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列联表:
| 合计 | ||
21 | 63 | ||
22 | 35 | 57 | |
合计 | 56 | 120 |
则表中的值分别为( )
A. 84,60 B. 42,64 C. 42, 74 D. 74, 42
2、命题则
为( )
A.
B.
C.
D.
3、已知函数,且
,则当
时,
的最大值为( )
A.
B.1
C.
D.2
4、从装有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3个白球和m个黑球的布袋中随机摸取一球,有放回地摸取5次,设摸得的白球数为X,已知,则
( )
A.
B.
C.
D.
5、直线的倾斜角为( )
A.
B.
C.
D.
6、设函数,对于任意负数
,都
.已知函数
的图象关于
对称,若
,则
的解集为( )
A.
B.
C.
D.
7、下列有4个命题:(1)第二象限角大于第一象限角;(2)不相等的角终边可以相同;(3)若是第二象限角,
一定是第四象限角;(4)终边在
轴正半轴上的角是零角;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A.(1)(2) B.(3)(4) C.(2) D.(1)(2)(3)(4)
8、已知在区间I上是严格增函数,且
,则
是
(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9、设向量,
,若
,则k=( )
A.
B.
C.1
D.-1
10、下列各角中与角终边相同的角是( )
A.-300°
B.-60°
C.600°
D.1 380°
11、若,则( )
A.
B.
C.
D.
12、函数的部分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13、设,
,
,则
,
,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14、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表1记录了《百家姓》开头的大姓氏:
赵 | 钱 | 孙 | 李 | 周 | 吴 | 郑 | 王 | 冯 | 陈 | 褚 | 卫 |
蒋 | 沈 | 韩 | 杨 | 朱 | 秦 | 尤 | 许 | 何 | 吕 | 施 | 张 |
表2记录了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前
大姓氏:
|
|
|
|
|
|
|
|
|
|
从《百家姓》开头的大姓氏中随机选取
个姓氏,则这
个姓氏至少有
个是
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前
大姓氏的概率为( )
A.
B.
C.
D.
15、过点作直线l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 )
A.1条
B.2条
C.3条
D.无数条
16、已知的内角
的对边分别为
.若
,则
等于( )
A. B.4 C.
D.3
17、设圆,圆
,则圆
,
的公切线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18、已知直线与
平行,则
的值是( )
A.
B.或
C.
D.或
19、已知四面体的每个顶点都在球
的球面上,
平面
,
,
是正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则球
的体积为( )
A.
B.
C.
D.
20、在四棱锥中,平面
平面
,底面
为梯形,
,
.
①平面
;
②平面
;
③是棱
的中点,棱
上存在一点
,使
.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1、已知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则
_______.
22、如图,菱形架ABCD是一种作图工具,由四根长度均为4的直杆用铰链首尾连接而成.已知A,C可在带滑槽的直杆上滑动;另一根带滑槽的直杆DH长度为4,且一端记为H,另一端用铰链连接在D处,上述两根带滑槽直杆的交点P处有一栓子(可在带滑槽的直杆上滑动).若将H,B固定在桌面上,且两点之间距离为2,转动杆HD,则点P到点B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23、如图,正三角形内有一点
,
,
,连接
并延长交
于
,则
___________.
24、已知椭圆,椭圆上动点
到左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25、已知函数的图像在点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3,则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26、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正视图为等腰三角形,俯视图为等腰梯形,则该几何体外接球的表面积是______.
27、设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求函数在区间
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并求出取最值时
的值.
28、已知f(x)在定义域(0,+∞)上是减函数,已知,且对于任意的
,都有
成立.
(1)求、
的值;
(2)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9、已知函数最小值为1.
(1)求常数a的值及的单调递减区间;
(2)求使成立的x的取值集合.
30、已知椭圆和双曲线
,点
,
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
在双曲线
上,直线
与椭圆
交于点
(不与点
,
重合),设直线
,
,
,
的斜率分别为
,
,
,
.
(1)求证:;
(2)求证:的值为定值.
31、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
的参数方程为
,(
是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以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的极坐标方程为
.
(1)求的普通方程和
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交于
两点,
点坐标为
,求
的值.
32、已知数列中,满足
.
(1)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
(2)求数列的前
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