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批珍稀候鸟或在空中翱(áo)翔飞舞,或在湿地追逐嘻戏。
B.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同一个词频频(píng)出现:丽江。
C.苦难赋予你力量,理想便从闭塞(sè)贫瘠的土地起飞。
D.他腰里常常揣(chuāi)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
2、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记叙)
B.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描写)
C.在天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的螺旋桨推进器,能量转换率为80%。(说明)
D.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抒情)
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含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适得府君书(刚才)
B.故作不良计(故意) 大人故嫌迟(特地)
C.幸可广问讯(幸亏) 幸复得此妇(希望)
D.徒留无所施(用处) 留待作遗施(施舍)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________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②________风那么大,我们还是登上了山顶。
③是的,我焦急地________着他们的评定。
④给以轻蔑的微笑,________的嘲讽。
A. 毅然 尽管 等候 辛酸
B. 依然 尽管 等待 辛辣
C. 毅然 不管 等待 辛酸
D. 依然 不管 等候 辛辣
5、下列各项中有关名句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B.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C.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
D.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举了他读杜诗《春望》的一串联想。
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大致可归为两类,可以称之为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所谓“预期的联想”是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期望欣赏者产生这种联想,为此在诗中作了巧妙的限制与诱导,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循着作者的意图去进行联想;这种预期的联想虽然“意在言外”,却是作者所要表现的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例如“苏轼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思妇的深厚同情;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者对这种“意蕴”是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的,而联想当然又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非预期的联想”,即并非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表现的内容,只是因为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因此在欣赏中产生他所特有的联想。例如胡经之先生说:“离别姑苏三十载,每当想起故乡,自然而然地就想起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默想之际,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的境界,激起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静夜河边的点点渔火,深夜启程的乌篷航船,庵堂常响的钟磐之声……”唐代张继在创作此诗时,并没有想要引发读者的思乡之情;广大读者也并非都是苏州人,不一定都有对苏州的那些“美好回忆”,因此胡先生的那些联想乃是他个人所特有的,也是和他本人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
在诗词赏析中,通过预期的联想把原作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就谈不上深入地认识原作。至于非预期的联想,则在一般阅读中乃是读者的
“自由联想”;有时,这种联想也能加深对某一首诗的感受,甚至成为特别喜爱这首诗的原因。但在作为文学研究的诗词赏析中,非预期的联想就可有可无。既然可有可无,那就要运用恰当,既有利于加深其他读者对原作魅力的认识,也使赏析文章本身很有特色。
(摘编自金开诚《漫谈“想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列举了一串联想,指出在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是要“思而得之”的。
B.杜甫《春望》一诗首联,因“无人”而“草木深”,因“无余物”而“山河在”。
C.“草木深”“则时可知矣”“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这些都属于预期的联想。
D.由“姑苏城外寒山寺”,不一定想起对苏州的“美好回忆”,这是非预期的联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的话引出文章主要内容,即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
B.本文阐释“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两个并列内容,主要使用例证法。
C.文章以赏析苏轼、辛弃疾词为例,阐明“预期的联想”对理解诗词内容的必要性。
D.通过胡经之的例子,阐释“非预期的联想”对加深读者对原作魅力认识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古诗“意在言外”,在赏析中,读者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深层意蕴”。
B.预期的联想,指诗人在诗中先作巧妙的限制与诱导,然后期望欣赏者产生联想。
C.在诗词欣赏中,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都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D.因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诗词欣赏中难免有非预期的联想。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和李清照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共同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慕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婉转流利的“________”,也有形容声音浊杂粗重的“________”。
(3)小刚的目标远大,但是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他的朋友说,一定要重视小事、小细节,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开头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月出后行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曙光已现的情景。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
9、(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
(2) 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4)何当共剪两窗烛,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君子坦荡荡,_______。(《论语•述而》)
(8)操千曲而晓声,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接受邀请,出山辅佐刘备时,正逢天下倾覆。他在《前出师表》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他接受辅佐使命二十一年来他所面临的蜀汉危局。
(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湘妃
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风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1】下列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筠竹千年老不死”中“筠”指竹子的膏皮,此处指竹上的泪痕,诗句开头就从最具神话色彩的斑竹写起,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湘妃和舜帝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见证。
B. “长伴秦娥盖湘水”中的“秦娥”指的是湘妃,斑竹繁茂,覆盖了整个湘江流水。
C. 九山,指九疑山,是舜帝所葬之处,这和颈联中的“遥相通”照应,说明湘妃和舜帝隔江相望。
D. “离鸾别凤”中的“离”和“别”指舜帝和湘妃一个在九山,一个在湘水,两地相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湘妃坚贞不渝的爱情的。
13、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戊申晦( ),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僻( )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晦(___________) 五鼓(___________) 云漫(___________) 正赤如丹(___________) 行宫(___________) 僻(___________)不当道者 少圜(___________) 瀑水(___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和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第3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4、你所在的班级要组织一次以“科技助力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作为主持人,为本次班会拟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150字左右。