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尔被击毙是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太平军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2、1954年,《人民日报》报道:某社116户社员中,有79户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其中有8户增加了一倍以上。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开展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人民公社好”
D.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B.孙中山当选为同盟会总理
C.孙中山领导广西起义 D.孙中山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
4、《南京条约》将中国的哪个岛屿割让给英国?
A.台湾岛 B.香港岛 C.海南岛 D.澳门岛
5、下表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其表中信息可得出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
B.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
D.列强在中国利益互补
6、“鲜血凝圈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最好去( )
A.九一八纪念馆
B.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新四军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
7、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当时紧张的革命斗争形势决定的
B. 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C. 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
D. 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
8、起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9、“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双十协定”签订
C.土地改革运动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0、(题文)民族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下列人物属于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时期的代表有
①王进喜 ②邓稼先 ③焦裕禄 ④杨利伟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1、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之一是( )
A、聂耳 B、冼星海 C、郭沫若 D、徐悲鸿
12、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园明圆进行抢劫和放火烧毁的是( )
A.八国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日俄联军
1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重庆谈判失败
B.国民党军围攻中原解放区
C.三大战役
D.国民党重点进攻
14、天津保卫战中率部抗击八国联军,腹破肠出,坚持战斗,直至牺牲的清军直隶提督是
A.邓世昌
B.洪秀全
C.聂士成
D.黄兴
15、“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材料中“它”的领导者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洪秀全
D.梁启超
16、下图是小明在嘉兴南湖拍摄的照片,与这张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最准确的是()
A. 革命圣地延安精神
B.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 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D. 抗战胜利举国欢腾
17、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他们在下面问题上的看法不一致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D.建设近代化企业
18、为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在一些政策上面也作了适当的修改,主要表现在土地政策上是( )
A.耕者有其田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19、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授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灼烧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确保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的
A.董存瑞
B.雷锋
C.邱少云
D.黄继光
20、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是( )
A.扩大
B.继续与扩大
C.继续
D.没有关系
21、_______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司令员是________
(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底,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党的好干部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3、____________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____________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4、________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________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5、______ 所率先锋第四军在北伐战争屡破强敌,第四军被称为“铁军”,他也因此被誉为北伐名将。
26、读图
(1)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①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图中①所代表的地名________。
(2)图中④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④为甘肃的________。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上图是两个历史人物合影的照片,该照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________
(4)照片中“下面人物”在周恩来等陪同下前往国民政府陪都谈判。““下面人物” 是________。
27、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8、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___,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被粉碎。
30、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地点
B、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生死攸关意义会议召开的地点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列举“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写一个
(2)小历同学认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2、某同学在学习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某一阶段历史后,总结了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结合这条线索回答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宪法保障”是指哪部法律文献?
(2)“制度建立”是指什么制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良好开端”与哪一事件相关?发生在哪一年?
(4)请你为以上探究的问题概括出一个主题。
33、从1931年到1945年,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抗战的是哪一事件?
(2)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起事件的结果如何?
(3)中国全民族开始抗战的标志事件?
(4)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哪些会战?(列出一个)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5)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发动了什么战役?
(6)请你分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一五”期间投资的重点。依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公有经济 | 非公有经济 | ||||
年份 | 国有经济 | 集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
合作经济 | 公私合营 | 1 | 1 | ||
1952 | 19.1 | 1.5 | 0.7 | 6.9 | 71.8 |
1957 | 33.2 | 56.4 | 7.6 | 0.0 | 2.8 |
1978 | 56.2 | 42.9 | 1 | 1 | 0.9 |
1997 | 41.9 | 33.9 | 1 | 1 | 24.2 |
(2)材料二“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后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政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