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3-2024年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女排在第一局中大比分输球,随后就展开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最终逆转对手,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②审讯之初,他依然负隅顽抗,甚至还不可一世地口出狂言,但最终还是在检察官所呈现的如山铁证面前低下了头,当堂认罪。

    ③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敏锐的新闻触觉,不去挖掘有社会意义的新闻,反倒抓住明星的一点隐私就笔走龙蛇,真是可悲可叹。

    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式。

    ⑤在创作之初,他是以写言情小说而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当下却成为了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有名之士,真是云泥之别啊!

    ⑥这位先生对《论语》的解说,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赠送) 不(承受住)   徘徊(流连往复)

    B.(墙) 施(赠送)   床(敲)

    C.才(美好) 便言(善于言辞)   伶俜(孤单的样子)

    D.泰(坏运气) 公姥(告诉)   踯躅(缓慢不进)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属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与其他在轨卫星共同为地面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稳健性。

    B.飞机玻璃脱落后可能产生的减压症,即人在原有的高压条件下,被突然暴露在低压环境下,溶解在体液内的气体会突然释出,导致身体产生各种不适、运动功能障碍等,更严重者会产生气体栓塞、血管破裂,甚至威胁生命。

    C.网络语言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从网络词语到网络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较好地揭示了建立在汉语言基础上的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

    D.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无时无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同样,在小说里,无论作者是否直接交代,任何一个任务的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空间背景。

  •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 大学之道,在明德   B. 修身也,尊

    C. 上长而民兴弟   D. 圣人之所以为

  •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陟”指晋升、进用,“黜”指降职或罢免。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变化。从家庭相册到“朋友圈”中的照片瀑布流,从影院观影到手机上的视频日志,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今非昔比,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呈现形态也不断更迭。

    媒介环境变化,从一般意义上看,是一个技术演化的逻辑。正如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近代报刊,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5G通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是当今视频软件和社交应用场景的技术基础。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看,既有跳跃式迭代,如手机替代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

    根据对新媒介秉持的态度来看,乐之者心驰神往,怨之者弃如敝屣。从印刷时代到电影时代,再到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类似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两点: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都体现了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

    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就像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这打破了长期的文字传统。与阅读文字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也正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生物学的“适应”这一概念被引入西方早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被称为“社会适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产业和媒介研究的兴盛,个体对媒介生态的适应成为“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后来还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媒介素养”。

    (摘编自陈一《如墨汁滴入水中氤氲开来——谈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偏低,一大原因是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将媒介素养视为一种功能性的社会技能,其教育实践倾向于持工具主义的视角,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辩识能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此前教育体系对媒介素养的课程设计和考核不够重视,更多地满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少强调青少年媒介文化解构、媒介行动参与、媒介信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借助媒介形成主体性人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对此,我们可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国家层面,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理念引导,以国家力量的介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层面,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都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制定专门的实施配套方案和评价体系,保证落实效果。社会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利用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科普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此外,还应提倡青少年在媒介传播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地进行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在新媒介的参与中完成对新媒介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对道德的提升。

    (摘编自张力、张凌然《媒介素养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以点带面逐渐拓展,以渐进的方式推而广之,终至普及。

    B.由于新媒介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因而尽管使用者存在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但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

    C.新媒介在社会中扩散的速度,取决于众多的个体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也与接受新媒体的个体的广泛度密切相关。

    D.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经历了由文字到图像,从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到多元、非线性的传播形式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媒介不断迭代是大势所趋,那么培养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B.人类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可能存在恐惧心理,但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范畴来看,学会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得到更好发展。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纳入我国普通高中的学习课程,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这一热切需求的回应。

    D.背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在媒介的参与中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大约在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3D版“魔法报纸”,如今已演变为可用手机浏览的微信视频新闻。

    B.LED技术的研发助推“人脸识别”神器上线,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布交通违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

    C.在当今这个“融媒体”时代,技术的革新迭代,倒逼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同媒体为求生存而进行全面整合升级。

    D.某手机厂商根据不同年龄段用户群的需求,向市场投放适合不同群体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手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4】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什么准则?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和下面的漫画谈谈你的理解。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不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原因是“____________”巫医乐师工匠们相互学习,导致上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张》中,子夏强调学习方法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突出了剑门关易守难攻的非凡气象,诗人同时也提醒统治者,“________”,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阿房宫各种房屋依形而建又与中心建筑紧密相连的特点。

  • 9、⑴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维《终南山》)

    ⑵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夕阳下, 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⑸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⑹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________”;锲而不舍,就会“__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2)在《三峡》中,郦道元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描写“两岸连山”之高峻。

    (3)自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

  • 1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余意袅袅,不绝如缕。

    (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5)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_______________,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燕雁拂天河鲤沈。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

    【注】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

    2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 云虽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②,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③,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①巡、远:指。安禄山造反时,张巡与许远是守卫睢阳的主将。南霁云为张巡部将。②贼:指安禄山的叛军。③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食与乐 ________霁云坐________

    ⑶皆感激为云泣下________⑷此矢所以________

    2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血淋漓,示贺兰∕贼刃胁降巡 

    不下咽∕爱霁云之勇

    A.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不同

    3对“矢着其上砖半箭”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箭射中佛塔半块砖上,只留下了半支箭。

    B.箭射中佛塔,砖上只剩下折断的半支箭。

    C.箭射中佛塔,半支箭射进了佛塔的砖里。

    D.箭射在上半部佛塔的砖中,只见半支箭。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⑵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5本节文字通过对南霁云的           刻画,表现了他            的精神面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