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期末林芝五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对这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人物形象是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作者吴敬梓。

    B.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是想告诉大家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费油。

    C.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表示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

    D.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是一处细节描写,也是一处动作描写,写出了他爱财如命的丑态。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委拖 锻炼 心惊胆战

    B.拇指 奔弛 摩拳擦掌

    C.慈祥 骏马 出谋划策

  • 3、下列名言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像这样一位海纳百川的君子,又怎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呢?

    A.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5、多音字组词

    sāi ______ sài ______________  _____gěi_____

  • 6、看拼音,写词语。

      jì   cáo  cāo

    ________   ________

    chéng  xiàng   zhī  yuán

    ________   ________

  • 7、比一比,组词语。

    ( )( )   ( )( )

    ( )( )   ( )( )

  •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远——( )          宽——( )            寒冷——( )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再见了,亲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 慈祥)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 胜利)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雪中送炭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划线句子中用“○”圈出反映大娘爱志愿军伤员胜过爱小孙孙的词语。

    4语段追忆了朝鲜大娘的三件事:

    (1)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这段话分为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

    6这段话叙述了志愿军战士与 告别时的情景,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句:

    (1)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给片断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2)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3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并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的句子用了_______手法。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文片段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找出选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画上“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指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的心情和做出的决定,歌颂了______________

    4“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通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cún chún)   气(gú gǔ)   性(bīn  bǐng

    2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梅花有什么样的秉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____”。

    5“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句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_______的特点,借以歌颂中华民族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6梅花与_____________并称为“岁寒三友”。你能写出一首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 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溪水与石头》片段

      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

      溪水唱着歌,由远而近。

      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

      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宁可粉身碎骨!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犹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

      不知过了多久 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  高傲的身躯变小了  溪水依然唱着歌儿 淙淙地流着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填入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A.,,。,……B.,。,,……C.,;,。。D.,,;,。

    2、写出文中表明溪水决不绕道的坚定态度的3个词语。

    3、石头阻挡溪水,最后的结果是(              )。(答案不超过13个字)

    4、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

    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 14、阅读小说

    跳水(节选)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放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4自然段对猴子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外阅读。

    ①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一座十分美丽的水上城市。

    威尼斯的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7.6万平方千米,却由118个小岛组成,并由约170条水道和400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代车,故有水都之称。河、桥、船构成了威尼斯的三大特色。

    威尼斯全市的河道弯弯曲曲,宽窄不一。运河最宽处,约有100米;而最窄的河道,两岸居民可以开窗握手。

    威尼斯的桥梁各具风姿,格调极其不同。其中,有建于1592年的大理石独拱桥——理阿托大桥。该桥建在大运河上,桥上还开了许多店铺。文艺复兴时期修建的叹息桥别具特色,全桥由屋覆盖。而在涨潮时,水涌入圣马可广场,这时,广场上会出现许多临时的木板桥。

    ⑤威尼斯的船,是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这里的船各式各样:集体乘坐的,个人使用的,出租的,应有尽有。

    1威尼斯的三大特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去掉好不好?写出你的看法。

    (1)威尼斯的船,是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河最宽处,有100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尼斯的桥的特点是____________。介绍其特点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在短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说明威尼斯的河道宽窄不一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我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把鞋子甩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使劲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扬扬地溜下树来。便是被家里人知道了,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我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1画“   ”的句子在文中起的________作用。文中从三个方面证明这句话,照样子,概括出来,填在横线上。

    ①挑高树爬②________

    2画“﹏﹏﹏”的句子中,“嘴里哇哇地哭”是因为________;“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是因为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   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zhuǎn zhuàn)。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虽然   不是)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贯 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

    2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

    (1)毛毛虫、比塞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肯·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哪两个方面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甲]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乙]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____________________”。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洞天水帘洞 B.水帘洞洞天

    2把下列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瞑目   石碑

    所在   闭上眼睛

    石碣   地方

    3选一选,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甲]句_____   [乙]句_____

    4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石猴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这段文字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选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请你任选一句分析这样说明的好处。_________

    【2】①概括松鼠搭窝的过程:搬木片→错杂放置→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出了松鼠的________

    ②用加点词语写一写做某事或某种手工的过程:________

    【3】下面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搭窝的描写,对比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A.《中国大百科全书》所给资料语言简洁,严谨,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窝的大小

    B.《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语言简洁,平实,但描述缺少条理性;课文的语言活泼,有趣,但不够准确

    C.课文对搭窝的过程描述得细致生动,富有趣味,表现出了松鼠的聪明能干。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

    (1)蒲公英轻盈地飞了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

    (3)这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21、按要求写句子。

    1)王宁说:我要像李永红那样关心集体。(改为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要见我这样一个小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漓江的水很绿。 (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潭水很深,没有汪沦对我的情谊深。(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空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南方赶来的美丽的小燕子加入了春天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柳开出小花。 (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缩写句子。

    (1)红军的主力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2)那小巧的扁桃状胸针上烫着金光闪闪的字。

    (3)全场观众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呼喊

    (4)扬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作文

    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你经历了许多事,或高兴,或得意,或伤心,或遗憾;也遇到了许多人,他们或亲切,或严厉,或熟悉,或陌生……正是这些人、这些事构成你多彩的生活,让你渐渐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了哪些进步?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我不再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不再懒惰、不再伤心、不再娇气、不再自卑等)

    (2)内容要真实、具体。        3、字数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