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季体育长跑全班同学都积极参加,这可真是骇人听闻。
B.杨老师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如果有人不交作业,她定会咄咄逼人。
C.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
D.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小刚不求甚解,又把这个题目认真研究了一番。
2、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
②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
③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
④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
A.④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我们的眼光再往前看,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跌宕起伏,更让人心潮澎湃。 。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是一个古老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故事。
①而今天,我们充满自豪:“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②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
③这位革命先行者,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其心心念念之中国“发奋为雄”,“振兴中华”徒留怅然。
④明天,我们更充满自信,“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艺术性具有典范意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D.《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5、《朝花夕拾》是人在中年的鲁迅回忆往事时所写的一部散文集,作者通过描写各种人物透视人性,希望阅读了本书之后,同学们也能对人性的好坏有深层次的认识,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下面人物的做法是对作者有害的是( )
A.长妈妈利用回家探亲休假的时间,帮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十分感动。
B.衍太太在我父亲临终时叫我一直呼唤父亲,做孝子;冬天我们想吃冰,她鼓励支持我们。
C.藤野先生帮我这个中国学生修改讲义,与我探讨中国妇女裹脚的事情,临别赠照片给我。
D.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对我十分严格,逐渐增加写字和对课的难度。
6、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回忆录》,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B.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三峡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D. 消息一般有“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7、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学生陈红收到老师送给她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B.昨天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D.自从上次班主任老师拜访我家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逐步变得融洽和谐。
8、阅读《刘氏善举》,完成小题。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竟年如是
(2)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刘 氏 以 己 之 衣 遗 之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岳阳
【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②一阕:一首乐曲。③楫: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
B.颈联描绘月下晚唱:渔歌与城里钟声融合在一起,在浩渺的江面上弥漫无际。
C.尾联中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在虚景的摹写中灵动地寄寓他旷达、孤寂的矛盾心境。
D.全诗抒发了诗人旅途思归的情感,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5月8号的早晨,梅子一进教室就开讲了:今天可有意思了,一女的上车,刷卡支付没有成功,司机提醒她重新支付,那女的一下子就激动起来,指着司机一直说,一直说,司机就一直忍着,一直忍着。我看司机握方向盘的手有点抖。到站了,咱班梦如同学递给司机一张字条,回头笑了笑,就下车了。我看司机打开字条,笑了,像开了朵花。
同学们都围过来,问梦如写的啥。梦如说;“也没写啥,就简单几句,‘叔叔你好!我是车上的一位学生,请你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就把好心情弄没了,可能阿姨也不是故意的。希望你开心每一天。’”
语文科代表听了,摇头晃脑地说:“梦如一笑百媚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科代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子说:“我们要为梦如点赞!我先说,大家接着说来。”
梅子:我为梦如的友善点赞,你看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到站了就对司机漠不关心。 ;我为梦如的 点赞,你看她
【3】请你把梦如同学的事迹写成一则新闻,向学校广播站投稿。要求有标题,有事件,有评论,120字左右。
11、古诗文默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4)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陆游夜卧顾村,聆听夜雨,不觉触动情思,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诗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6)班级准备在教室里张贴励志标语。请参照下图,给两幅标语中的主题词各写两句连续的古诗文名句。
①(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②(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12、名著阅读。
(1)《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______、______的见解。
(2)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②未复能有与其奇着
③雾凇沆砀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的句子。
①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②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③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④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⑤“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⑥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⑦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醮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⑧“怎么弄破的?”他问。
⑨“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⑩“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⑪“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⑫“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⑬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⑭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⑮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⑯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⑰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⑱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⑲“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⑳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㉑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㉒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㉓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㉔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㉕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㉖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㉗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㉘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㉙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㉚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㉛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㉜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㉝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㉞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㉟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1】请以“蚕”为线索,补充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主要事件。
①“我”因爬树采桑叶养蚕而受伤,老师为“我”上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多年后,“我”把珍藏多年的丝片送给他,老师十分感动。
【2】请从修辞和用词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
【3】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凭借创作多部优秀作品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
2019年9月17日,国家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一共8人共和国勋章;
2020年8月11日,国家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2022年北京冬运会上,以苏翊鸣、谷爱凌为代表的优秀运动员摘金夺银,他们光荣地站上领奖台,骄傲地将奖牌戴在胸前……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有一些优秀的人能够站在领奖台上收获属于他们的荣誉。我们看见他们胸前熠熠闪光的奖章、奖牌,关注他们获得的荣誉称号,但我们可能忽略了思考:他们获得的荣誉背后究竟是什么?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以“荣誉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又体不限,文章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