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期末云浮六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读课文《花木兰》,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张灯________   喜气________

  • 2、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对人民无私奉献,对敌人恨之入骨,正如他在《自嘲》中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词语巧搭配(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考虑得(周到)

    打扫得____   描写得___   高兴得_____

    介绍得____   画得____   整理得____

    改造(思想)

    关心________ 响应__________   热爱____

    明确________ 发扬_________   改正_____

  •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一写。

    (1)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______

    (2)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______

    (3)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______

  • 5、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_____________

    2.缩小机构,精简人员。_____________

    3.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_____________

    4.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_____________

    5.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是可以镂刻成器的。比喻有恒心。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泊船瓜洲》,完成习题。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月,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______;“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①立根      。②

         还坚劲,③任尔东南西北风。④

    注:①咬定:比喻竹子牢牢地立在山石之中。②立根:扎根。破岩:岩石缝隙。③坚劲:坚韧刚劲。④尔:你。

    1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代的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______的精神。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

  • 8、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

    2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诗句赞美竹子_______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选文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律”的三个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

    3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还有很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其中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 ”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

    5选文详写了______,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灯,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中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养。山坡上有一块西瓜地,(A.热烈B.酷热C.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的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了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西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这样在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奔跑着,并不时地回过头去看看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向母亲手中的梳子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在田野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惊喜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的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烈日的炎阳下长时间的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的追赶。看得出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它丢失的不是一个西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  他要追赶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  但有一点我很明白  只要他不放弃  就会追上我的 一定会追上我的

    西瓜地离我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A.阻挡 B. 影响C.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地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在文前的横线上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

    2.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3.给段前有“☆”的段落加上标点。

    4.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

    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表达的意思是:

     

    6.文中多次出现了老人一瘸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它的作用是:

    7.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

    8.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 11、课外阅读。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伶俐——( )  即刻——( )

    【2】短文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作者详细写了哪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B.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D.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 12、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段,回答问题。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1】从文章找到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下来。

    温柔_________ 红润_________

    【2】“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个句子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我”此时_________的心理。

    【3】本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场面描写,写出了李大钊具有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4】找出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前后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 13、课外阅读。

    母亲那碗腊八粥(节选)

    徐学平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选文有改动)

    【1】第⑦段中的加点词“敞开腮帮子”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2】第③段中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为什么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描述一下,过腊八节,一家人吃腊八粥时你所经历的情景。(重点写出腊八粥的特点和吃腊八粥的感受)(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 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 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 “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

     

    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_________

    2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3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________,真正称为月饼是在_________,逐渐流传是在_____,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_____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改成间接引语

    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字句:  

    改为字句: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用两组不同的关联词语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连成一句话。

    我们为人民服务。 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成长的记忆

    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详略和写作顺序等,要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人名、

    地名,600字以上。

    2)我县教育正在进行幸福小镇建设,具体有幸福校园”“幸福班级”“幸福课堂建设等,你是否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了呢?请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具体要求同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