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现象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的是( )
①雄鸡报晓 ②鹦鹉学舌 ③蜘蛛结网 ④蜜蜂采蜜
⑤老马识途 ⑥孔雀开屏 ⑦狗钻火圈 ⑧蚯蚓走迷宫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⑦
C.②⑤⑦⑧
D.②④⑥⑧
2、生物的体细胞中基因的情况是( )
A.成单存在
B.只有一个基因
C.成对存在
D.有两个基因
3、题图是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氧气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C.该过程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③有机物中
D.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是相同的
4、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然微小,但是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风化岩石
B.蘑菇和腐生细菌一样,能分解枯枝败叶,有利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细菌和真菌通过与动、植物共生而使其患病
D.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可以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5、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是自养生物
C.都是异养生物
D.靠孢子进行繁殖
6、下表是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光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的实验。该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相同的花盆 | 大小形状相似的绿豆种子 | 放置的环境 | 温度 | 水 |
1号 | 100粒 | 阴暗 | 25℃ | 大量 |
2号 | 100粒 | 光照 | 25℃ | 适量 |
A.温度过高
B.没有土壤
C.玉米种子的数量太多
D.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7、下列行为不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
A.蚂蚁合力搬运大块的食物
B.蜂群中的雄蜂、工蜂和蜂王各司其职
C.虎妈带领两只虎崽捕获猎物
D.一群成年雄猴子带领群猴生活在森林
8、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变量是细菌的有无
B.巴斯德通过此实验发现了细菌的存在
C.此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D.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9、21世纪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业等领域。下列不正确的是( )
A.生产抗生素——工业化的发酵技术
B.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C.“试管婴儿”——克隆技术
D.抗虫棉花培育——转基因技术
10、农民伯伯在移栽植物幼苗时,往往要带一坨土。其目的是( )
A.给幼苗提供营养物质
B.保护根毛,从而提高成活率
C.保护根,以防太阳将根晒干
D.便于幼苗的运输
11、银环蛇的成体可供药用,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下列关于银环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爬行动物
B.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C.用肺和皮肤呼吸
D.在陆地产卵
12、下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而绘制的两条曲线(甲和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其幼苗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是乙
B.曲线甲中a-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C.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曲线乙中c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种子萌发吸收了大量水分,使幼苗细胞鲜重增加
13、下列有关动物克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需要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是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培育生物的有性生殖
C.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良畜种
14、三角梅是玉林市市花,也叫叶子花。它与常见的绿化树种云杉的最大不同点是( )
A.不能产生种子
B.利用孢子繁殖
C.种子有果皮包被
D.种子没有胚
15、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A.物质循环途径多
B.生物的种类数量多
C.营养结构简单
D.没有分解者
16、某同学观察黄瓜果肉细胞时看不清楚,要使视野变亮,应该在使用显微镜时选择( )
A.小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大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1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蚯蚓可以松土
C.沙漠中的植物的根很长
D.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18、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逐渐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什么作用( )
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物质循环
C.维持碳——氧平衡
D.帮助植物传粉
1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二氧化碳相互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起点是乙
B.乙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
C.丁能够分解该生态系统中的枯枝败叶
D.甲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丁都是消费者
20、“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21、“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______之间的______关系;在生态因素中,“草”属于影响“豆苗”生长的______因素。
22、完成下列鉴定骨成分的实验:
(1)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泡于15%的盐酸中,一段时间后,骨变得柔软,重量变_____。这是因为骨成分中的_____溶解于盐酸中,剩余的成分是_____。
(2)将一段骨放到酒精灯上燃烧至灰白色,轻敲这段骨便粉碎。这是因为骨中的______燃烧掉后,剩下的是脆而硬的_____。
23、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______和充足的空气等环境条件。
24、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种子结构完整,胚是活的,并且渡过_____。
25、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通过___________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6、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它是由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组成。
27、动物根据体内有无_____分成两大类,一类是____;另一类是_____。
28、呼吸运动是指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包括______和______。
29、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它既属于________系统,也属于________系统。
30、填空
缺乏时的症状 | 夜盲症 | 坏血病 | 神经炎 | 佝偻病 |
维生素的种类 | ___ | ___ | ___ | ___ |
①维生素A
②维生素B1
③维生素C
④维生素D
31、请将下列器官与其功能应连接起来。
32、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现象主要说明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_______)
33、下图是草履虫的结构图,请读图并完成后面的填空。
(1)草履虫生活在淡水中,靠______进行运动。
(2)食物通过______进入体内,形成食物泡, 逐渐被消化。
(3)草履虫通过______从水中获得氧气,并将产生的二 氧化碳排出体外。
(4)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用来观察的液滴应取自培养 液的_____,因为______。
34、小明周末在户外郊游时发现了几种生物,有蝴蝶、老鼠、鲫鱼、金雕、银杏、水稻,请你利用自己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帮他对以上生物进行分类。
(1)图中B、C分别代表上述生物是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金雕的足粗壮、趾端有利爪,有利于抓住猎物,这体现了生物学中形态结构与___________相适应的观点。
(3)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分类过程中,分类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___________(填“多”或“少”);包含的生物间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