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哲想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报告,除了《史记》,他在图书馆中还看到下列图书:
甲:《左传》
乙:《汉书》
丙:《战国策》
丁:《三国演义》
戌:《世说新语》
己:《资治通鉴》
庚:《吕氏春秋》
辛:《通鉴纪事本末》
其中能找到最多相关资料的是( )
A.甲丙戊 B.甲己庚 C.乙丁辛 D.乙己辛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令人振奋,其实这与她和她的科研组多年来 、忘我工作密不可分。
②既然简·奥斯丁如此 地经营了她的语言,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研究她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时就不应忽视它。
③这些品牌为了让消费者认可它们,可谓是 ,弄出许多花样造势宣传,就是要人们相信,购买喜爱的品牌非常值得。
A. 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苦心孤诣
B. 煞费苦心 苦心孤诣 殚精竭虑
C. 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煞费苦心
D. 煞费苦心 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3、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今日叨扰老师太久,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B.家父大人是否安康?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C.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澎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5、在《论语·宪问》里,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中“衽”的意思是( )
A.压襟 B.袖口 C.衣襟 D.腰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中。大众审美文化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审美属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两重性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及对现代性的升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缺憾;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缺憾。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尤其须克服会产生的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现代性使主体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是对现代性的肯定与传承。
B.大众审美文化是现代性的战利品,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感性现代性的弊端。
C.体现在高雅审美文化中的审美现代性有反思批判力,会让人保持精神自由。
D.精英审美文化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也有助于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缺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通过分析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特点与功能。
B.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审美现代性的形式特点,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话题,再纵向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D.尾段从相容性和互补性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大众、精英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的超越品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中,因此审美现代性具有了反省批判性。
B.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此对抗流俗平庸的生活。
C.精英审美文化有局限性,远离普通公众日常社会生活,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
D.既要理解艺术电影中的反思,也不必歧视抖音短视频,他们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宁愿突然死去或漂泊异乡也决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坚定节操。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唱出了诗人在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估计自己,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其中表现“声乐与市井言语”相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写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了我们面对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应持有的态度。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婚后女子多年生活贫困,最终女子清醒地认识到男子已违背了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婚姻愿景。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不能草率北伐抗金,否则最终可能会像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最后却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驾一条小舟、用葫芦做成的酒杯而相互敬酒的情景,感叹自身的渺小。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修辞描写宫中音乐表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儿子却是“____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醒统治者北伐当有万全准备,否则会像刘义隆一样,最后只能 “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国事的艰难和自己身世的坎坷。
(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的怅惘之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一句借月倒映水中之景色做进一步的烘染,抒发离别之情;曲终“____________”借月色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2)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皎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比喻突出小溪曲折隐现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瑜往省之 省:探视
B.欲假涂东归 涂:通“途”,道、路。
C.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次:次序
D.北方可图也 图:谋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时刘备为曹公所破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乞与奋威俱进取蜀 失其所与,不知
C.瑜乃诣京见权曰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祖父即父之伯叔,又叫“伯祖父”“叔祖父”。
B.郎,对年轻男子的称呼,也就是现在帅哥的意思,按照当时品评人物的标准,不单单要长得好看,还要有品格、有修养才行。同样被称作“郎”的还有孙策。
C.公,是君主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号,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薨,我国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在唐代,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到庶人则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英勇善战,助孙策占领横江、当利,破笮融、薛礼,击败刘繇后被孙权封为建威中郎将。
B.周瑜慧眼识主,袁术想任用他做将领,他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请求出任居巢长,借路返回江东,找寻孙策。
C.周瑜善用计策,在赤壁大战中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后又请求孙权用美人古玩等物来麻痹刘备,将关羽、张飞分开。
D.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当时有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2)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荀子《修身》)
材料二:
专己(固执己见)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后汉书》)
材料三:
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