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人句中横线上的内容,前后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可以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以沟通彼此之间的心灵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2、对“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时间太长了” 是因为每一秒钟都决定着孩子的生死。
B.这是对人们此时焦急心情的体现,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
C.这句话说明大家此时虽然很焦急,但是缺乏耐心。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倭(wō)瓜 踌躇(chú) 揪(qiū)住 揩(kǎi)油
B.龇(zī)牙 窈窕(tiǎo) 踉跄(qiàng) 桅(wéi)杆
C.霹(pī)雳 徘徊(huí) 弓弩(nú) 玷(diàn)污
D.旖旎(ní) 蚌(bàng)壳 哗(huā)笑 祸(huò)患
4、背诵经典,传承文明。
(1)白发渔樵江渚上,_______________。《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敌军围困万千重,_______________。《西江月·井冈山》
(3)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乡村四月》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____。《中庸》
(5)_______________,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中庸》
(6)_______________,不预则废。《中庸》
(7)博学之,审问之,_______________,明辨之,_______________。《中庸》
5、在括号里填上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外国朋友痴迷中国文化,我对他们国家的芭蕾舞也非常(______)。
(2)小兰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递给柯南一个(______)的微型相机。
(3)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shuāi jiāo hóu long qī zhà zhí zi nán kān
( ) ( ) ( ) ( ) ( )
bāo fu bān shǒu shén shèng zhā ěr náo sāi
( ) ( ) ( ) ( )
7、根据拼音写词语。
shān gāng jī kě ǎn men xiōng táng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bǎng yàng bàn jié xià zhuì shēn sh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8、比一比,组成词语。
塞( ) 笠( ) 蓑( ) 鹭( )
赛( ) 立( ) 衰( ) 路( )
9、最优秀的人是谁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绝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的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 不过 你找来的那些人 其实还不如你 ”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找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的这个世界。
【1】“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中第一个“蜡”比喻( );第二个“蜡”比喻( )。与句子相对应的词语是( )。
【2】从“很温顺很尊重”“言辞恳切”“语气沉重”这些描绘中,我体会到这个助手是个( )的人。
【3】“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此时苏格拉底心里的感受是( )
A.对助手满意。
B.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
C.希望助手尽快找遍全国,找遍五湖四海。
【4】给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5】助手努力寻找最优秀的人,结果最优秀的人却是他自己。聆听了苏格拉底临终前的一番话,助手一定如梦初醒,后悔莫及。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请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题目。
【2】用“﹏﹏”在文中画出一个排比句。
【3】给文中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与第一自然段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
【5】“我”为什么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绿色之都莫斯科
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较好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绿色之都”,平均每人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有11个自然森林、98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还有700多座街心花园,占地约1256公顷,加上湛蓝的莫斯科河、上千座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古迹及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 )的现代建筑,使它对游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它建立在七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 装扮)多样的建筑。入夜,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座全世界都知道,非常著名( )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挺立 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
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就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色和红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起莫斯科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生态环境的(改造 改善),美化了市容,(调动 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之都。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从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错落有致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莫斯科被称为“______________”,平均每人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
(2)莫斯科以前被称为“沙漠城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较好的城市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画“√”,不是的画“×”。
(1)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 (__________)
(2)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__________)
(3)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__________)
【6】莫斯科是怎样摘掉“沙漠城市”的帽子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12、阅读理解。
汉字,最美的文字
红山飞雪
①走进书法展览大厅,流连于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前,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花圃中。看那一幅幅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如同朵朵盛开的奇葩,摇曳生姿,争奇斗艳。行草篆隶楷,犹如夜幕上的星辰,熠熠生辉。驻足在巨幅作品前,凝神屏息,细细品味,你会觉得作品中那一个个汉字在飞扬,在律动,在含情,在妩媚。各呈妖娆,各具情态。
②这就是我眼中的汉字,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③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像一条滚滚的长河,在人类历史的河床上奔流不息。从最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行书楷书;从原始的记录工具的今天的书法艺术,伴随着我们的先人一路从北京的山顶洞中走向平原,河畔,走向高雅的艺术殿堂。汉字在不断进化,嬗变,趋于完美。文人墨客借助于它寄情山水,吟风弄月;才子佳人借助于它把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向千里之外,写入那个人的心头。而那些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们,更是将那一个个方正的汉字挥洒的墨香淋漓,满纸龙蛇舞。
④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如此含情脉脉,千娇百媚呢?你看那一个个篆字不就是一幅幅绝美而神秘的图画吗?将篆书“鱼”字放在你的眼前,是不是觉得它在畅游,自由而活泼。那“井”字,“车”字无不表情达意,如书如画。汉字的形态美是无与伦比的,汉字的情态美更是举世无双。“妙”字由“女”“少”组合而成;由“女”“少”意会而成的“妙”字,其情态之美真是妙不可言。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歪”,“尘”,“鲜”等。真可谓观其字而会其意,读其句而达其情。
⑤世界上又有哪一种文字可以和汉字媲美呢?西方文字那简单的线条无论如何也结构不出任何可以言美的图画,更无法上升为艺术。我们的邻国不甘心口说东洋话却书写我中华的汉字,于是,对汉字进行拆减和变异,原本栩栩如生的汉字被肢解的支离破碎丑陋不堪,就像一个个脸上涂抹一层厚厚粉脂的艺伎,无任何美感可言。所以,在日本,那些推崇真正艺术的书法家们,他们的书法作品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华汉字,从这些充盈着无穷魅力的真正汉字中,他们才会领略到书法的精粹和艺术的纯粹,才会欣赏到文字的美感和创作的乐趣。这样的书法才会生机勃勃,令人沉醉。
⑥经历代书法家们潜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汉字已演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不断演变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创新的汉字,都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明的天幕中。不必说篆书的图案美,也不必说金文的娟秀和华贵,那隶书的古朴妩媚,魏碑的森严遒劲,楷书的疏朗端庄,行书的闲适飘逸,还有那草书的恣肆昂扬。更不必说行楷,隶意楷书,隶意行书等等奥妙无穷的书写形式,无不彰显出汉字艺术之美,令人如痴如醉,欲穷尽其美而食不甘味。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够如此精彩纷呈,魅力无穷呢?
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由工具升华为艺术的进程中,造就了灿若星辰的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张旭……一个个星光闪闪的名子,将中华文明的锦绣点缀得如此灿烂辉煌,也成就了有别于世界文明的独特景观。除中华而外,你见到过谁以写字而闻名于世的吗?你听说过哪一种文字被人们书写成艺术,悬挂于厅堂,被流传,被珍藏,被尊为国宝吗?文章之美世人皆知,而文字之美唯有龙之传人创造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中华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
⑧列夫•托尔斯泰被尊为世界文豪,但丁被称之为伟大的诗人,他们都以诗文名动天下。王羲之以书法被尊为“圣”,这在他国是无法想象,也是难以做到的。《兰亭序》得以流传不朽,到底是得益于书法的精湛还是文章的精彩呢?文章的确非常之美,但书法的造诣更高,书法和文章双玉合璧,相得益彰,这岂不是千古美谈?
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而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没有属于自己本民族文化,还可以长盛不衰,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有了自己的文化,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文字来传播,来表达,那是一个残缺的民族,至少不是一个完美的民族。
⑩因此,我们拥有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美不胜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汉字的评价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鱼”、“车”、“妙”、“鲜”等汉字,解说了汉字哪些独特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8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列夫•托尔斯泰,但丁,王羲之,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汉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夹 jiā( ) jiá ( ) 散 sǎn( )sàn ( )
鲜xiān( ) xiǎn ( ) 泊 bó ( ) pō (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动词,写在横线上。然后用上这些连续动词,仿写一个明确的场景。
(1)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
_____________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画“______”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对选段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完成填空。
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随着小艇的“簇拥”——(“ ”)——(“ ”) ——(“ ”),人们从“拥”——(“ ”) ——(“ ”) ——(“ ”),城市也由( )到( ),“沉沉地入睡”。进一步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租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租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1】这里的谐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字。
【2】从这刻谐音小故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地主_______的性格。
【3】请你搜索资料,找一个谐音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结尾处,“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它”指代什么?孩子们为什么“重新”去找“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珍珠的形成过程中,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童年乐趣
罗曼·罗兰
几天之后。克利斯朵夫用椅子围成一个圆圈,正演着一出音乐喜剧,那是用戏的片段回忆拼凑起来的。他学着人家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跳着小步舞,向挂在壁上的贝多芬像行礼。正当他用一只脚站着打个转身的时候,看见祖父在半开的门里探着头对他望着。他以为老人在嘲笑他,便害臊起来,立刻停止了。奔到窗前,把脸贴在玻璃上,好像看着什么挺有趣的东西。老人一句话也不说,走过来,拥抱他。克利斯朵夫这才看出他很快活。小小的自尊心不免乘机活动起来:他相当聪明,知道人家赏识他,可拿不准在戏剧家、音乐家、歌唱家、舞蹈家这些才能中间,祖父最赞赏他哪一项。他想大概是歌舞才能,因为那是他自己最得意的玩意儿。
过了一星期,他已经把那件事全忘了,祖父却像有什么秘密似的告诉他,说有些东西给他看。老人打开书桌,取出一本乐谱放在钢琴上叫孩子弹。克利斯朵夫莫名其妙地勉强弹着。乐谱是手写的,还是老人用他肥大的笔迹特别用心写的,题目都用的花体字。祖父坐在克利斯朵夫身边替他翻谱。过一会儿,祖父问他这是什么音乐。克利斯朵夫只顾着弹琴,根本没注意弹的东西,回答说不知道。
“你想一想吧,难道不认得吗?”
不错,这音乐明明是熟的,可想不起在哪儿听过……祖父笑道:“再想想吧。”
克利斯朵夫摇摇头,说:“我想不起来。”
他仿佛心中一亮,觉得这些调子……可是他不敢……不敢指认……
“祖父,我不知道。”
他脸红了。
“哎,小傻瓜,你自己的调子还认不得?”
对,他知道是自己的,可是让人家一提,反倒吃了一惊。
“哦。祖父!”
老人喜气洋洋地把这份乐谱解释给他听:
“你瞧,这是咏叹调,是你星期二躺在地上唱的。——这是进行曲,是我上星期要你再唱,而你想不起来的。——这是小步舞曲,是你在我的安乐椅前面按着拍子跳舞的……你自己瞧吧。”
封面上,美丽的哥特字体写着:
童年乐趣:咏叹调,小步舞曲,圆舞曲,进行曲。
克利斯朵夫作品第一号。
克利斯朵夫简直愣住了。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美丽的题目,大本的乐谱,他的作品!……他只能结结巴巴地接着说:“噢!祖父!祖父!……”
老人把他拉到身边。克利斯朵夫扑在老人的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红了。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短文,思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中画“﹏﹏﹏”的句子中你能读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外公对克里斯朵夫的帮助大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心读一读短文。想一想,你的童年中有哪些趣事呢?写一写并说说你的感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小鸟和护林老人
树林里来了一位老人,他在林中盖了一座小木屋,住下了。
起初,鸟儿们非常惊诧:怎么来了个白胡子老头?是捕鸟的吧?打猎的吧?不像。带了一条黑狗,可没带猎枪。
奇怪?鸟儿们用晶亮的小眼睛彼此询问着,用它们鸟国的语言争论着。
不过,很快,鸟儿们就发现,他是个好老头,是它们天堂的保护神。
那天,来了一伙偷砍树木的人。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激烈的争吵,黑狗的狂吠,老人展开一张布告……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
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抚摸受伤的树干,抚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老人取得了鸟儿们的信任,鸟儿们认定他是一个“好人”!
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荫里。白发满头,是一朵硕大的蒲公英,是一盏明亮的神灯呵!
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叽叽,喳喳,翻译出来是:“您好!您好!”
老人呵呵笑着,用饭粒和爱抚招待他的客人。一只大胆的黄色小鸟,衔着一棵草莓停落在老人肩上。老人伸手接住了这珍贵的馈赠,接着又是一颗,又是一颗……
这一夜老人睡得很好。
时间在树叶上写了许多故事,许多故事深深地嵌进树的年轮。
老人越来越老了,有一天,他要走了。老人开始和每一只小鸟,每一棵树告别。
林中小屋没有升起炊烟那天,鸟儿们知道老人走了。树林里又静寂又黯淡的一天呵。
鸟儿们谁也没有邀约谁,都来了。成百上千的鸟儿,在林中小屋上盘旋,哀鸣。整座山林都在摇晃,树叶和树枝轻轻拂动。
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花瓣和绿叶呵,掩盖了林中小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争论——( ) 阻拦——( )
激烈——( ) 掩盖——(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惊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馈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儿们谁也没有邀约谁,都来了。”句中画线的部分可以换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老人是怎样取得鸟儿们的信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 ),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 )来( )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 )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 )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 )他不动。
【1】在括号里填上描写动作的词。
【2】选段中有几个类似“猴儿似的”的词语,找出来,并运用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对小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
【4】选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枇杷酸·枇杷甜
①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批把的时候,天竞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襄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②老汉猫着身子,双手抱腰,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③“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
④“没问题。”凌师傅爽快答道。
⑤凌师博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的火不好发作。
⑥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瞌睡,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⑦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你就是小心眼”,又继续干活了。
⑧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了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⑨凌师傅剥了一颗批把,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砸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迷成一线天,瓮声瓮气地说:“好酸!”凌师傅抢白妻子:“是你的口酸了,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批把,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1】阅读文章遇到不太明白的词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猜测。对于第⑥自然段中的“牙齿打瞌睡”,下面的猜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方言土话
B.形容老汉很冷
C.指老汉冷得快要睡着了 D牙齿直打颤。
【2】围绕凌师傅和妻子对于老汉借伞的不同态度,补充情节发展图(请用四字概括)
【3】第⑤自然段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是凌师傅妻子瞪凌师傅,凌师傅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是凌师傅瞪他妻子,凌师傅妻子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凌师傅;文中还有很多内容对凌师傅妻子的描写,这是为了( )
A. 点面结合 B. 首尾呼应 C. 动静结合 D.侧面描写
【5】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吃了直夸“枇杷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同样的枇杷,不同的看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B.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C.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20、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为转述句。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留在心里的印象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许是你的父母、老师,或许是你的同学、伙伴,或许是曾帮过你的陌生人……请以“留在心里的印象”为题写作文。
要求:选择典型事例,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叙事清楚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