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韶关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所遇

    B.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之兴怀

    C.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故列叙时人,录其

    D.仰观宇宙大 后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现定

    A.“壬戌”是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加干支纪年等。

    B.“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在古籍文献中,一个月中某此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为“晦”。

    C.“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星宿划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后来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D.“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便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另取一个与本名的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收(liǎn)            (bā)            (hé)          拟南(jiè)

    B.调(kǎn)            写(zhuàn)       定(jiàn)        血(yì)

    C.悲(càng)          拒(wǎn)          (dāng)       房(pēi)

    D.跌(dàng)          然(jiá)            (jǐ)            超负(hè)

  • 4、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势弱

    A.齐人勿附 B.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 D.师不必贤弟子

  • 5、下列对小说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海蒂是阿里总督的女儿,因父亲手下的军官维勒福背叛卖主,导致要塞沦陷,海蒂被卖为奴隶,后为基督山伯爵所救。

    B.法里亚神甫是红衣主教的秘书,与唐泰斯同为监狱关押的犯人,他将一笔巨额宝藏埋藏的地点告诉唐泰斯,死于狱中。

    C.玛德莱娜·拉戴尔是基度山伯爵家的管家贝尔图乔的妻子,她因出生在乡下的卡尔孔特村,所以绰号“卡尔孔特女人”。

    D.卡德鲁斯是唐泰斯父亲的邻居,曾对唐泰斯父子有过一些帮助,在试图进入基度山伯爵家中偷窃的过程中被同伴杀害。

    E.摩雷尔当年曾为被捕入狱的唐泰斯奔走,并照顾了唐泰斯的老父亲,后来在他濒临破产之际,得到了基度山伯爵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紧接着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对“义利”之分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孔子借此论述希望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以引导社会风尚、弘扬天地间的正气,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的“义利”思想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孟子》开篇即详细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见面时对“义”与“利”的探讨。梁惠王向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答并非说“利”不重要,而是强调“仁义”更加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正所谓“但得本,莫愁末”。可以说,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但是,“轻利”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见利忘义”,而应该“见利思义”。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还指出“富与责,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或者说,民众通过努力获得自身的利益(包括富与贵)是人性之所在,也是人们的基本权利。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以孔子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观点。《荀子大略篇》提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主张“义利两有”,既克服了片面追逐自身利益、见利忘义的错误,又避免了禁欲主义、片面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消极倾向。此即后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原则,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19世纪英国著名的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国际关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即“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名言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外交实践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应该首先具备必要的战略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敢于为当今动荡、纷扰的国际事务提供一系列深具中国智慧的解题思路,乃至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摘编自冯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价值判断,为后世儒家的“义利”思想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B.孟子不反对“利”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仁义”更加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没有仁义就没有利益,应该是先义后利。

    C.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义利两有”,既克服了见利忘义的错误,又避免了禁欲主义的消极倾向。

    D.“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而我国在历史文化传统及外交实践方面与西方国家截然相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了引证法,引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对“义利”之分提出的价值判断,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

    B.文章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为例,阐述了中国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

    C.文章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与“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两种价值观对比,突出我国的价值观更为优越。

    D.文章对儒家“义利”价值判断的探讨辨析,立足于当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立足于当代国内国际的需要,针对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圣先贤“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判断,在历史长河中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可谓意义深远。

    B.虽说先秦儒家诸子的“义利观”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内在本质上都强调了“义利相兼”,即义利不可偏颇。

    C.在关于“利益”和“道义”的价值取向上,“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

    D.我们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对外交往中要自觉地把“义”与“利”的理念统一起来,做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呢?韩愈的回答依然是“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道尽了农人耕种之辛苦。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句,描写鹏背之广;“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乘船回家时,风儿轻轻吹起衣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山岭和平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麦收时节妇女和儿童参加劳动、帮助麦收的景象。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和铠甲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2)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琵琶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至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 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资格;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几,有诈冒事者 觉: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________________

    (3)欲杀之   故:________________

    (4)天下无冤 狱: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限三处)

    胄 前 后 犯 颜 执 法 言 如 涌 泉 上 皆 从 之 天 下 无 冤 狱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10月13日,芬兰人都要欢度“国际失败日”,鼓励全世界人民“自曝已短”,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摆脱对于失败的恐惧。官网上甚至列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失败指南”,教人们如何“失败”,这个以“成功”著称的国家,竟致力于把“失败教育”渗透到芬兰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有经历了试错的过程,才能快速地成长,最终成就能力之外的事情。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从不尝试新事物的人,才能永远不犯错。”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学习,更没有创新。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