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廊坊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盐城至南通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海铁路的重要部分,是京沪高铁新通道的重要路段。

    ②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东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盐通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东台与上海、浙江的时空距离,真正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④铁路线路自徐宿淮盐铁路盐城站引出,向南经大丰区、东台市、海安县、如皋市,终至在建的沪通铁路南通西站。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C.锻炼身体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收效甚微

    D.排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球员们的表现。

  •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的巨大贡献。

    B.孙法官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和尽忠职守的职业道德,实现了生效法律文书的价值,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C.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D.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人不厌其烦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人启示。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启示我们面对困境也要好好儿活;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启示我们不屈不挠地奋斗,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B.夸张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如《蒲柳人家》中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令人印象深刻。

    C.经典作品常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之景,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借醉翁亭的秀丽之景,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D.剧本的舞台说明,能体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如《天下第一楼》中“感觉不适”“强打精神”表现了卢孟实的事业心强;《枣儿》中老人“捏捏男孩的脸”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喜爱。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 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_______ (4)思欲亭止息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客发苕溪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乙)漓江舟行

    俞安期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1)请简要赏析(甲)诗“客心如水水如愁”一句。

    (2)两位诗人都是舟行江上,尾句“故山月已挂船头”和“枕底涛声枕上山”表达的心情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B. 《洞中历险》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面临困境时,蓓姬害怕到了极点,汤姆则沉着勇敢,他尽力安慰蓓姬。

    C. 《父亲的病》绍兴城的两位名医都替鲁迅的父亲看过病,他们用药平常但药引奇特.特别是陈莲河先生,每次所开的药引既买不到也,找不到,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

    D.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厌倦学校枯燥的生活)的儿童心理。

    2】【2下图是鲁迅最讨厌的封建孝道故事之一,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这个故事让鲁迅反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词默写。

    (1)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一诗中表达诗人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

    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选自《现代阅读》2014年第1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开头①②两段写土地要休息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

    【4】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谈安静

    季音

    ①每天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再加上工作的繁忙,生活节奏的紧张,安静似乎很难做到。但安静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②我国古人在谈到人的修养时,十分重视一个“静”字。《皇帝内经》里说:“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又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人只要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和体力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把生活节奏不要绷得太紧,尽量争取一些安静的时间,这对健康、对事业,都大有益。

    ③提倡安静,不是让你与世隔绝,不问天下事,把一切大小事都置之度外。不是这样。古人所说的“静”,主要指人的心情要安静,要心平气和,即所谓“静以养生,俭以养性”。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安静有利于恢复疲劳,休养生息,增强体力。同时,“静”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时机。清代学者薛文清在他的《读书录》里说:“静中有无限妙理皆见”。意思是说,人一旦安静下来思考,就能涌现出许多“妙理”,即深刻的见解。他的这个体会是符合实际的。

    ④确实,许多人平时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不是处理这件事,就是接待那个人,有时甚至忙得晕头转向,这时候处理问题往往来不及仔细思考,由此很容易出现一些差错。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在忙碌了几天之后,安静地休息几天,反思一下前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哪些事做得对,哪些问题处理欠妥,心平气和地扪心自问,想想前些日子可能发生过的某些过失,这种反思会使人头脑更清醒,很有好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及时察觉了,改了过来,就是好事。古人说的“静则养身”,就是在安静的条件下,冷静地思考些问题,达到身心俱受益。

    ⑤要做到安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有的人整天牢骚满腹,这也不顺心,那也不满意;有的人缺乏宽容的气度,听到一点不同意见就烦躁,听不进去;更有些人为追名逐利,整日琢磨着一些歪门邪道。这些人当然做不到安静。安静与节制是相联的。各种不正当的私欲是安静的大敌。一个人要力求做到淡泊名利,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富贵于之我,如秋风之过耳”。排除了外来的种种诱惑,心也就真正“静”下来了。

    ⑥尽可能避开社会的xuān  xiāo ,拒绝外来的诱惑,克服内心的焦躁,静下心来,就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做事。

    1根据拼音在第⑥段横线上写出相应词语。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在诸葛亮的____________ 一文中也有引用。

    3文中的“静”有几层含义?试概括说明。

    4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5第⑤段主要运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

  • 11、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说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予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徐阿婆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做了哪些事情?请分别简要概括。

    2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用什么用意?

    (2)“我之羞愧,因亦如此……”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4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5如何理解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这句话?此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那段时光值得铭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书写工整规范;(3)要有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若出现,请一律以xxx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