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戕害(qiāng) 铁砧(zhēn) 不啻(chì) 嘉猷(yǒu)
B.梁枋(fāng) 缂丝(kè) 棕榈(lǘ) 愀然(qiǎo)
C.跬步(guǐ) 起碇(dìng) 平仄(zè) 脚踝(huái)
D.鬓发(bìn) 巷道(xiàng) 癖好(pǐ) 吞噬(shì)
3、下列句子中,对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过河的船很快又快速地驶回来了。 主干:船驶
B.村里的男人们都有一种恶习。 主干:男人们有恶习
C.人们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很快成为现实。 主干:理想成为现实
D.有些公司的领导根本不关心职工的生活问题。 主干:领导关心问题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代文人画在有限的画面中寄托了很多“画外之音”。在文人画中,山水、花鸟(1)是自然景物,(2)是图像作者书法人品、修养、情感的载体。(3)有学者(4)认为,宋代的文人画为了表现某种“理”,(5)刻意寻求一个合适的象征物,这种途径的创作(6)使象征带上了明显的斧凿之痕。
(1) (2) (3) (4) (5) (6)
A. 不但 而且 所以 / 因而 难免
B. / 更 因此 当然 总是 未免
C. 不仅仅 还 / 甚至 而 不免
D. / 还 因而 可能 难免 当然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归有光的散之 如此情辞动人, 就在于他文风质朴,不饰浮华,写的都是具体而真实的生活细节, 时人称其为“令之欧阳修”,后人 是赞其文为“明文第一”。 以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判断来看,历代散文家以欧阳修第一,韩愈第二,王安石第三,而唐宋之后就是归有光了,后面 是姚鼐和曾国藩。
|
|
|
|
|
|
|
A | / | 因为 | 所以 | 才 | 但 | 竟 |
B | 之所以 | 原因 | / | 更 | 不过 | 则 |
C | / | 因为 | 因此 | 却 | 但 | 就 |
D | 之所以 | 原因 | 因此 | 更 | 而 | 则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石做人
曾宪涛
小区是新小区,新入住的邻居们还都不熟悉,只能以貌取人。
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不起他,甚至爱搭不理。
老孟是灵璧人,来彭城已三十多年。灵璧石天下闻名,被乾隆封为“天下第一石”。老孟虽离开家乡,但对家乡的石头情有独钟,且很有研究,造诣颇深,被圈里人称为赏石专家。
彭城距灵璧很近,当地人都喜欢灵壁石,新居的邻居,不少人都想买块灵壁石摆放家里,所谓时(石)来运转。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遂转变态度与他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
高老师跟老孟一个单元,从没嫌弃过他,态度一如既往,只是对石头不感兴趣。倒是老孟主动找他,要帮他选块好石,说:“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还说了番品石做人的高论:灵壁石无论深埋山中,还是尊坐厅堂,都镇定自若,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这也是做人的境界。
高老师年轻,很容易被说动。双休日,两个人开车来到灵璧,老孟领着进了一石农家,满院皆石。
“老主顾来了,有新采的好石?”老孟高喊。
石农看起来跟老孟很熟,忙过来引他们到一块满是泥土的石旁,指着说:“才送来的,看像不像麒麟?”
高老师看半天也没看出麒麟,只看出轮廓像老虎、狮子或什么怪兽。
老孟问价钱,石农道:“老主顾了,别人一万,给你五千,这是块五彩石,稀有,品相质地都强,整好了能值几万。”
高老师不太情愿,心想一个四不像咋值这么多钱?老孟看出他的心思,对石农说:“我们再看看,回头再谈。”
石农便去招呼别人了。待石农走后,老孟对高老师神秘道:“这石头你横过来看。”照老孟的指点,高老师果然看出一只凤,特别是老孟手指的凤头,简直惟妙惟肖。老孟悄悄说:“他是没看出,不然,甭说五千,五万也不卖,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你刚好又有个女儿,这只凤往客厅里一摆,真是没得说了。”
老孟叫来石农,讨价一番,又便宜了五百。高老师对老孟感激又佩服。
石头买回来,清洗打磨,做好底座,往客厅一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只凤凰,谁见了都赞叹不已。
高老师初中时的同学自远方来,还带来个赏石高手的朋友,要去灵璧淘石头。高手一见凤石,先是惊叹,细细端详后问:“什么价买的?”高老师说了价钱。高手摇头道:“不值,石头是动过手的。”指着凤头,“这是人工做出来的。”
高老师一惊:“你看值多少?”
“动过手就不值钱了,权当工艺品吧,也就两三百。”
高老师脸色难看,半晌才说:“回头我问问老孟。”便说了老孟带他买石的经过。高手说:“赏石全靠眼力,他不具备,也不能怪他。”高老师想起老孟也说过眼力的话,他帮好多人都买了石头,难道只自己这块看走眼了?他提出去看看别人家的石头,朋友和高手都同意了。
先去了对门小成家,小成的石头花了三千元。高手看罢也说是动过手的。小成顿时拉长了脸,一块又去看其他几家,没想到高手都说是动过手的。大家就起了疑心,这就不能说是眼力问题了,他们怀疑老孟与石农有勾结。
事后高老师见老孟几次想问,因为有了猜疑,反倒不好意思了。想起他那些品石做人的高论,感觉真是讽刺。
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还说人是相由心生,当初咋就会信他呢?自认倒霉吧!看来赏石要眼力,识人更要眼力。
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
过没多久,小成带来一位外地客商,熟人介绍的,客商说公司修建花园,需要采购一批奇石,只要石头好,愿出大价钱。小成把他带到家里,没想到客商一眼看中了他的石头,愿出更高的价钱。小成当然答应,又带他来看高老师那块凤石,客商竟出价一万。
高老师想,碰上冤大头了,心中有些不忍,暗捅小成:“我想原价让给他算了,不亏就行。”小成摆手挤眼,事后说:“还有你这样的,愿打愿挨,玩石头全在眼力,咱又没骗他。”
邻居们那些动过手的石头,竟全被客商以高出原价的价格买走了。老孟还是帮他们赚了钱,但大家依然不肯原谅他,因为这不是他眼力的问题。
那以后,高老师一直感觉做了亏心事,对不起冤大头,见老孟就来气。老孟却还跟原来一样,这天在门口遇见,硬塞给他一张报纸。
高老师进了家门才打开报纸,报上刊登一则消息:京都奇石拍卖会,一块酷似凤凰的灵壁石,竟拍出百万天价。他惊呆了,因为照片上的奇石,咋看都是他那块凤石,而拍主就是同学带来的那个赏石高手。
他打电话给同学,同学在电话里说:“老同学,你不也赚了吗?有赚就行,想赚大钱,要有眼力呀!好啦,我叫朋友再给你些补偿。”
高老师冷冷道:“不必!”便挂断电话。他在心里感叹,要看透这世界的人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
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
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
(节选自《小说月刊》2021年第12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灵壁石事件,写了高老师对老孟由最初的信任,到猜疑,再到气恼,最后幡然醒悟,其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B.文章巧设伏笔,讲究照应。如“赏石高手初见凤石时的惊叹”,就为下文“客商的一眼相中”和“凤石的拍卖”做足了铺垫。
C.和小区邻居们一样,高老师轻易地就相信了“赏石高手”的话,除了反映出他没有眼力外,也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在作祟。
D.小说结尾写高老师“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既回扣标题,点明主旨,也透出他对自己做人处事之道的反思。
【2】小说在“老孟”这一形象塑造上使用了对比手法,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文中多次出现“眼力”这个词语,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船舫、江月的寂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的音乐有极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总结了修养最高的三种人的境界:至人无己,与万物化而为一;“_________”,无意求功于世间;“_________”,于声名无汲汲之心。
(3)郦道元《三峡》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长江三峡江面的狭窄。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洗涤酒器。韦庄的《菩萨蛮》暗用此典,写出“_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的名句。
(3)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政策;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警示唐敬宗要爱惜民力。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写乡村常见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
9、(1) _______________ ,翼若垂天之云。
(2) 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
(3) 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
(6) 安得广夏千万间,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7)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8)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短命的生物印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用比喻手法来描写两岸形状且不知其来自哪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是长还是幼的是: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3)《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于仆役手中的千里马,它们最后只能落得“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①。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②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老友的帮助下求得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自号东坡居士。②陶渊明50岁游斜川,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做斜川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似无理而实妙,开篇即具有奇句夺目之效,言说唯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
B.词的下阕暗含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既引出苏轼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又饱含着深沉的感慨。
C.“吾老矣,寄余龄”,既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又表达了苏轼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的心愿。
D.本诗写景富于立体感,鸣泉、山亭、远峰等景物,声色相映,错落有致,写出了田园景物的恬静与清幽。
【2】词的第二句写“只渊明,是前生”,请结合全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分析苏轼和陶渊明在人生境遇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1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旦字伯康。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历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家多金钱,市党买吏,合为奸谩,十年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冤者以直。又井元庆豪欺乡里,莫敢谁何,旦擒致于法。时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惊服。吏捕蝗,因缘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听自捕,输之官。”后着为令。丁内外艰,服除,监饶州永平铸钱监。知祁县,天大旱,人乏食,群盗剽敓,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备。旦召富者开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赢,饥者获济,盗患亦弭。
举监在京百万仓,时祁隶太原,以太原留,不召。通判乾州,未行,举监在京杂物库。知宜兴县,其民嚣讼,旦每狱必穷根株,痛绳之,校系县门,民稍以诋冒为耻。市贯大溪,贾昌朝所作长桥,坏废岁久,旦劝民葺复,不劳而成。
旦澹薄无欲,奉养苟完,人不见其贵。与弟光尤友爱终始,人无间言。光居洛,旦居夏县,皆有园沼胜概。光岁一往省旦,旦亦间至洛视光。凡光平时所与论天下事,旦有助焉。及光被门下侍郎召,固辞不拜。旦引大义语之曰:“生平诵尧、舜之道,思致其君,今时可而违,非进退之正也。”光幡然就位。方是时,天下惧光之终不出,及闻此,皆欣然称旦曰:“长者之言也。”
英宗即位,例以亲属入贺得官,时旦在梁山,诸孙未仕者皆不遣,惟遣其从兄子禀。旦与人交以信义,喜周其急。尝有以罪免官贫不能存者,月分俸济之,其人无以报,愿以女为妾。旦惊谢之,亟出妻奁中物使嫁之。旦生于丙午,与文彦博、程公珣、席汝言为同年会,赋诗绘像,世以为盛事,比唐九老。
(选自《宋史·司马旦传》,有删节)
【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下易之,自是惊服 易:轻视
B. 皆有园沼胜概 胜:优美的
C. 固辞不拜 固:坚决
D. 旦惊谢之 谢:感谢
【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父任”指因父辈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也称为荫补、恩荫等。
B. “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主官称为秘书监,明后其职务并入翰林院。
C. “主簿”,官职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D. “服除”指提前结束守丧期。“服”指服丧,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
【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旦果敢强干。任郑县主簿时,快速审理了原来十年都难以处理的案件,使受冤枉的人得到公正对待;依法惩处了横行乡里却无人敢问的井元庆。
B. 司马旦关心百姓疾苦。官吏扑打蝗虫,乘机扰民,司马旦建议让百姓自己扑杀,然后送到官府来。因为这个建议,后来让司马旦做了郑县的县令。
C. 司马旦和司马光兄弟友爱。兄弟分隔两地但时常互相探望;司马光想推辞朝廷召任的门下侍郎一职,司马旦引用大义劝他任职。
D. 司马旦淡泊清心,乐于助人。英宗即位,司马旦没有按例派遣未获官职的孙子辈入朝祝贺以获得官位;曾有一位因罪免官家贫无法生活的官员,司马旦每月分出薪俸接济他。
【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赢,饥者获济,盗患亦弭。
(2)旦每狱必穷根株,痛绳之,校系县门,民稍以诋冒为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现在将来现在,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110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当生存与救亡成为时代的唯一主题,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于自身肩上,以青春无悔换来山河无恙……
同一片土地,同一个年龄段,不同的青年个体,不同的历史阶段,相同或不同的人生选择。年轻的你,即将离开高中校园,找到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是你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你感受到过去对今天怎样的影响?你期待的未来是什么模样?你又将如何创造当下,迎接未来?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