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语段的出处、加点字代表名著中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A.《水浒传》 武松
B.《三国演义》 孙悟空
C.《水浒传》 鲁达
D.《三国演义》 沙僧
2、下面文化文学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渔家傲·秋思》中,题目是“渔家傲”,这首词真实的反映了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的军旅生活。
B.《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为《诗经》的首篇,选自“风”。
C.古时女子满十五岁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称为及笄;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达到壮年,叫做弱冠。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例子还有用“桑梓”代指乡村,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B.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C.“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D.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如“达于汉阴”的“阴”,就是汉水的北部。
4、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 , , 。
①百般不能排解情思,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相思亦有画意: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④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①③④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③②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__________)
(2)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__)
(3)名之者谁(__________)
(4)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7、根据下面的情境,替小刚和小虎完成对话(每句不少于15个字)
小刚:好消息!好消息!
小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听说学校要开运动会了。
小虎:太好了,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你爆发力强,擅于短跑,这回可得好好露一手。
小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我们发挥各自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虎: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②山随平野尽,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大漠孤烟直,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⑥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地的歌谣
侯发山
①黄亮懂事后,才知道爷爷名字的由来。爷爷对黄亮说:“那时咱家没地,你曾爷爷一直在地主家扛长工,种地。我出生后,他希望咱黄家能有自己的地,这才给我起名土地。”
②爷爷虽是一个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有“诗人”的天赋,口头歌谣作得像模像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土地承包到户,黄家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按人口分,全家五口人,二亩三分地。爷爷的“新作”来了:“不打铃,不敲钟,一路小跑去上工,责任田里显威风。”
③这时候,曾爷爷已经去世多年,爷爷才40出头,正值壮年,像牛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天不亮就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不愿意回家。庄稼地嘛,只要你想干,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种地前需要平整土地,挑粪,若是家里没有牲口耕耙,就得人力翻地,然后用耙子把土坷垃蹚平,种子播下,等苗出来,除草,浇水,撒肥,打药……到了收获季节,更忙。“紧种庄稼,消停买卖”是爷爷的口头禅。特别是收麦时节,更不能耽误,“麦熟一晌,蚕老一霎”,若不及时抢收,麦穗就要炸裂了。割麦天正是五黄六月,天热,还要趁晚上收割。麦子收割下来,需要挑到麦场,趁着晴好天气,一边晾晒,一边打场——即用牲口拉上石磙碾麦子,再经过翻场、起场、扬场等工序,才能做到颗粒归仓。整个儿下来,人累得脱层皮。
④爷爷曾作过一首打油诗:“五月麦梢黄,虎口抢粮忙。大人前头拱,少儿紧赶趟。烈日烤脊背,汗水湿衣裳。手上磨水泡,脚踝满是伤。口渴嗓冒烟,腰酸脸发烫。饥肠辘辘叫,身疲麦铺躺……”
⑤“爷爷,真辛苦啊。”黄亮那时只有四五岁,若不是爷爷帮助回忆,好多事都记不起来了。
⑥“不辛苦,口嚼黄连唱山歌——苦中作乐。为啥?收获的粮食都是自个儿的啊。住着新瓦房,麦囤顶着粱,全年吃白面,感谢党中央。”
⑦黄亮考上大学后,爸爸进城打工,爷爷不愿进城,他舍不下家里那二亩三分地。为此,爷爷没少埋怨,但埋怨改变不了现实,再说,村里跟他一样大的青壮劳力都进城了。
⑧让爷爷欣慰的是,黄亮大学读的是农业。让他不明白的是,黄亮毕业后回村了。
⑨黄亮笑嘻嘻地说:“爷爷,您不就是在村里待了一辈子,我就不能回来?”
⑩“你回来弄啥呢?一肚子学问,难道回来种地?”爷爷叹口气,心里既高兴又担忧。当下好多人都不种地了,土地荒芜了不少。荒草成片,有的疯长一人多高,如果哪群迷失方向的大象走进去,一时都难以发现。他上了年纪,收拾自己那点土地都有点力不从心了,幸亏有了旋耕耙、脱粒机,他省了很多力。他想种那些荒芜的地,也是有心无力。
⑪“爷爷,您若是算卦,这一卦可值钱了,我就是回来种地的!”
⑫“啊?咱家那点地能养活——”爷爷惊得胡子一抖一抖的,后半截话没说出口。过去指地吃喝,现在要买房、买车,还有天价彩礼,指望那点儿地?他爸都知道进城赚钱,难道他跟钱有仇?
⑬“爷爷,那点地当然不够塞牙缝。我已经同村主任和其他村民商量好了,村里的一千亩地我一个人承包。”
⑭“你,你不是说胡话吧?”爷爷瞅着黄亮,像看外星人似的。
⑮黄亮笑了,说:“爷爷,我跟您说的是正经事,没开玩笑。”
⑯“我,我都八九十了,可没有力气帮你了。你爸就是回来,恐怕也不行,一千亩,乖乖,比过去大地主种的都多,那得雇多少长工啊!”爷爷摇了摇头。
⑰“爷爷,咱骑驴看唱本,往后瞧好了。”
⑱没等黄亮把手续办妥,爷爷病倒了,这才进城养病。好在有父亲照料,黄亮才一门心思地经营流转来的土地。
⑲等到第二年小麦开镰的时候,爷爷的病才养好。
⑳爷爷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跟随黄亮来到了田间地头。忽然,爷爷,揉着自己的眼睛,大声嚷嚷道:“亮亮,我还得进城,我的眼睛坏了。”
㉑黄亮吓了一跳,说:“爷爷,您的眼睛怎么啦?”
㉒“我看不到车里的人!”爷爷一边揉着眼一边着急地说。
㉓“爷爷,这些收割机的驾驶室就没人,无人驾驶,北斗卫星给指挥着呢。”
㉔“啥?无人驾驶?”
㉕“在手机上就能操作,每小时收割三四十亩。”
㉖爷爷长舒了一口气,吟诵道:“抚今忆往年,麦收两重天。晨见麦子熟,午间粮满仓。机器代人力,轻松无累慌……紧跟党步伐,初心永不忘。与时要俱进,正道是沧桑。祖国无限好,奋斗幸福长。”
㉗看到爷爷脸上荡漾着的笑容,黄亮也舒心地笑了。
(原载《金山》2022年第12期)
【1】请根据选文第⑦-㉗段中爷爷的情感变化,概括引起爷爷情感变化的具体事件。
【2】参考下表,分析这篇小说设置悬念所运用的方法及其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 | 定义 |
倒叙法 |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
疑问法 |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
【3】读完本文后,小新同学对文中的有些段落产生了疑惑,请根据文本内容帮他解惑。
小说第③段写爷爷劳作的情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⑲段仅用“等到第二年小麦开镰的时候”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
我认为:______ |
【4】结合文意,请简析“黄土地的歌谣”中“歌谣”的含义。
【5】如果要把这篇小说拍摄为话剧,你认为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作为这部话剧的宣传主题词?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A.挚爱亲情,奋斗传承 B.科技助农,乡村振兴
10、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梦想变奏曲
痴人说梦
清末作家旅生的《痴人说梦记》中有段话:““归海岛小庆团圆,梦中华大开世界”:“我做的梦,实在离奇……最奇的是铁路造得那般的快,据人说中国十八省统通把铁路造成了,各处可以去得了。……不知道本国如今大好了,各处设了专门学堂,造就出无数人才,轮船驾驶、铁路工程,都是中国人管理。”
筑梦巨变
70年,中国巨变,梦想照进现实。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到“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更好更公平始终是坚持不懈的追求;步入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真真切切地变为现实。
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历史跨越,今天,中国交通交出了靓丽的答卷;今天,从大漠边陲到东海之滨,东西、南北纵横各5000多公里的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了能“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还有中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三,接近排名第二的俄罗斯;是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量、发明专利中请量、授权量居世界第一;科技强国世界排名已升到第六。
可以自豪地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追梦强音
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
(摘自人民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凳”》2019.9.30)
福建说:要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闽台盛建﹣﹣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装少女素质”;努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如图是以“高素质高颜值新福建”命名的国庆福建彩车。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B.袁隆平梦想充满了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C.现在中国军事的整体实力正接近排名第二的俄罗斯。
D.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
(2)结合(筑梦巨变)用自己的话说说(痴人说梦)中哪些痴梦变成了现实?
(3)依据福建国庆彩车图,说出构图元素所代表的三个美好愿望。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等待一双脚为我停留
又看到他了。他在拉小提琴。
出悉尼中央火车站,走50米,向右看,一座年龄至少已近百岁的铁路桥跃入眼帘。他就在这铁路桥的桥洞里用小提琴制造音乐。火车在头顶轰隆隆跑过去,他不管不顾,兀自沉浸在手指和琴弦酝酿出来的精美旋律里。
以往,每次听到他的琴声,我都想止步,竖起耳朵,仔仔细细把所有旋律全捕捉住。只可惜,每次都有事在身,我无奈地瞟他一眼,匆匆从他跟前晃过去——其实,每一次促使我无法停下脚步的“事”并非十万火急。可那些琐碎的甚至无关紧要的事却总压在我的心头,千呼万唤,逼迫我马不停蹄地奔向前方。今天,我不急。
我走近他,先端详他的脸,再端详他的手指和小提琴。然后,我坐下,靠着桥洞洞壁,专心致志地聆听琴声。头顶上,火车撞击轨道的声音渐渐依稀,我的耳廓里荡漾的全是琴声。坦白说,我根本不知道他正努力演奏的是何乐曲,我只是喜欢这欢快的节奏。我能感觉到四周的空气里,流淌着轻灵曼妙的乐曲。无端地,我想起春天的脚步声;想起童年在中国老家,乡下,春天到了,绿草茵茵,我和其他几个顽童在裤裆底下夹一根棍子当尾巴拖在地上呐喊着“骑马啦骑马啦”,一同呼啸着从山冈往山下冲……
一曲终了,换一支。我依旧不知曲目,只意识到琴声柔和多了。我闭上眼睛——云游,回到了中国。杏花,春雨,江南,淡淡的喜悦。好像有风过来了,一地的落英缤纷。美哉。
琴声渐渐远去,我睁眼,他在看着我笑。我有些许慌乱,突然想起什么,赶紧摸自己的口袋,掏出一张10元的澳币,还有零零碎碎的硬币。此时,我才发现,他的跟前,没一顶破旧的帽子,没张嘴的琴盒,连摊在地上的一张报纸也没有。他看着我,摇头,他已在演奏一支新曲子了,他没别的表示。拉完,他从肩头取下小提琴,解释:“对不起,我不能停下,我不能说话,我不能漏掉哪怕一个音符。”他又一次看我手上的钱,微笑着说,“我不是卖艺的。”
他怕有50岁了吧,清癯但富有光泽的脸颊,灰白色的络腮胡修剪得很齐整,脑门光敞明亮,后脑的头发却很厚,厚厚的头发微微朝上卷曲。我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戴着一枚蓝宝石戒指,我猜,这枚个头绝不小气的蓝宝石肯定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他身上穿着的短装夹克我叫不出名字,但显然不是廉价的地摊货色……他果真不像落魄街头的卖艺者,倒像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表演的小提琴家。
“你喜欢吗?”他问我。我知道他问的是琴声。我点头,使劲点头,再伸出双手,将两个大拇指一齐竖起来。他笑了,笑得挺灿烂。笑完,他将琴再次放在宽阔的左肩上,继续演奏……
他不再直通通地面对着桥洞里的人行道,而是侧转身,正对着我,欢快的琴声全朝我流泻。似乎,他是在为我这唯一的听众尽情演出。几只斑鸠走过来,在我们的脚边寻寻觅觅,就地胡乱啄几下,走了。几片法国梧桐树叶,借风的一臂之力,不知从哪闯进桥洞来,停在我们身旁。余下,南来的人,北往的客,匆匆复匆匆,没有脚步在我们眼前暂停。
将近下午3点半时,我忽然惊醒,有一趟快速地铁从中央火车站直达布莱克镇,我得走了。又一曲终了,我说对不起我得告辞了,我说非常谢谢。我没料到他卸下琴,朝我弯腰,他的右手搁在胸前,深深地鞠躬鞠躬鞠躬,一共三次——像谢幕。尔后,他开始收拾他的琴,他竟真的“谢幕”了。他握紧我的手,说:“非常感谢,今天我很开心,很开心。”仿佛,今天有我这位忠实的听众,他由此而感到无上喜悦。他又告诉我,每个周末,他不上班,都会在这里拉琴。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笑吟吟地往我手上塞了一张碟。那是他自己录制的小提琴曲。
他向南,走了,背着他的琴。我向西,去赶赴回家的地铁。余音袅袅的小提琴曲,仿佛还停留在我的耳畔。我的手上,紧紧捏着他的赠品。“真正从心底流出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寻找聆听的耳朵;真正用心创造的艺术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赢取名利,而是为了寻觅知音。”这话,我没说出口,我在心里悄悄说了两次。
【1】文章三次写到“他”的“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每次“他”“笑”的原因。
【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分别加以赏析。
(1)只可惜,每次我都有事在身,心有余力不足,我无奈地瞟他一眼,匆匆从他跟前晃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没料到他卸下琴,朝我弯腰,他的右手搁在胸前,深深地鞠躬鞠躬鞠躬,一共三次——像谢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等待一双脚为我停留”有什么含义?里面的“我”指的是谁?
【4】文章结尾说“真正从心底流出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寻找聆听的耳朵;真正用心创造的艺术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赢取名利,而是为了寻觅知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
12、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
(课文片段在线)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