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条件并为中国人民指明奋斗方向的重大事件是
A.中共七大召开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2、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科学
D.抗日救亡
3、1900年,帝国主义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
A. 占领整个中国 B. 推翻清朝统治 C. 镇压义和团运动 D. 签订《辛丑条约》
4、1895年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是
A.康有为和梁启超 B.康有为和谭嗣同
C.梁启超和谭嗣同 D.康有为和康广仁
5、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分别是( )
A.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6、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重庆是在( )
A、1980年 B、1988年 C、1992年 D、2003年
7、如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主要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 | 铁路 | 公路 | 水运 | 航空 |
1978 | 81491 | 149229 | 23042 | 230.91 |
1988 | 122645 | 650473 | 35032 | 1442 |
A.科技发展改变了出行方式
B.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
D.对外开放加速航运业发展
8、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农村的某个地方传唱着这样一首打油诗:“稻谷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你认为这首打油诗创作的年代是( )
A. “大跃进”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美援朝时期 D. 三大改造时期
9、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对此,香港媒体评论道:“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C.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 将香港设为经济特区
10、与如图相关的战役有( )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
A.平型关大捷
B.孟良崮战役
C.上甘岭战役
D.百团大战
11、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爱国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2、老师出示了下面的图片,同学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了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C.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D.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北通涿郡(在今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在今江苏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工程的赞颂。它是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14、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思想巨人”的主要著作是( )
A. 《海国图志》 B. 《天演论》 C. 《猛回头》 D. 《物种起源》
15、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刊物《民报》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下面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16、对下面这组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抗美援朝,表明中国军队的强大
B.抗美援朝为中国赢得了尊严及60多年和平发展,接英灵回家彰显我国力强盛
C.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的发展历程
D.接抗美援朝英灵回家是美国对韩国施压的结果
17、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如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
观点 | 出处 |
金兆龙打响“第一枪”说 | 万耀煌先生在《辛亥首义答客问》一文中提到首先开枪的是金兆龙 |
程正瀛打响“第一枪”说 | 冯天瑜在《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一文中搜集整理了很多首义亲历者的早期文献,特别是熊秉坤本人的早期文献,以翔实的材料说明程正瀛打响“第一枪”才是真实的历史 |
熊秉坤打响“第一枪”说 | 孙中山在撰写《建国方略》时,在《有志竟成》一章中写到“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熊一枪”说得力于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如黎元洪、袁世凯、孙中山、居正等人的坚持 |
罗金玉打响“第一枪”说 |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中说“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 |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18、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9、1912年元旦,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
A. 民国十二年 B. 民国十三年 C. 民国十四年 D. 民国十五年
20、如表是某同学学习历史时整理的提纲。他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解放思想 |
1982年 | 中共十二大 | 走自己的道路 |
1987年 | 中共十三大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1992年 |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 发展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 |
1997年 | 中共十五大 | 党的指导思想 |
A.改革开放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成就
21、______年清政府废除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2、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3、根据描述,写出相关历史人物。
他在与英国人的“较量”中。既表现出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又表现出接纳新知的开明视野,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译了有(四洲志》。他是_________
(2)他是伟大的维新战士,放弃逃亡.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他临刑前的豪言壮语。他是_________
(3)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是________
(4)他被誉为“北伐名将”。他率领的独立团是北伐的先头部队,战绩辉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他是________
24、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________,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25、请写出下面图片中的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美称。
(1)图1:姓名: ;美称: 。
(2)图2:姓名: ;美称: 。
(3)图3:姓名: ;美称: 。
(4)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26、1990年,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_____,这里很快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2001年,我国成为_____的成员,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7、1895年4月_________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________》
28、______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9、_______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_______是典型代表。
30、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 ______;
31、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请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的志愿军战士——
(2)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好战士的代表一位一
(3)2013年深刻阐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33、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的国民党将领是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漫画
材料二 男女争登点将台,万千炉子一齐开,火花日夜无停息,赢得铁流滚滚来、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中国农民诗(1958年)河南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少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6日)
材料三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咱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与哪一运动有关?该运动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第一段话反映出“大跃进”运动的中心是什么?第二段的现象出现在什么运动中?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据以上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