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3-2024年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脚著高齿屐,身登青云梯。

    C.脚著东山屐,身登青云梯。

  • 2、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片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作者的思念之深。“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片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治裁 B.琉璃

    C.轻歌慢舞 D.惊涛骸浪

  • 4、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A.青铜器

    B.竹筒

    C.墓碑

    D.药材

  •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

    B. 叱骂chì   醉酒zuì   咒语zhòu

    C. 拥抱yōng bào 娇美jiāo 漂泊piāo

    D. 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音乐家——聂耳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过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

    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只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贫弱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再在昆明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就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选自《人民音乐家——聂耳》,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已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后两处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B. 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作“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C. 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交学费都要东拼西凑,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D.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聂耳能够迅速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因为日寇的侵略,使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战争精神激励了他。

    B. 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后,聂耳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如《大路》《开路先锋》等。

    C. 作为音乐教师的邱师傅是聂耳的启蒙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启蒙教导,才有了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

    D. 位于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事实上并不是聂家的祖业,而是房东的产业。

    E. 因为被列入另册,聂耳去了上海,开始生活并不如意,而改变他人生境遇的是音乐。

    3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比喻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2)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进行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天气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屈原的《离骚》,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3)古代诗人常用“东风”这一意象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沉思,却“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

    ⑵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

    ⑶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悲秋情感。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发出“___________”的反问,暴露出其见识短浅,而庄子用行路备粮的生活常理论述后用“____________”的感叹嘲讽蜩与学鸠的见识。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小石潭记》写了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的美景,但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边地天气变化急剧。

    (2)《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①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②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1】下列关于诗歌鉴赏及分析的有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首联写昨夜的欢聚,交代了欢聚的时间、地点;两个“昨夜”自对,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慨。

    B.该诗颔联写今日的相思,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C.该诗颈联写宴会的热闹,宴会上诗人与佳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实写出诗人与佳人共度良宵。

    D.该诗尾联写离去的无奈,听到更鼓之声就要去当差,表达出诗人对差事的厌倦和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

    【2】本诗中颔联两句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成为千古名句。诗人李商隐一生写过许多首《无题》,本诗只是其一,中学阶段我们还学过一首李商隐的《无题》,其中有两句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现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请先默写出这两句诗,并简要赏析一下这首《无题》与本题中的《无题》有哪些共通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胡服。赵文进谏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曰:“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B.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C.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D.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意思是读书求学或做学问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的“学者”含义不同。

    B.“中国”在文言文中特指中原地区,与现在用作泛指我们国家名称的“中国”含义不同。

    C.“俊民”指出类拔萃的人才,“俊”与《滕王阁序》“俊采星驰”的“俊”字含义相同。

    D.“齐常民”意思是规范百姓,“齐”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以适应时势顺从民俗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的款式是礼法的规定等古代圣贤的教导为理由,上谏赵武灵王,企图阻断他推行胡服的改革。

    B.赵武灵王认为遵守成规是俗人常民所为,真正有学问、通晓礼法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并能与时俱进,要改变时势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

    C.赵造继赵文之后继续谏阻赵武灵王推行胡服制度,他认为胡服是奇装异服,是怪癖的习俗,穿胡服会使人心思不正,遵照传统习俗才是正道。

    D.赵武灵王告诉赵造,历代圣王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习俗的,衣服器物的选用是为了方便。并以邹鲁两国为例反驳赵造“服奇志淫”的荒谬论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2)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用了7年的时间凿出绝壁天路;执着追求一辈子的张桂梅点燃1800多名大山女孩的希望;98岁的夏森一生省吃俭用,资助182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这些脱贫英雄,将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被共和国永远铭记。

    ②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以上两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