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普洱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障碍,让共享单车良性发展,有赖于加强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还要立好规矩,让市民有“规”可循。

    B. 通过环境保护部18个督察组对京津冀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了专项督查,发现多地存在企业违法违规复产的现象。

    C. 大型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的燃煤机组18日停机,实现了北京电厂无煤化生产,北京由此成为首个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

    D.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充电服务的需求持续提升,但有些运营商乱建平台,给车主的出行带来不便,也导致重复建设。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双方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言背后的这些思想的历史,这种忽视使得双方很难清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或者达成共识,因为双方都经常认为对方所讲内容不可理喻

    B. 如果每个人所思、所说、所行均不无矛盾,又在内心里将矛盾自我消化,呈现出一种逻辑“自治”,则社会很难培育出共同价值,各种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C.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第,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

    D. 以“圆明园四十景”为蓝本建设的景点,既有金碧辉煌的中式古典建筑,也有充满异域风情的西洋景观,游客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多国景观及人文风情。

     

  • 3、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表示更进一层,译为“再说”)

    B.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如此)

    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用于引起下文,可译为“像这样”)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微笑自得的样子)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记者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仍然是上学、就业、养老、看病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对有些家庭来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拖延。

    ②社会文化运动远此物质运动复杂、不确定,靠经典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进行貌似精确的定量分析,无异于沙里淘金

    ③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床,这个城中村里居住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平日里五方杂处,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④广大家庭在教育子女上要重言传,重身教,身体力行,孩子们从小耳熟能详,相信以后也会按照家训和家风去为人处事。

    ⑤人口集中居住区域与经济中心的严重偏离是导致交通恶化的重要原因,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控人控车的做法都只是扬汤止沸

    ⑥政洲多园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了极大的公众阻力。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家门   得府君书

    B.南取汉中,西巴蜀   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其匕首提秦王   佩刀自刺

    D.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得脱矣 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DG辱华事件到故宫筷子展

    原定于201811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意大利奢饰品牌DG服装展示会因为300模特罢演,各大明星取消大秀行程而被迫取消。第二天该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发表声明与DG解约,接下来中国9大电商平台下架了所有与DG品牌相关的产品,DG中国专卖店更是门可罗雀……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民的正义感是多么强烈。

    而事件的起因是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矫揉造作,令人作呕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女模特的广告语称“用两根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披萨”。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用一段视频回应,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而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紧接着,故宫博物院展示了清宫的九张筷子图片,并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它们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其中一双是清宫“金镶青玉嵌乌木箸”。金、玉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富贵荣华。

    一双是清 宫“金螺旋纹箸”。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以金制锁链相连,神似“双截棍”。

    一双是清宫“ 碧玉箸”。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田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其次,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对应中国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再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还有,中国人使用筷子过程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材料二:

    中国筷子的发展史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先是食粥用上匕匙(就是勺子),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需要以箸挟取菜叶,便产生筷子。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刀叉,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骨质餐刀和圆雕鸟形刻纹餐刀;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给 “箸”的解释是:“梜,犹箸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这个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无法捕鱼。在这种谐音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因多是竹制,于是有了“筷子”。

    相传筷子的发明和大禹有关。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肯定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汤粥可以用汤匙,而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来夹取其中的菜叶。

    《礼记》郑玄注 “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箸的材质也在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银箸是隋代的,由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生锈,影响进餐效果,于是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唐代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费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不同于古人的用手指去抓取,它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

    1下列关于DG辱华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DG事件发生后中国上下迅速抵制,展现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

    B. “起筷吃饭”宣传片通过对比方式,明显在炫耀西方的饮食文化。

    C. “起筷吃饭”的宣传片刻意歧视筷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D. 央视的及时回应意在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

    2下列关于故宫“清宫筷子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及时展出“清宫筷子”意在回击DG的无知,弘扬传统文化。

    B. 清宫的“金镶青玉嵌乌木箸”中的玉和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C. 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以金锁链相连。

    D. 清宫“碧玉箸”所选的玉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和玛纳斯。

    3下列关于中国筷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人的七情六欲。

    B.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

    C. 手持筷子时,五个手指的三个不同分工,体现人和世界的关系。

    D. 使用筷子时一静一动,合二为一体现中国的太极阴阳理念。

    4下列对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匕匙,说明中国使用勺子的历史超过8000年。

    B. 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有3000年历史。

    C. 河姆渡遗址出土餐刀和餐叉,证明中国使用刀叉历史超过7000年。

    D. 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分工已有不同;战国后期,餐叉逐渐被取代。

    5下列关于筷子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石器时代,因采用蒸煮法,继用匕匙之后产生筷子。

    B. 《礼记·曲礼上》表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

    C. 依据《礼记》和郑玄的注释,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

    D. 明朝,渔民因忌讳“箸”和 “住”“蛀”谐音,改“箸”叫“快子”。

    6下列关于筷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礼记》注中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

    B. 筷子的材质由木质、竹制,到铜制、金银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C. 筷子的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木质,汉代流行竹制,隋唐流行银制。

    D. 筷子发明历史悠久,材质丰富多样,影响了华夏周围汉文化圈。

    7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_________,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诗经 蒹葭》)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雨霖铃》)

    (3)香雾云鬟湿,__________。(《月夜》)

    (4)________,不耻下问。(《论语》)

    (5)失于盛年,__________,不可自弃。(《勉学》)

    (6)酿泉为酒,__________。(《醉翁亭记》)

    (7)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浪淘沙》)

    (8)_________,仁之端也。(《孟子》)

  • 8、默写名句。

    阿房宫赋 (杜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

    (2)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5)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______;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6)_________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说明朋友间的真情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写出春讯到来,却惹得不眠之人回望故国家园,无限凄苦涌上心头。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看似警诫后人,实则是委婉提醒当朝统治者应以史为鉴,莫重蹈覆辙。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在表示对鲲鹏高飞远行的不解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飞翔到最高限度时的情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祭神赛会,香火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阐明“本心”并非贤者专有,而是普遍存在的。

  • 11、按要求填空。

    (1)其安易持,____________。(《老子》第六十四章)

    (2)____________,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乘之国得到治理后的愿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③摧兀:险峻貌。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继宣,开封浚仪人。尝命往陕州捕虎,杀二十余,生致二虎、一豹以献。契丹寇静戎军,从崔彦进过拒马河接战,自午至申,大败之。雍熙三年,曹彬北征,继宣从先锋李继隆至方城,力战三日,大军继至,遂克固州。进壁涿州东又与敌斗乘胜攻北门克之日领轻骑度涿河觇敌势又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追至新城北大败之斩其酋贺恩相公,继宣亦中流矢。大军还雄州取刍粮,遇契丹新城,疾战至暮。明日复战,继隆为敌所邀,继宣以所部拔之。召入,以功超授崇仪使。淳化三年,徙知保州。筑关城,浚外濠,葺营舍千五百区;造船二百艘,入鸡距泉以运粮,人咸便之。课军中劲弩,为入阵之备。至道三年,契丹寇定州,至怀德桥,继宣领兵三千掩袭之。契丹保丰隆山砦,继宣伐木治常山桥,契丹闻之,大惧,拔砦遁走。继宣锐于追袭,傅潜为部署,继宣诣潜请行,颇为所抑。及召潜属吏,诏继宣与高琼同主军事,逐敌越拒马河。受诏按视缘边城砦,权知威虏军,敌骑至城下,屡出兵设伏,斩获甚众。咸平四年,领康州刺史。敌至,继宣即召赤虏之师,敌走上羊山。继宣逐之,环山麓至其阴。继宣马连中矢毙,凡三易骑,大克捷。诏书称奖。景德初,契丹乘秋来攻,继宣独主镇州全师。及与契丹和,命为高阳关钤辖。继宣罕识字,上以河间郡事繁,虑狱讼有枉,命高继勋代之,止为钤辖。大中祥符初,召还,加四方馆使。以疾,授西京水南都巡检使,每夕罕巡警,为留司所举,特诏增巡检一员,专主夜巡。六年,疾甚,求至京师寻医,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李继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壁涿州/东又与敌斗/乘胜攻/北门克之/日领轻骑/度涿河觇敌势/又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追/至新城北大败之/

    B. 进壁涿州/东又与敌斗/乘胜攻北门/克之/日领轻骑/度涿河觇敌势/又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追至新城北/大败之/

    C. 进壁涿州东/又与敌斗/乘胜攻北门/克之/日领轻骑度涿河/觇敌势/又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追至新城北/大败之/

    D. 进壁涿州东/又与敌斗/乘胜攻/北门克之/日领轻骑度涿河/觇敌势/又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追/至新城北大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支用于计时:午时指白天十一点到一点,申时指下午三点至五点。

    B. 先锋,作战时率先迎敌的人或部队,后指一切事物的开创者或领先者。

    C. 刍粮,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刍,本是割草,多指喂养牲畜的草。

    D. 属吏,指部门的下属官员,也指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中意思是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继宣勇猛无畏,因功受封。李继宣曾受命到陕州捕捉老虎,他杀死了二十多只;后来跟随李继隆作战,斩杀敌酋,身中流矢,因战功被任崇仪使。

    B. 李继宣恪尽职守,积极备战。李继宣知保州时修筑城墙,修葺房舍,造船二百艘用来运粮,并且督促士兵训练使用强弩,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C. 李继宣不惧牺牲,追赶敌军。李继宣任康州刺史时,勇敢迎敌,与所率军队一起紧紧追赶敌人,所骑的马多次被敌人射杀,但他继续战斗,终获胜利。

    D. 李继宣患病任职,深享恩典。李继宣因患病被任命为西京水南都巡检使,但每晚派遣的巡检太少,被留司举报,皇帝为此增加一名巡检,专管夜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契丹新城,疾战至暮。明日复战,继隆为敌所邀,继宣以所部拔之。

    (2)继宣罕识字,上以河间郡事繁,虑狱讼有枉,命高继勋代之,止为钤辖。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