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史上并称“二安”的两人什么是相同的?( )
A.文学风格 B.政治主张 C.年龄 D.籍贯
2、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重的负担 沉痛的教训 沉睡的巨龙
B.稳健的步伐 矫健的身体 强健的体魄
C.态度坚决 果实坚固 意志坚定
D.保持距离 维持秩序 坚持改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连接,电子阅读的便捷,使人不免产生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②月光下,山墙那边传来一阵笛声,只听它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穿云裂石,众人都听得痴了,就连墙上映着的竹影也仿佛听懂似的轻轻摇曳着。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④100多年前的10月10日,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时刻,革命的浪潮以风卷残云之势,摧毁了早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从而终结了满清贵族对中国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⑤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誊,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⑥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汇聚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山高水长的中华文明史。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填补;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兴味索然。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打卡”。游客不远万里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
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5、造成“洛阳纸贵”的是如下哪个作品( )
A.左思《三都赋》 B.司马相如《子虚赋》
C.张衡《二京赋》 D.杜牧《阿房宫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破圈”本是网络流行语,由“出圈”演化而来,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在一个“内卷化”时代,提出“如何‘破圈’”,包含着文学从业者对于当前文学状况的不满与困惑。一方面,传统严肃文学不仅早已失去轰动效应,甚至还失去了基本的读者,其社会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另一方面,文学的圈子化问题日益突出,主流文学界似乎很是享受圈子内的舒适与安稳,岁月一时静好。然而,他们是否还有“破圈”的动力呢?
尽管“文学性”似乎弥漫在当前所有的文化活动中,但我们依然需要追问的是,严肃文学的本体性究竟在哪里?位置在哪里、边界又在哪里?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指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需要我们开拓新的边界,走到更为广阔的原野上去”。此观点让人联想到德勒兹关于“生成文学”的论述。所谓“生成”是一个“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辖域是建立了自己的领土和法则的强势性存在,阻碍和束缚了进一步的生成。而生成最大的任务就是创造,通过创造来突破各种编码方式,通过创造出新的、尚未出现的存在来呼唤新的力量加入现有的力场,从而改变各种限制和束缚的强势存在,这便是解辖域。德勒兹认为,文学是生成的通道之一,它通过运用语言材料,利用文学虚拟的力量创造全新的存在,在生活和权力的内部产生一个全新的、需要重新审视的存在,就像在一个既存的力场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力,瞬间改变了整个力场的格局,让力场处于动荡和摇摆之中,这就是生成文学的力量和作用。或许我们可以将圈子化和“破圈”之间类比成一个辖域和解辖域的动态关系,而新的文学性的生成,也正有赖于我们以“破圈”来挣脱圈子化的强势限制与束缚。按照德勒兹的看法,解辖域之后又会“再辖域化”,而“破”与“立”之间不断循环往复也是这个领域有活力的表征。
严肃文学“破圈”的另一重动力则源于对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的焦虑:如何重新成为一支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而至于,能重获文化领导权。作家们的“破圈”意味着,他要走出他容易沉湎其中的幽微狭小的情感世界,走出那些写作的“舒适区”,“关心粮食和蔬菜”,深入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走到更为广阔的原野上去”。我由此回想起曾参加过的一个金融小说的作品研讨会,当座上不止一位评论家表示不熟悉作者所书写的中国当代金融资本世界,同时却以一套传统“纯文学”标准对作品指手画脚时,使人感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傲慢与偏见,而文学又是如何画圈自封。
作家“破圈”意味着他要努力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认为,葛兰西把知识分子视为符合社会中一套特殊作用的人,这种社会分析远较精英俯瞰的观点接近现实,尤其在20世纪末,许多新兴行业印证了葛兰西的见识——广播员、学院专业人士、电脑分析师、体育运动和媒体律师、业务顾问、政策专家、政府顾问、特殊市场报告的作者,以及近代大众新闻业这一行本身,知识分子的衍生扩大到了许多领域。但是萨义德也提示了其中存在的危险:“知识分子的风姿或形象可能消失于一大堆细枝末节中,而沦为只是社会潮流中的另一个专业人士或人物。”圈层化导致知识分子可能广泛地被收编。因此,萨义德赞赏知识分子的行动能力,“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与葛兰西一样,萨义德强调知识分子的“代表”职能。“知识分子是以代表艺术为业的个人,不管那是演说、写作、教学或上电视。”当传媒成为当代文化生产和传播最主要的形式时,如何利用传媒向公众发言,以期影响整个文化形成,是知识分子要积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抗拒、防止由权力和资本运作所造成的媒体的见解和才智的“刻板印象”,“知识分子只有借着驳斥这些形象……借着提供米尔斯所谓的揭穿或另类版本,竭尽一己之力尝试诉说真话,才能加以抵抗。”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要拥有高超的代表“艺术”,“这包含了福柯所谓的‘不屈不挠的博学’,搜索另类的材料,发觉埋藏的文件,唤回已被遗忘的各类历史。这包含了一种戏剧感和起义感,善用一己罕有的发言机会,博取观者的注意,比对手更具有才智、更善于辩论。”文学要“破圈”也意味着对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便是能突破文学专业性的壁垒,具有处理公共议题的能力,具有吸引公众的魅力以及善于面向公众发言的才能与艺术。自然,在大众传媒时代,在情绪易于压倒事实的所谓“后真相”时代,如何避免以夸张片面之词迎和媚俗、哗众取宠,也是严肃的作家们需要警醒之事。
(选编自饶翔《文学如何“破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从业者对当前文学状况的不满与困惑主要表现在文学的圈子化问题日益突出上。
B.因为当前所有的文化活动只是似乎弥漫着“文学性”,所以仍要追问严肃文学的本体性。
C.德勒兹认为,文学是“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的通道之一,能创造全新的存在。
D.作家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就意味着他已经成功“破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对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的焦虑,严肃文学“破圈”的另一重动力源于时代对文学本体性及其位置与边界的追问。
B.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被视为符合社会中一套特殊作用的人,这种看法远比精英俯瞰的观点接近现实,尤其在20世纪末的许多新兴行业中得到印证。
C.萨义德提示了知识分子衍生扩大中存在的淹没于细枝末节沦为社会潮流中的一个单一专业人物的危险。
D.萨义德与葛兰西都强调知识分子的“代表”职能,既要拒止被权力和资本运作形成“刻板印象”,又要拥有搜索另类材料、辩论等高超的代表“艺术”。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文本主要观点一项是( )
A.文学要想“破圈”,必须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成为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至重获文化领导权,作家必须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
B.文学要想“破圈”,必须生成“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作家必须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
C.文学要想“破圈”,必须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成为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至重获文化领导权。
D.文学要想“破圈”,必须成为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至重获文化领导权,作家必须成为具有行动能力与“代表”职能的知识分子。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特点。
【5】内卷化,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即努力的“通货膨胀”。比如,老师要求论文5000字,但不少人都写到8000到10000字,甚至更多,最后几乎每个人的作业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而能获满绩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请根据文本,谈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破解“内卷”。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名句名篇默写。
(1)“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助挺直的木头变弯后,即使晒干也不能复原这一现象,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道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盛赞百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说“我”美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说“我”美的原因: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人说“我”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指出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学有所成。
(2)李白《蜀道难》中从不同视角写出山高水曲,极力表现蜀道险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深意切余味悠长,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南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②鞘: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要塞郊野自然之景,点明时节,晴空万里的秋日,水天空阔,上下辉映,次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
B.“澹烟衰草有无中”极目远望,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无限壮志。
C.“一尊浊酒戍楼东”句承上启下,欲借酒消遣,而酒罢益悲,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充满无限悲凉的慨叹之情。
D.本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景物微妙地隐呈作者的感情,下阕抒发感慨,意绪悲凉,蕴含着难以诉说的悲凉心酸。
【2】后人评价张孝祥词“下开辛弃疾词派的先河”,请结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1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
材料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
(注)①世:一世为三十年。
【1】在治国理念上,孟子与孔子都主张_____________,但孔子强调施政的持续性,而孟子强调施政的有效性不在于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孟子对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对“奋斗”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联系实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