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开始再造新城,房地产产业过度发展,以致很多新建的小区十室九空,入住率极低,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②欧洲多国长期坚持的财政高支出、居民高福利的制度已经积羽沉舟,从而导致欧盟经济多年来举步维艰,各国的福利改革阻力重重。
③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突然被解除职务。媒体认为,特朗普因在美朝首脑会晤等问题上与蒂勒森存在分歧而解除其职务有些罚不当罪。
④校外辅导班泛滥,家长们踊跃报名,这本无可非议。但过度辅导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也给家长们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⑤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传统革新政党及和平主义势力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已不足以形成遏制日本政坛“保守化和右倾化”的有生力量。
⑥几千年来,“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口耳相传。而今年,这个故事即将成为现实:“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①⑤⑥
2、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当地时间3月1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19届会议就叙利亚问题进行的紧急辩论,会议通过了一份谴责叙利亚当局镇压平民的决议草案,中、俄、古巴三国投了反对票。
B.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尽快建立和广泛实施基于能耗超限额标准的惩罚性电价政策”。对这一信息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C.外交部3月2日表示,中国对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日依法处理在该地区非法捕捞的越南渔船,完全正当合法。
D.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本周公布的报告尽管差不多显示石油供应渐趋紧张,但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用制裁抑制伊朗石油销售以确保该国不进展核武器十分重要。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上凌云山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华为、联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很大份额。
③在抗洪救灾一线,子弟兵作人墙、当人堤,铸成坚实的铜墙铁壁,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④陈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民俗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亲临第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其精神令人感动。
⑤春晚是最强大的造星机器,许多登上春晚舞台的小人物昨天还一钱不值,一夜之间就成为风靡全国的顶级偶像。
⑥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惬意!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求文采、韵律。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B.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封建社会中,妃是帝王的正妻,等级比嫔、嫱高,而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C.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到皇帝的宠爱叫“得幸”。“剽掠其人”中“人”指民。唐避李世民的讳,称民为人。
D.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城郭泛指城市。封建社会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款山水盆景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放在您的家里定会让贵府增色不少。
B. 接到你的请帖,欣闻贵书店开张,我一定于百忙之中拨冗光临,去捧场。
C. 拙作终于出版,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请大家拋砖引玉,不吝赐教。
D. 先生80大寿,作为先生的高徒,我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理上的;第二是制度上的;第三是价值上的。
地理上的天下顾名思义就是被“天”所覆盖的所有地区,不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这样的“多重性”的地理观念延伸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之后,“天下”就是兼而包括中原朝廷与周边的民族,甚至更为遥远的地区。尤其是与中亚和印度等地存在地理交往之后,“天下”的范围其实是包括当时中国人所能了解的最为遥远的地方。
“天下”还是一种秩序观念。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比如《禹贡》等古籍所描述的“五服”,虽然具有一种“虚拟性”,但其所表述的基于差别性的原则却是肯定的。在经典的封建原则中,天子居于王畿,而按血缘的远近和军功的大小,人们获得不同的爵位并获得相应的封地和配置行政人员。其核心是要突出天子的地位,由此而确立的天下秩序。然而,必须做出说明的是,儒家所确立的内外、夷夏的差等结构,并非绝对的“等级”上的差异,而是一种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
“天下”更指向一种儒家对于秩序背后的价值的体认。我们可以发现,夷夏观念意味着儒家对于自身文化属性的自信,即强调要用儒家的教化来感化周边的民族。因此,儒家强调用夏变夷。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广受争议。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按一般的理解,就是说那些还没有进化到文明国度的“夷狄”之国,即使已经有君主,其文教肯定也比不上诸夏这些失去了国君的国家。后来,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由此可见,尊王攘夷的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所重视的。
在儒家经典中,夷夏之别是要说明文明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政治和文明态度的差异。这也意味着不同民族(夷夏之间)文明的高低取决于他们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其文明程度。这样,“中国”作为一种“天下”,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价值的呈现。
儒家的公羊学派特别重视“王者无外”的理念,认为合格的王者不会刻意区分内外,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篇中说:“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小康”世界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儒家向往一种超越国和家的“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个理想与儒家“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着张力。儒家追寻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秩序必然是儒家天下观的终极目标。而儒家的“小康”是实现“大同”的基础。儒家的天下理想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发展的逻辑,即它并不否定“国家利益”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不过,并不能由“国家利益”遮蔽超越国家的“天下”目标。
(摘编自干春松《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地区人员交流促进了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古人观念中“天下”的范围随之扩大。
B.作为秩序观念的“天下”是差等结构,这种差等性就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
C.用夏变夷是文化同化,是用儒家教化来感化周边民族,使之在文化上与中原趋同。
D.大同社会是“天下”目标,但实现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小康”是实现此目标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儒家经典,旨在论述天下观丰富的内涵,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通过与“差序格局”作类比来阐述“天下”秩序的差等性特点。
C.文章主体部分是层进式结构,重点论述了“天下”秩序所指向的儒家的价值观。
D.文章深入分析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包括了中原地区、周边民族地区、中亚和印度等地区。
B.在儒家的“天下”秩序中,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区是天下的核心,其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C.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为历代儒家所重视。
D.内外的区别不是简单的地理距离的远近,而是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掠夺他国财富之多的句子是“______”,描写秦人极端不珍惜掠夺来的财富的行为的句子是“______”,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以水与月来说明事物变化的表象和本质,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问题,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两种结果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3)王湾《次北固山下》表现冬春时令交替,新旧年交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______________”写远闻,“______________”写近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9、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面对孔子的询问,描绘了一幅暮春游乐图来表达他的理想,他说:“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其一)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写登楼远眺之景以烘托愁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引用古人的话来形象地说明割地赂秦的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走廊长而曲折、屋檐高挑突起。
(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微子》))
(2)________________,内屋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江南忆,最忆是杭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写君子要涉猎广泛并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教师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此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之短暂,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②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④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1】常识:王维,字________,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盛唐_______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2】字词:蒸藜(_______)炊黍(________) 饷(_________)东菑(_______) 啭(_________)黄鹂(_______) 朝槿(________)
【3】选择题:诗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
A.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对比,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D.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炼字题:“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5】手法分析题(此为景物描写分析):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思想情感分析题或手法题: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或:尾联有什么艺术手法?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②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②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③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④,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④匈奴:契丹。
【1】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
【2】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______。
【3】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5】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精致华美的睡袍,他感到非常开心。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穿上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要体验穿新衣的快乐。可是,很快他就快乐不起来了,家里的旧式家具、污糟地板以及各种陈设在新袍子的衬托下显得十分不和谐。他再没有心思去感受袍子的舒适和华贵,而是赶紧把家里的陈设都换成新的,以求跟新袍子相匹配。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