,是一个寡言的女人。而今她老了,我们几个儿女却都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多寂寞、多孤苦,她的心里一定很落寞很伤感,我们心里都很内疚。
③大姐又来电话了,问我:“幺妹,吃饭了没?”我说还没呢。大姐说:“你猜我做了什么?我做了母亲最爱吃的花生米炖猪脚,给你也留着呢。你路上注意安全,到了后给你姐夫打电话,他去接你。”临了,大姐又加了句,“我已给母亲盛了一碗饭了。”
④大姐总是这样,无微大至地关怀着我们,像母亲。
⑤我们兄妹几个陆续到家了,聚在大哥的老房子里,加上几个各自的新家庭成员,足足坐了两桌,对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话匣子便打开了。
⑥不知谁将话题扯到了母亲最疼谁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母亲最疼的人是我。原因是:那时,每逢家里来客带来了礼物,母亲给我们分食时我总能多分一些。还有,每逢我与哥哥姐姐们玩要时,只要一拉哭腔,母亲就握着鸡毛掸子追得他们满院子跑。
⑦我不服气地说:“谁叫大哥那时候太倔强,每次母亲追打他,他总要梗着脖子涨红着脸不服气;谁叫二姐跟大姐偷着说,老幺才是亲生的,还联合起来对付我……”说到这里,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正笑得一脸灿烂。我们兄妹几个也都笑了。
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可母亲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她只能把自己的爱放在弱小的孩子身上。那时,我总爱生病,生病,母亲就会格外照顾我。而哥哥姐姐们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似乎从来不生病,不需要妈妈操心。所以,现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和妈妈一起相处的温馨时光。
⑨另外,还要听妈妈的话。家有家规,妈妈喜欢讲规矩,在家里,她有很高的威望。母亲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这个是难题,可家庭就像艘大船,总得有协助又听指挥的人,船才能往前走不是?所以,勤快、好使唤的孩子,母亲最喜欢。
⑩哥哥姐姐们觉得我最受宠,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乖巧呀!比方说,跟邻居家孩子打架,要是打架的人是大哥,肯定会接妈妈-顿打或骂,本来,他的理由明明比我还正义,可偏要梗着脖子红着眼睛永不低头。
⑪一阵夸夸其谈的得意之后,我调皮地说:“如果不是长大了,我是绝对不会把这些秘密泄露出来的。”哥哥姐姐及孩子们都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⑫说到这里,我们都不由得抬头去看母亲,母亲正开心地笑着。我们兄妹几个也跟着笑了起来。
⑬一直没吭声的大哥终于说话了。他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去年,母亲到我家过年时。她跟我聊天,说的都是你们的事情。母亲说,我们家里,付出最多的就是大姐,而得到最少的也是大姐。因为,那时家里穷,大姐读书最少,只能留在农村。”
⑭我们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我怎么就从没注意这个细节呢?其实,母亲到我家时,跟我聊得最多的也是大姐呀!因为,我们的大姐,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付出得最多,得到的最少。
⑮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酒杯,望着大姐。大姐脸的惶恐不安。我们将酒杯举到大姐面前,异口同声地说:“姐,我们敬你了。”
⑯大哥说:“姐,这杯酒我敬你,你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
⑰二姐说:“我们今后每年都回家过年看望您。
⑱我说:“姐,我们今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⑲此时,门外传来了醉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冲天的烟花映红了窗外的半个天空。
⑳我们都起身,起跪在了母亲的的面前。一个月前,母亲离开了我们。在这个大年夜,她的相框被我们这些儿女们安顿在桌上一堆丰富的水果菜肴后面,她正笑望着我们,那眉目、那神态都与从前一模样。
(作者池宗平。有删改)
【1】“我”得到母亲宠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2】文中多次写“母亲的笑”,请从故事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本文5-8段的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B. 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
C. 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
D. 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书院虽有藏书,但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与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完全不同。
B. 为防火防潮,汉代时人们把藏书之所建成石头的,且收藏图书的书柜也多以铜色包边。
C. 东汉时设置了专管图书秘籍的秘书监,这一官职由各机构的长官兼任,并历代沿用。
D. 唐代官府藏书大量增加,在书籍整理方面,时任秘书监的魏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请认真阅读文章《为爱挺直》。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因为母亲的驼背,对他心理影响甚大。请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理解,梳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因为母亲驼背他感到 ;→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了脊背,他 ,继而又失望;→母亲想过来看看孙女,他 ;→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心中 。
【2】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3】“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
【5】文章结尾说“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例,你的母亲对你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你的学习生活遮风挡雨,请你叙述出来给大家分享。
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进行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严禁抄袭,内容积极健康,书写工整,文中不的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1)材料:一位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送给你三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
“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时,把自己当成别人,痛苦就减轻了;当我狂喜时,把自己当成别人,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了?”
智者微微点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继续说:“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这个故事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
(2)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亲爱的同学,只要善于发现,你就能体会到多种多样的美:有大自然旖旎的风光美,有社会发展的和谐美,有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心灵美……美,体现在报效祖国和贡献社会的大事上;美,也体现在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中。
请以“这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