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鄂尔多斯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 ( )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 2、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B. 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 唐太宗善于用人 D. 唐太宗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 3、我国北方在逢年过节时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的谐音与古代某种货币有关。这种货币的名称及其产生的时代是

    A.交子、北宋

    B.银钱、北宋

    C.交子、南宋

    D.铜钱、南宋

  • 4、清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 5、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变化。17世纪70年代人均耕地6.08亩,18世纪50年代人均耕地3.54亩,18世纪70年代人均耕地2.38亩,导致这一变化是因为

    A.国家遭受外来侵略 B.统治者腐败无能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水土流失严重

  • 6、你能指出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 7、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前后5次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到达。他在日本传受佛经、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位唐代高僧是(  

    A.释迦牟尼

    B.鉴真

    C.法显

    D.玄奘

  • 8、据记载,至乾隆时某座城市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该城市是

    A.盛泽镇 B.汉口镇 C.苏州 D.扬州

  • 9、朝为田舍郞,暮为天子堂。科举考试改变了古代读书人的命运。这一改变开始于

    A. 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 10、“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这段材料指出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是 ( )

    A.南方相对稳定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政府重视农业

    D.北方汉人南迁

  • 11、西安郊外的何家村曾出土过众多文物,下图是一枚铸造于621年的唐开元通宝以及一枚铸造于708年的日本和同开宝,关于这两枚货币你能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日本货币参照了唐朝货币样式

    B.中日贸易频繁

    C.唐朝对外友好交往

    D.日本隶属于唐朝

  • 12、某同学在复习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专题后做了时间轴。由②到④的具体表现为

    ①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②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国家财政收入约 80%来自南方。④南方的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重要地位。

    ⑤东京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⑥外贸收入成为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13、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驰骋风云的企业都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 14、“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绩。拔剑光寒倭寇胆。”词中赞扬的是哪位英雄人物

    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 戚继光

  • 15、下列选项与明朝灭亡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土地兼并严重

  • 16、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 17、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时称为

    A.满族 B.回部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 18、“顺治元年,规定北起山东、南至广州沿海的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寸板不许下海。”这说明清朝实行

    A.海外扩张政策 B.发展海外贸易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发展工业政策

  • 19、下图这项水利工程的作用是

    A.发挥防洪、灌溉、排沙等作用

    B.沟通湘江和漓江,方便运输

    C.形成完整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D.沟通南北,促进经济交流

  • 20、明朝继续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同时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A.朱熹的《四书集注》

    B.《论语》

    C.道家经典

    D.“四书”“五经”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是________

  • 22、唐太宗在位时期非常重视选拔良吏治理国家,被他比喻为的人左膀右臂是__________

  • 23、读下列图片,将对应书籍名称的代码填入答题卡。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

  • 24、(1)贞观之治  

    (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享有“诗仙”美誉的唐代大诗人

    (4)“黄袍加身”典故的主角  

    (5)矢志不渝,东渡日本的大唐僧人

  • 25、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_________完成的。他于______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________

  • 26、“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位宰相:________________

     

  • 27、唐朝长安城内的居民区被称为________

  • 28、(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最后一个王朝是________

    (2)在位时期推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北魏统治者是___________;在元朝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__________

    (3)为唐代对外交往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高僧分别是西行取经的________和东渡日本的________

    (4)明代科技著作中《__________》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____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5)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_________(朝代),完成于_________(朝代) 。

  • 29、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________

  • 30、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__________加以管理海外贸易: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列举封建社会建都于长安的主要朝代: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崛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都江堰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有何不同,并概括两大水利工程相同的修建理念。

    (2)当今,大运河河南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对河南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