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在古代,月亮的美称与雅号还有嫦娥、素娥、玉蟾、玉盘等。
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后人常用“加冠”表示年已二十。与之类似,“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一词指少女十三四岁。
C.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句赞颂的是梅的高洁坚贞,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D. “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北面”。
2、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当春日来临,软软的风把云片吹成雨丝,落在树枝上,让新绿的叶子长出来。
②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个季节。
③新春的气象,新春的风光,给人带来了多少新鲜的希望。
④俄国著名作家冈蔡洛夫说过:“冬天是一位冷静的、难以亲近的美人,它的严寒,历来折磨人。
⑤正唯如此,当新春即将来临时,世上的人,又总是怀着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来。
⑥随即而来的阳光照耀大地,一时柔条垂散,翠蔓伸延,处处鸟语花香,多么引人入胜
A. ②④⑤①⑥③ B. ④②①⑥③⑤
C. ②④①⑥③⑤ D. ④②⑤①⑥③
3、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醋栗/米粟 恐吓/惊吓
B.无赖/懒惰 畜生/畜牧
C.蜥蜴/清晰 呵责/契诃夫
D.伶俐/可怜 赫留金/姓郝
4、下面关于《骆驼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品围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②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予·贵义》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
(3)是贵义于其身也(____________) (4)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事莫贵于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4】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6、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7、名著及语文实践活动。
(1)【试猜人名】《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到梁山一百单八将凑齐的时候,排好坐次,皆大欢喜,举行盛大宴会。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A便圆睁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在宋江批评武松的时候,B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僧道袍)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寻找生活门路)罢。”
请写出A、B两处人物名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畅谈感悟】《水浒传》中宋江接受招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情节】名著《西游记》中天庭也有两次招安孙悟空,请简述这两次招安的起因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文转换】阅读右图漫画,用两句话阐述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4)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苏轼的《定风坡》一词默写完整。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_。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
9、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10、阅读《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完成下列小题。
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
柳栋
①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家族那几本厚厚的《柳氏家谱》再未面世。目前尚存的明清官帽盒、朝服箱、官印包袱皮等,表明了家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如此之家族,家风是少不了的。这不好直接强调,但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所折射出的无形家风,带给我们的则是有形的力量,使我有了走好人生之路的通行证。
②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从我四五岁记事起,清晨,经常是在母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在《朱子家训》的教训中起床,打扫卫生,而后开始日课,描红、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吃饭时的耳音;“积财千万,不如薄伎(伎:技巧,才能)在身。伎之易习而贵者,无过读书也……”(出自《颜氏家训·勉学》),这是背诗和古文的印记……“修身齐家,为学治世”,“眼别小,什么都想沾点。”……母亲苦口婆心、随时随地的“唠叨”,在我耳朵中磨出了中国传统典故、做人做事的底子……这种带有私塾式的启蒙,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③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挤钱订阅《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使思想不致落伍。直到今天看报仍然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让我从小在眼界、思维上要比同龄人稍广一些。
④大家出身的父母,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时事变迁,为了撑起家族的门面,他们学食学缝,日浆夜缝,艰辛备至,吃尽了人间的甘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患病的缘故,父亲被迫从宁夏辞职回家,打工时木头砸到头顶,差点命归黄泉;母亲把好吃的给了婆婆、丈夫、孩子和亲戚,自己则残汤剩饭充饥。父母深知人生道路的不易,便颇具苦心地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甘甜与疾苦。吃东西,细的、粗的、肉的、素的,想法调剂搭配。那时候,白面是限供的,母亲蒸馍馍时就在玉米面上加点盐、辣椒面,外包一层白面,美其名曰“马蹄子”,以便看到就有食欲。可我还是嫌不好而多次拒吃,不管我怎么哭闹耍赖,也打动不了母亲“后妈一般”的心,实在饿得不行了还得自己去吃。后来,当我看到困难时期,李讷在毛泽东面前狼吞虎咽地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而主席在一边装作看报纸也不给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我顿然想到了母亲所为。之后的岁月,无论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天山雄狮”戍边,还是后来调到大军区工作,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从容面对。当我稚嫩的肩膀不再畏惧艰难困苦时,才真正体会到慈母严父的一片苦心。
⑤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先人后己。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条件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和孤寡老人。有点好吃的,匀出一点,带着我送给孤寡老人;院子里的苹果熟了,送给周围邻居分享;天冷了,母亲拆几十双劳保线手套,织成毛衣送给老人;谁家有重活了,父母就让我们主动去帮着干……这样帮助人的事情做了多少,从来没有专门记过,也记不清了。我们家与别人家、我与小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问题了,哪怕我们没错,父母也总是说我们的不是,极少说对方的不好。这让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宽厚待人。
⑥张大千与我们家素有旧交。说真的,我唯一的记忆是家里曾有张大千的照片、字画。父亲对学书画的我仅提到过张大千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长袍,拄着手杖,飘飘欲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家族曾经资助张大千先生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且大千先生和其儿子是我家的常客,家境殷实的父亲经常请其儿子下馆子改善生活。知道这些已是父母辞世后,其他老人所讲。知道父亲是个处级领导、有车,那更是在他去世12年之后,我偶然遇到从未谋面的老司机说起,且每次都是把车停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拐弯处,从不在我家大门口上下车。当年父亲不想让我有优越感。
⑦“靠天天太远,靠人人会走,靠墙墙要倒,谁都靠不住,靠自己最管用。”这是父母教诲我要自立自强的口头禅。家族、父母融化在严爱之中的家风,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约束作用,浸透在我的骨子,融入到我的血脉,影响着我一生立身做人的基础和信条,熏陶着我努力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知书达理、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⑧家风,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说“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读完②—⑥段后我们发现,父母唠叨家训、①____、②_____、帮助他人、不让我知道家里条件优越,正是用言行给我上着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家风“德育课”。(每空不超过8个字)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④段加入画线句的内容。
【3】简洁而深奥的语句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结尾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语句。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11、器成还须久为功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其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②2018年9月,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③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人们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能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但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的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⑨ 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的“海市蜃楼”一词足以表明作者对人才的“速成”是完全否定的。
B.第④段加点的词“窠臼”本来的意思是指现成的格式,这里指急于求成的潮流。
C.第⑥段划线句中的“与其……不如……”表示作者对后者的选择与肯定。
D.第⑦段连续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深入论证了大师的“功”都不是速成的。
【2】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 ,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人总是跟着前人,亦步亦趋;有人大胆尝试,改变思维。结果也就不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