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的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②南方已经春意甚浓了,但北方仍刮着风,下着雨,可谓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不过在她心里,这是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③多年来,面对名利和诱惑,著名词作家阎肃一直坚守底线,一片冰心,始终高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出一名文艺老兵高尚的人格修养。
④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⑤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有可能不名一文。
⑥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好莱坞举行,莱昂纳多凭《荒野猎人》中不瘟不火的表演成为最佳男主角得主。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志气日益微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3、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
A.八条
B.十二条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连衡:“连横”,秦国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B.汉中:位于陕西省,古称梁州、南郑、天汉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C.郡:古代的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天下后,全国设三十六郡。
D.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陌”,东西方向叫“阡”。
5、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没有错的一项
A.踯躅(zhú) 剔透(tì) 攒钱(cuán) 卷帙浩繁(zhì)
B.创伤 (chuāng) 倾圮(pǐ) 脚踝(huái) 瞠目结舌(chēng)
C.蜷缩 (juǎn) 宅邸(dǐ) 牝马(pìn) 浑身解数(jiě)
D.赝品(yàn) 砭骨(biǎn) 龌龊(chuò) 一哄而上 (hōng)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即可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可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需要创新性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一贯的追求。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抨击了秦朝当政者掠夺之众和挥霍的无度。
(2)古人常赋予植物、动物以灵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为喻,从反面阐述学习必须善于积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在择师方面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长年少的原则:“_____”, 无论年长年少,"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过秦论》用“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出陈涉起义得到了天下人的热烈响应。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谈到山中四季景色优美,其中写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琵琶女在京城时艺高貌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3)我腾跃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周《逍遥游》)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认真聆听,表现其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________”,则秦可传递万世。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B. “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C. “年愈少”句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直接写出词人历经贬谪后的旷达乐观情怀。
D. “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
E. “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
【2】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士录
宋濂
①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能以力雄人,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②一日独饮,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曰:“弼亦粗知书,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③泰定初,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既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④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⑤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两生素贱其人(____________)
(2)今日非速君饮(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不能忍君苦也( )
A.苦恼 B.困扰 C.嫌弃 D.痛苦
【3】格其事不下( )
A.破格 B.搁置 C.格外 D.排斥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
【5】第③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诚 得 如 弼 者 一 二 辈 驱 十 万 横 磨 剑 伐 之 则 东 西为 日 所 出 入 莫 非 王 土 矣。
【6】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7】有评论称本文围绕“以力雄人”来塑造邓弼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4、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李白《苏武》)
读完以上两则材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苏武精神”,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角度清晰,见解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