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透过铁路看中国,辉偟背后,既有不甘落后的追求,亦有与世界和平共发展的目标,解密于此,因为中国有“梦”在奋斗的征程,更在通过奋斗将“梦”延续不止。
B.藤嫚植物,长着长长的根茎,叶子也是很多,一长一爬就能长很多,可以顺着墙壁生长。摆在窗台上,或者是用花架架在客厅,都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C.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D.9月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8届跳水亚洲杯混和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段宇,掌敏洁以31794分的成绩获得冠军。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哀吾生之须臾 ④填然鼓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⑦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⑥/④ D.①②④/③⑥/⑤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大葱是常见的食材,但大家平时吃葱却有个误区,即喜欢炒、水煮或者油炸,这样一来,葱绿中的营养物质基本上都消耗殆尽了。
B. 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后,身在美国的黄家驷拒绝了高薪聘请,不为优厚待遇所动,毅然回到了祖国,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C. 山西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教育,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D.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对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我们遇到“订金一律不退”之类的霸王条款一定要投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
A.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B. 中国上一次试图与邻国日本的海军抗衡是在19世纪末江河日下的清朝时期,以失败告终。
C.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即将开赛,巴西足球队秣马厉兵,在瑞士为夺取本届冠军做着最后的准备。
D.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且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辅佐刘备,简直是为虎添翼。
E. 巴以双方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在以色列,但孤掌难鸣,巴勒斯坦就没责任了吗?
5、把“与中国世代友好”写入自己宪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
A.巴基斯坦 B.以色列 C.朝鲜 D.古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陪伴式服务?在媒体语境中,包含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陪伴聊天、哄睡叫醒等等。依照市场供需理论,有供应说明有需求。试问,当下社交网络这般发达,这辈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为何如此需要“陪伴”?
当代青年人对游戏、学习、健身、聊天等等日常生活场景个性要求十足。即便社交网络相对发达,也难以从其中找到契合精神需求的“朋友”。加之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细分,身边的朋友不一定玩同款游戏,不一定考同门科目,不一定善于健身运动。部分青年人若想在朋友圈中找可陪伴的人,显得极其困难。
2021年11月份中国青年报面向高校大学生展开的一场调查中,有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青年人社交需求不断扩大,社交圈相对受挤压,在网上寻求陪伴式服务,就成了一种缓解生活压力的“解方”。与陪伴式服务类似,宠物经济、社交游戏兴起恐怕也源于青年人对孤独感的焦虑。
(摘编自严奇《当关注陪伴式服务背后的“孤独”》)
材料二:
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陪伴式服务。不过,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这类服务往往因为缺少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出现纠纷和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陪伴式服务容易遇到的问题,56.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打造的完美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51.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用固定话术和套路应付服务对象,50.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变相敛财。其他方面还有:遭遇“甜蜜陷阱”(49.5%),服务内容难界定,难以有效维权(29.1%)等。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陪伴服务经济领域,除了缺人才,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问题,甚至存在灰色地带,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孙山、顾鑫凤《陪跑、陪玩、陪学……近六成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
材料三:
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难免会混淆“虚拟陪伴”和“现实情感”的界限,难免会有人借着“陪伴师”的职业身份从事敛财等违法活动。毕竟有关部门既没有将其纳入监管和规范操作,有关法规也没有给陪伴师一个“合法身份”,这种陪伴式服务自然就会野蛮生长。这个行业也必然存在多种隐患或潜在风险。
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一方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有关方面明晰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和种类,督促平合压实管理责任,加强对服务提供方资质的审核把关,并对违规服务行为及时进行惩处,引导陪伴式服务行业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职业陪伴师必须具有相应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尤其是面向老人、孩子的陪伴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更需要行业和平台严控从业人员。
同时,对使用陪伴式服务的人来说,也要注意隐私保护,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避免陷入“消费陷阱”、遭遇“甜蜜陷阱”,情感得不到抚慰不说,反而还平添许多烦恼。
(摘编自付彪《让陪伴式服务走出“灰色地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达的社交网络没有让青年人都在朋友圈中找到可陪伴的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细分,身边朋友不合乎陪伴的要求。
B.超过56%的受访青年在其获得的陪伴式服务中遇到了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说明陪伴式服务缺规范、缺标准的问题目前比较严重。
C.从年龄段看,体验过陪伴式服务的人,00后最多,90后次之,80后最少,其陪伴式服务又以游戏陪玩和陪跑陪健身这两种最多。
D.陪伴式服务行业正在发展,借“陪伴师”身份行不法之事的现象很可能屡屡出现,有关部门把这种服务纳入监管范围势在必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青年人都对日常生活场景个性要求十足,再加上他们存在的轻微“社恐”,以及对孤独感的焦虑,促生了陪伴式服务。
B.随着时间推移,陪伴式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一改过去的失误而变得规范而完善,专业化程度和准入门槛也应越来越高。
C.关于陪伴式服务的发展期待,“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的比例最高,“提升隐私信息保护”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后者不如前者重要。
D.要想让陪伴式服务真正走出“灰色地带”,有关部门、相关平台、职业陪伴师等多个方面应该共同发力,负起应有责任。
【3】后两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与“金”为喻,形象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卷飞,洒在江郊,“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茅草高低散落之态。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太守与宾客宴饮离去后,茂林间鸟雀欢乐啼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3)_________________,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5)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6)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论语》)
(7)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8)黄钟毁弃,____________。(《楚辞》)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阿房宫占地面积广、凌空蔽日的宏伟气势。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行走在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3)“酒”在唐宋诗词中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抒情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电影《蜘蛛侠》中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与《<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相近意思。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叠字,描绘出的田园宁静安详的景致,犹如一幅水墨画一般。
(3)“空”字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诗人常用以形容环境的空旷宁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常用以表达一种悲凉伤感的情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提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2)《雨霖铃》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二句从感慨个人的离别之苦,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陵与刘生别
陈师道
触寒历险来特特①,愧无以当欣有得。
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
人畏有心事无难,此语虽鄙理则然。
君今意在翰墨间,他日人争让一先。
[注]①特特:特地,特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叮嘱朋友刘生,人生中经历的所有寒冷、艰难都是特意用来磨炼人的意志的。
B.做到无愧当下、无愧自我,以欣喜的态度面对所有艰难困苦,最终会有所收获。
C.“人畏有心”即“畏有心人”,意思是世上任何事都怕有心人,有心才能事成。
D.“鄙”即“陋”,是诗人自谦,“人畏”句粗陋,也是对此语出自俚语的称谓。
【2】诗歌的颔联和尾联体现了诗人对刘生的哪些期望?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之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逾月,复来攻,又破之大浪滩,乘胜克分水。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明年,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军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天大雾晦冥,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乃使元帅徐大兴等将左军,严德等将右军,而自以中军当敌冲,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士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僇,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节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B.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C.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D.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而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
B.应天,南京古称,指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是明朝前期首都,永乐时期迁都后为留都。
C.宦者,即宦官,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D.《明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史书,被统称为“二十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忠自小颠沛,不忘刻苦读书。李文忠幼年丧母,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不定,后来才投奔了朱元璋。他勤奋好学、通晓经书,诗也写得很好。
B.李文忠英勇善战,一生功勋卓著。李文忠善于用兵,作战方法灵活,常常身先士卒。他率军大破天完军、屡胜张士诚、大败谢再兴,屡建奇功。
C.李文忠军纪严明,拥有恢弘气量。李文忠严禁军队擅入民居打扰百姓,他不杀投降官兵,还让士兵收养路上的弃儿,为民请求减少田租,爱护生命。
D.李文忠忠心耿耿,深受太祖器重。李文忠曾劝太祖少杀戮,并建议他东征日本,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太祖虽然不高兴,却并没有责备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2)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
【5】文中哪些事件表现出李文忠的骁勇善战?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A国医院因呼吸机不够用,不再给80岁以上处危重状态的病人吸氧,而是使用助眠产品和镇静药物采取“姑息疗法”。所谓姑息疗法,指的是仅为病人减轻痛苦,并给予临终关怀。有人赞同,因为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更有可能生存的人,从而使整体健康最大化;有人反对,因为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做太急功近利,太冷酷;也有人认为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理解,还有人在思索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给A国医院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