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四时田园杂兴》是宋朝范成大写的一首诗。
B.《稚子弄冰》中的“玻璃”,与现在生活中的“玻璃”不是同一种物品。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意思是“一个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曲调的曲子”,表现出牧童的自由自在。
D.本课三首古诗都表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充满趣味。
2、选择对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A.楚国有个卖矛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攻陷它!”
B.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A.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B.或者说:“如果用你的矛去陷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没话应对。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船艄 辽阔 牲畜 水罐
B.翘起 仪式 恢复 保姆
C.雇定 笼罩 凳子 辽阔
D.牲畜 簇拥 幺喝 窗帘
4、看图填空。
颜真卿(勤礼碑)局部
图中的书法作品是________的代表作。他的楷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与柳公权被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军神》以两位人物的______体现他们的情绪变化,也形成了文章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刘伯承微微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条是“沃克医生冷冷地问→惊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呆→慈祥”。
(2)“青山处处埋忠骨,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的“________”一词是对毛岸英烈土的高度评价。毛主席做出这样的批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____________,又看到了他作为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贫》一文用“清贫”这个词作题目,既概括了文章的_______,又表明了共产党员以__________为美。全文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阐明了“清贫”的意义。
6、反义词。
昼——(____) 晓——(____) 寒——(____) 新鲜——(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1.战士们一边léi gǔ(________),一边nà hǎn(________),给冲锋队提供精神上的支援。
2.他jī è(________)难耐,用手抓起dié zi(________)里的牛肉就往嘴里塞。
3.周瑜对诸葛亮心怀dù jì(________),借wěi tuō(________)他造箭来为难他。
8、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银( )素( ) 废( )忘( )
不( )而( ) 严( )以( )
始( )不( ) ( )水( )薪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_________。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________。孔________曰:“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
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 )
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
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
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 )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对联趣话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仰面花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郑板桥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脱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1】把词语补充完整。
精( )求精 一丝不( )
随波( )流 惟妙惟( )
刚直不( ) 高风亮( )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虚心——( ) 轻松——( )
清闲——( ) 愉快——( )
【3】读“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仰面花”,试着说一说上下联中哪些词语相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最佳答案,填上序号。
“逢迎”是一个( )词。
A. 褒义 B. 贬义 C. 中性
【5】“罢官”中“罢”的意思是( )。
A. 停止 B. 解除 C. 完毕
【6】下面是郑板板桥的诗的是( )。
A.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B.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根据短文内容,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 ( )
(2)郑板桥曾在扬州卖画。 ( )
(3)郑板桥的诗、书、竹世称三绝。( )
(4)“六旬”就是六十的意思。 ( )
【8】郑板桥晚年时的兴趣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练习。
那座山正当山顶,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中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写出描写石头的形状、所出位置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头变猴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1)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____________)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
②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中;
③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④在白雪皑皑的雪峰上;
⑤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⑥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2)作者喜欢那些月亮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冲浪。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悄然”就是________。
【2】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写出了拢住蝴蝶这件事情的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大巴。
12岁的那年春天,屋前的车前草蓬起绿叶的时候,小河融融的,田野香香的,爸爸来接我们了。
我们要到南山那边去了,小屋。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窗子方方的“眼睛”愣愣地望着我。小屋,小了。瘸腿儿的大门还在傻傻地踮着脚。小屋,远了。
【1】根据文段填空。
( )的小河 ( )的田野 ( )的眼睛
【2】超级模仿秀。
扑噜噜
愣愣地
【3】文中的“眼睛”指的是 ____________ 。
【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节日
金 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1】围绕“父亲节”,短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2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作者”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主要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析句子描写人物的作用。
(1)第①段:“……给我吧!”他立即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节马上就要来临了,你想对你的爸爸说些什么呢(或是送什么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时,丫鬟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玩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①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器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日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②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顺人物关系。(查一查,猜一猜,选一选)
李纨是林黛玉的( ),紫鹃是林黛玉的( )。
A.丫鬟 B.表嫂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对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用手帕垫着手这一细微的动作,说明了黛玉做事很细致
B.因为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黛玉作为一个千金小姐对娇嫩的手的爱护
C.表现了林黛玉生活很奢华,很浪费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回答问题。
(1)这个句子描写了紫鹃的____和____。(填序号)
A 语言 B 心理 C 动作
(2)有人说,《红楼梦》里对林黛玉最好的人就是紫鹃,请你结合画横线的句子②谈谈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再见了,亲人》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爆”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除部首外有 ( )笔。(2分)
(2)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凹凸( ) 缺乏( ) 价值( ) 情深意重( )
(3)用“ ------- ”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1分)
(6)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在分别的时候你想对大嫂说什么呢?(1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题。
太阳终于挣脱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跃上天际。顷刻间,浩瀚的云海被太阳光一照,色彩斑斓。远近的山峰在云海的淹没下,只露出了小小的山尖,就像那大海中的小珊瑚礁……
【1】上面文字中加点的两个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zhēng mò
B.zhēng méi
C.zhèng mò
D.zhèng méi
【2】上面文字中的“顷”字,第二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
B.
C.〡
D.
19、课外阅读
厄运打不垮信念,危机摧不毁意志
没有人喜欢厄运,没有人欢迎危机,但厄运往往不请自来,危机常常不期而至。最惨的厄运可能带来最好的运气,最深的危机可以变为最大的转机。创新无法规划,发展难以预测,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其中的过程,也不会看到发生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种不可知、正是这种变数、正是这种可能的缺陷和不完美、正是这种人类企图改造社会的欲罢不能才使这个世界有了永无止境发展下去的动力。
欣然地接受挑战吧!厄运和危机只不过又是一个开始而已。从头再来,恰如凤凰浴火重生,好似蝴蝶沐水沉香。人类的成功不在于完美、不在于优秀,而在于面对问题行动果敢、不推不拒、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要经历痛到极限的挣扎过程,各种无奈便会远离而去,所有劫难就会裂开希望的缝隙。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只要危机摧不毁意志,希望的芽儿就会扎根在绝望的坚冰上。( )经历过地狱的磨炼( )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历过厄运的颠簸,成功才不会变成过眼云烟;只有从危机中崛起,我们才能真正地顶天立地。
【1】照样子,写词语。
顶天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_____________
(2)这件事让人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山洪淹没了村庄
①改为“把”字句
②改为“被”字句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或反问句。①洞里空气稀薄,怎么能工作呢?(改为陈述句)
②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改为反问句)
(3)用关联词把下面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加倍珍惜时间。
(4)广场周围,五颜六色的红旗迎风招展。(修改病句)
(5)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为比喻句)
(6)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的。(改为拟人句)
(7)这幢楼真高啊!(改为夸张句)
(8)威尼斯入睡了。(把句子写具体)
(9)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进寻常百姓人家。(缩句)
(10)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改为间接叙述)
22、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乐园。
题目:他 了
要求:在横线补充上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如高兴、感动、生气、恼羞成怒……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变现出其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